- 瑜伽解剖學(全彩圖解第2版·口袋版)
- (美)雷斯利·卡米諾夫 (美)艾米·馬修斯
- 2302字
- 2025-04-01 15:19:35
前言
本書絕不是對人體解剖學或廣義的瑜伽科學的詳盡研究報告,當然也不可能有這樣的書籍。這兩個領域包含的細節信息可能是無窮盡的,有宏觀和微觀的信息,根據個人的興趣,所有這一切都充滿了無窮的魅力,并且可能會很有用。我們的目的是向學習瑜伽的人(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提供最有價值的解剖學細節。
真實的自我即實像的自我
瑜伽涉及了解我們內心深處的東西——真實的自我。這一追求的目標往往通過神秘的術語來表達,暗示著我們真實的自我存在于某個非物質層面上。本書的立場極為不同,為了深入了解自己的內心,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的身體結構。通過本書,我們不僅能了解我們的解剖結構,還能直接體驗到組成瑜伽核心概念的現實,這是精神體驗的真正實像。在神秘(指用某些超感覺的手段所感受到的超自然現實的感知)和精神(來自拉丁語spiritus,意思是呼吸,個人有生氣的、感官的或維持生命的本能)之間,我們認為有著明顯的區別。
之所以瑜伽和解剖學之間可以形成這種相互啟發的關系,原因很簡單:瑜伽最深層的理論以對人體系統構造的敏銳而深刻的理解為基礎。瑜伽的主題是自我,而自我是身體的一個屬性。
練習、洞察和舍棄
我們所繼承的古老教誨是透過對生活的各種表現形式進行觀察而形成的。對人類的嫻熟觀察產生了瑜伽練習(克里亞瑜伽)的可能性,帕坦伽利提出了克里亞瑜伽的經典闡述,而萊因霍爾德·尼布爾則在其著名的寧靜禱文中進行了重新表述。 在這一練習中,我們調整自己對洞察(swadhyaya)的態度,將我們可以改變的事情(tapah)與我們不能改變的事情(isvara pranidhana)區分開來。
這不正是在瑜伽背景下研究解剖學的一個主要動機嗎?我們想知道自己的體內有什么,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什么有些東西比較容易改變,而有一些則很困難。我們應當付出多少能量去化解我們身邊的阻力?我們什么時候應該考慮舍棄不太可能改變的東西?這兩方面都需要努力。舍棄是一種意志行為。這些都是永無止境的問題,答案似乎每天都在變化——正因如此,我們必須永遠質疑自己。
在這一追求的過程中,有一點解剖知識大有幫助,尤其是我們的探究中也包括了呼吸這一主題。是什么讓呼吸成為如此重要的瑜伽老師?呼吸具有自愿和自主的雙重性質,因此在我們能否控制或改變的永恒探究中呼吸可以給予指引。如果我們渴望進步,將不得不始終面對這一既個人化而又廣泛存在的問題。
歡迎來到我的實驗室
瑜伽為解剖學研究提供的背景植根于對我們的生命力量如何通過身體的運動、呼吸和心靈來表達自己。瑜伽這種古老的隱喻性語言來自數百萬名追隨者長達數千年的解剖實驗。所有這些追隨者都有共同的實驗室——他們的身體。本書為讀者提供了關于實驗室的導覽,并描述了相關儀器的功能和生成洞察的基本過程。我們不是提供某個特定瑜伽體系的練習手冊,而是為所有瑜伽體系的身體練習原則方面提供一個堅實的基礎。
因為瑜伽練習強調呼吸與脊柱之間的關系,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這兩個系統。瑜伽根據自身與呼吸和脊柱之間的關系審視所有其他身體結構,從而成為解剖學研究的基礎。此外,我們尊重相互關聯的瑜伽理解,避免對姿勢進行還原分析,也不會羅列長期練習這些姿勢會獲得哪些好處。
我們需要的東西早已存在
古代的瑜伽修行者認為,我們實際上有3個身體:肉體、精神和因果。從這個角度看,瑜伽解剖學研究的是能量在這3個身體各層次之間的微妙流動。本書既不支持也不反駁這種觀點,我們只是提供一個角度,當你在閱讀本書時,你的心智與身體正處于引力場中的一呼一吸之間。在此過程中的巨大獲益可以使你思考得更清晰、呼吸得更自如,并且行動更有效。其實,這正是我們進行瑜伽練習的出發點:心靈、呼吸和身體的結合。
另一條古老的原則告訴我們,瑜伽練習的主要任務是消除阻礙我們的系統自然運行的坎。這聽起來很簡單,但與我們通常的感覺相反,我們往往認為出現問題是由于缺乏或失去某種東西。但瑜伽可以教給我們的是,我們的健康和快樂所需要的所有關鍵因素都已經存在于系統中。我們只需要識別并解決會阻礙這些自然力工作的那些障礙,“像農夫鑿開堤壩,讓水流入需要灌溉的耕地一樣。” [1]瑜伽練習不論年齡、體質或柔韌性如何,這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好消息;只要有呼吸和心靈,就存在瑜伽。
從搖籃到重力
我們并沒有將人體的肌肉系統看成一個由滑輪和支點組成的系統,需要充當重力的反作用力,而是將身體視為動態耦合的一系列螺旋管道、通道和腔室,它們可以從內里維持運行。
此種支持的一部分運作獨立于肌肉活動及其代謝需求以外,我們將此原理稱為“內在平衡”,并在脊柱、胸腹腔與骨盆之間聯傳的機械張力作用下觀測。當這些結構所在的空腔中存在壓力差時,我們的內臟器官將移向胸腹腔內壓力最低的區間。
為什么需要通過練習以鞏固如何利用內部支撐這些深層次來源?在我們的一生中,直肌滑車和支點都在與重力的持續拉力下進行對抗,因此會累積習慣性的張力,而我們不斷調節呼吸以調整內部情緒狀態。這些姿勢習慣和呼吸習慣大多是無意識的,除非通過像瑜伽這樣的練習將一些有意識的改變(tapah)引入系統中。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經常說瑜伽是一種受控的壓力體驗。
在此背景下,體式的練習成為一種系統性探索,目標是去除對呼吸和姿勢的更深層自行支撐力的阻礙。我們在本書的各體式章節中提供了有關校正、呼吸和意識的建議,以便幫助大家進行探索。
與其將體式練習視作維持人體系統秩序的一種方式,我們更鼓勵大家運用體式去發現自然存在的內在規律。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忽視齊整、布局和順序等問題。我們只是堅持認為,適當的調整是達成更好效果的一種手段。我們活著不是為了做瑜伽;我們做瑜伽,所以我們可以生活得更加輕松、歡悅和優雅。
[1].選自帕坦伽利的《瑜伽經》第四品經文3,收錄于T.K.V.德斯卡查爾出版的《瑜伽之心》(Inner Traditions International,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