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我沖突,是人生的必然
- 停止你的內心沖突
- (美)卡倫·霍妮
- 9219字
- 2025-03-12 16:50:28
內心有沖突的人并不一定都是神經癥患者,正常人也可能出現神經癥的癥狀。生活在文明時代的人每天都要面對非常多的選擇,所以內心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沖突,這是正常現象。真正的問題是,當這些沖突發生的時候,大多數人并不清楚發生了什么。
不快樂的根源,是內心有沖突
無論我們研究神經癥的基礎是什么,又用了多么復雜的方法,都會得出一個相同的結論:造成神經癥的原因是人格的缺陷和混亂。但這并不是什么新的發現,因其他研究心理學的人也發現了這一點。每個時代的詩人和哲學家都明白,患有神經癥的人都忍受著內心的煎熬,他們被沖突折磨得十分痛苦,而那些擁有平和的心態、能夠理性思考的人則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對患者而言,神經癥發展的內在動力是什么?弗洛伊德的理論給出了一個答案,即強迫性內驅力。強迫性內驅力具有本能的性質,追求的是滿足感,且無法接受失敗。弗洛伊德認為,不只是神經癥患者,所有人都有強迫性內驅力。
對此,我的看法是:第一,強迫性內驅力只在神經癥患者身上表現出來;第二,這是患者在生活中感受到孤獨、難過、恐懼的時候采取的一種應對方式;第三,人們最需要的是安全感,所以是不是能獲得滿足感并不重要;第四,這種強迫性源于患者極力隱藏、壓抑的焦慮。如果人們無法解決內心的沖突,就會產生失望、恐懼等情緒,造成虛耗精力、摧毀道德等嚴重后果。
我觀察了很多現象總結出一點:沖突是十分重要的。在觀察的初始階段,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神經癥患者并不知道他們的內心存在某種沖突,或者說他們知道沖突的存在,卻假裝看不見。我發現,在與他們討論這些事的時候,他們表現得非常緊張,似乎并不想面對。直到這種事情發生了很多次,我才明白,他們并不喜歡我這樣的矛盾分析者。雖然我只是想幫助他們,但這也意味著他們一直盡力掩蓋的事實會被發現,所以他們才會如此緊張。當沖突突然出現的時候,他們會變得非常慌亂。他們的這種反應讓我意識到,我其實是在拆“炸彈”。他們會恐懼或不敢面對沖突都是正常的表現,因為我在拆“炸彈”的時候很有可能把他們炸得粉碎。
我發現,神經癥患者也在努力想辦法“解決”這些沖突,不過他們解決的辦法是努力制造和諧的假象。事實上,他們認為自己的內心不存在這些沖突,所以根本就沒有解決的必要。接下來,我們就來講一下神經癥患者嘗試“解決”沖突的四種辦法:
第一,隱藏沖突。
第二,遠離他人。我們發現神經癥性疏離具有讓人產生孤獨感的功能。疏離是最開始接觸別人時,體現出來的一種矛盾態度,是一種最基本的沖突。這種疏離讓人們保持自己和他人之間的距離,并且以為這樣還可以平息沖突。
第三,遠離自己。這種方法和遠離他人完全相反。對于神經癥患者而言,遠離自己只會讓他們越來越脫離實際,讓原本真實的自我形象變得虛幻,所以他們就在自己的內心創造出一個完美的理想化形象,代替真實的自己。他們把各種美好的性格拼湊成一個理想化的形象,試圖把真實形象中的沖突隱藏起來,讓人們看不見。神經癥患者努力讓自己的表現接近理想的、完美的形象,目的是希望得到別人的夸獎,或者讓別人認可自己塑造出來的理想化形象。這個形象與真實的形象之間的差距,決定了他們能不能得到夸獎。兩者的差距越大,愿望就越難實現。塑造理想化形象的目的就是平息內心的沖突,所以這種嘗試對于解決沖突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這種理想化形象會影響他們的人格,使其內心產生新的裂縫,所以需要患者繼續想辦法解決新的問題。
第四,修補這條為了隱藏沖突產生的新裂縫。神經癥患者有時候會把自己內心的活動當成外界發生的事。在這種外化的過程中,患者的真我形象會完全變成另外一個樣子。而且這樣的過程結果只會讓自我和外界的沖突變得更加強烈。
這四種試圖解決沖突的辦法,在各種神經癥中都會發揮作用,只是程度不同。而且,這四種辦法也會使神經癥患者的人格發生劇烈變化。當然,他們還有其他的辦法,只不過這四種辦法最普遍、最有代表性。其他的辦法如:用自我肯定的方法來解決心中的疑惑,用絕對控制的方法將分裂后的世界強行結合起來,用玩世不恭的態度消除理想與現實的沖突。
神經癥患者從開始就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解決親近、抗拒、遠離他人這三種態度之間的基本沖突。他們想要保證自己的人格是完整的,不愿意遭受人格分裂的痛苦,于是想方設法平息沖突。可是當他們通過努力保持了表面的平衡后,會發現又產生了很多新的問題。于是,他們又要忙著尋求新的解決辦法。在這樣的周而復始中,他們變得越來越恐懼,越來越絕望,更加遠離他人和自己。真正的問題不但沒有得到解決,病癥也越來越嚴重。他們發現,不管怎么努力都無法解決所有沖突,內心充滿痛苦和煎熬,情緒變得越來越差,只有虐待行為才能讓內心平靜一點。可這樣只會使他們越來越失望,結果又產生新的沖突。
上面提到的現象就是神經癥的發展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造就的某種性格結構,呈現的結果非常讓人沮喪。很多人認為,治療神經癥是很簡單的事情,上面闡述的神經癥病發過程就是為了推翻這種不符合實際的想法。當然,我們也不能太過悲觀,認為治好神經癥的方法是非常復雜的。
心理分析就是一個很可行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降低一個人無助、恐懼和仇視別人的感覺,也能幫助患者縮小與他人之間的距離。如果分析工作做得好,是可以幫患者將人格整合到一起,解決他們內心的沖突的。
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擁有改變自己的能力。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發掘自身的潛能使自己越來越優秀,但如果人們與自己或他人的關系不斷受到影響,這種自身的潛能可能會消失。
主動體驗沖突,是一種才能
內心有沖突的人并不一定都是神經癥患者,正常人也可能出現神經癥的癥狀。因為在生活中,人們內心的沖突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個人對某件事的看法、對未來的憧憬、追求快樂的方式經常與周圍的人不一樣。人們的內心產生沖突的原因和與周圍環境產生沖突的原因大致相同。
動物的很多行為由它們的本能決定。交配、繁殖后代、覓食和防御外敵入侵等活動都不是它們自主選擇的。但人類卻可以對這些行為做出選擇,這是人類的特權,也是人類感到苦惱的根源。人為什么會因為這些特權而感到苦惱呢?因為人類的想法有時候是相互矛盾的。比如,我們既想一個人待著,又渴望得到他人的關心;既想在醫學上有成就,又不想放棄學習音樂。有時候,人們的選擇并不是發自內心的。比如當有人需要我們幫助時,我們本來想陪在愛人身邊,但出于種種原因,又不得不選擇接受別人的求助。有時候,我們會面臨兩種完全不同的價值觀的選擇。比如國家被外敵入侵,我們應該背上武器抵御外敵,還是待在家里陪伴家人?
這些沖突的類型、程度和范圍跟時代的文明程度息息相關。如果我們所處時代的文明程度一直沒有變化,人們內心產生沖突的可能性就會降低,產生沖突的種類也會減少。在快速發展的文明時代,互相矛盾的兩種忠誠、個人愿望和集體利益等都是可以同時存在的。生活在這樣的時代,人們的選擇比以前多了,但做出選擇卻并沒有變得容易。人們可以堅持自己的觀點,也可以追隨其他人的觀點;可以獨立生活,也可以融入集體;可以羨慕成功,也可以無視成功;可以對孩子不聞不問,也可以嚴加管教;可以平等地對待男人和女人,也可以不平等地對待;可以認為兩性關系是單純的欲望,也可以認為是感情的需要。還有,在對待其他種族的時候,人們可以認為自己的種族是高貴的,也可以認為自己的種族和其他種族沒有區別。
生活在文明時代的人每天都要面對非常多的選擇,所以人們的內心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沖突,這是正常現象。真正的問題是,當這些沖突發生的時候,大多數人并不清楚發生了什么,他們沒有自己的立場,別人怎么說他們就怎么做,不停地做出妥協和讓步。這說明人們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什么是沖突,所以從來沒有想過怎么解決沖突。我上面說的這些都是正常人,他們不是神經癥患者,卻也會經常出現這些情況。
我們要明確自己想要什么,有什么樣的感情,這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我們才能弄清楚什么是沖突,以及怎么解決沖突。比如我們喜歡一個人,是發自內心的喜歡,還是因為大家覺得我們應該喜歡這個人,所以我們就喜歡?父母去世的時候,我們非常難過,這種難過是來自內心,還是表現給別人看的?我們做一名醫生或律師,是發自內心地喜歡這個職業,還是因為這個職業能給我們帶來豐厚的收入、提升我們的名望?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獨立處理自己的事情,是真心想讓孩子獨立,還是說出來給別人聽的?事實上,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樣的情感,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要想了解沖突,首先要建立健全價值觀體系,因為沖突的產生大多是受到傳統的思維方式和道德信仰的影響。我們只有在依靠自己的價值觀做出決定和選擇時才會產生沖突,依靠別人的價值觀不會產生這種影響。如果我們單純地把別人的拿來用,也不會產生這種沖突。所以,產生沖突的原因就在于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比如某個人的父親是個心胸狹隘的人,但這個人并不認為他的父親是這樣的。于是當他父親給他安排了一份工作,即便他自己并不喜歡,但他的內心不會因為不喜歡這份工作而產生沖突。再比如,某個男人已經有妻子了,但后來愛上了另一個女人,他的內心就會產生沖突,因為他不知道自己應該做出什么樣的選擇,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婚姻。
如果我們已經全面了解了沖突,就要下定決心,放棄沖突中那個有爭議的一面。但是很少有人能保持這種理性,因為感性和理性總是交織在一起,很難清晰地分辨開來。當然,這些人也很可能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
而且人們在做決定之前一定要考慮清楚,因為任何決定都有做錯的風險。所以,做決定之前要確定自己能夠承擔任何后果,而不是到時候只會自怨自艾、怨天尤人。當然,這需要有足夠強大的內心和自主精神,而大多數人并不具備這兩種素質。
也有很多人不受沖突影響,做什么事都很順利。這種人有完整的價值觀體系,他們的成長基本不受沖突的影響,也不用急著做決定。這樣的人身上有強者的那種氣定神閑的氣場。當然,我們所看到的這種氣場也有可能是假的或表面現象,他們可能是通過跟隨大眾或耍小聰明得到一些好處,很多時候并不是靠自己積極的信念真正地解決了沖突。所以我們應該理性地分析我們遇到的所有情況。
主動體驗沖突可能會讓人感到痛苦,但也是非常珍貴的才能。在遭遇沖突的時候,只有積極主動地面對它、解決它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讓自己的內心更自由、更強大。
“神經癥沖突”的特點
生活中如果到處都是沖突,光是面對它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更不要說解決了。但我們無處可逃,因為生活總會繼續下去。要生活下去,就要正確地認識自己,建立自信,找到奮斗的目標和正確的道路,所以我們需要理解、選擇與生活相關的所有要素的意義。而神經癥患者很難意識到沖突的存在,也不能獨自解決沖突。這里說的神經癥患者是指那些已經發展到病態的人,這種人基本上覺察不到自己的欲望和情感。當有人攻擊他們的弱點時,他們會害怕和憤怒,不過他們會壓抑這種感覺。這種類型的患者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也沒有能力做出決定。他們受外界強制性約束影響太深,不敢放棄任何東西,不敢承擔任何責任。
在神經癥沖突中,也包含了許多困擾正常人的問題,只不過這些問題在種類上有很大的差別。很多人認為,正常人的沖突和病患的沖突是不同的,用同一個名詞來表達并不合適。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分清兩者的區別,就不會有什么影響了。
神經癥沖突到底有什么特點呢?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位研究機械設備的工程師,很難輕松地跟別人共事,他經常感到疲勞和煩躁。在一次技術討論會上,他提出的方案沒有通過,他同事的方案卻得到了認可。后來,在他不在場的時候,大家又做了一個決定,他根本就沒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的情況使他感到很憤怒。本來,他可以據理力爭,維護自己的利益,也可以贊同大家的意見。可是現實中他什么都沒做,只是通過夢境宣泄自己的憤怒。他生別人的氣,因為他們忽視他,又生自己的氣,恨自己怎么那么軟弱,這些被壓制的情緒讓他備感疲憊和暴躁。
這位工程師之所以在現實中什么都沒做,原因有很多。在他的潛意識里,認為在這個專業領域,自己才是最聰明、最厲害的人,對此他非常肯定,而別人卻忽視他的成果和意見,這無疑是踩到了他的雷區,所以他才非常憤怒。他還會忍不住想指責和辱罵別人,這也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說明他有虐待傾向,但他會用過分友好的態度隱藏這種傾向。另外,還有一種內驅力促使他隱藏這種傾向,就是他想利用別人達到自己的目的。他最缺乏的是別人對他的贊揚和認可,因此他對待別人時會習慣性地服從和忍耐,這就使他的內心產生了沖突:一方面,想要公平合理地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贊揚;另一方面,又要壓抑著自己隨時可能爆發的、帶有破壞性的憤怒情緒。在他的心里,這兩種沖突不斷交鋒,所以他看上去非常疲憊。
我們發現,和沖突有關的各種因素之間沒有相同的地方。上面提到的工程師一直沒有意識到沖突的存在,也沒有意識到產生沖突的兩個方面是矛盾的。他壓抑著自己的情緒,表現出正常的情緒來,而內心真正的想法只有一點,他們的方案沒有我的好,我不應該被無視。結果那兩方面的沖突使他無法自控,理性上他也知道不應該對自己要求太嚴苛,也知道不應該依賴別人的認可,但是他不知道該如何理性地調和內心的沖突。要解決他的問題只能通過大量的心理分析。他被兩種不受控制的力量包圍了,其實他內心真正的需求不是獲得別人的認可,但他卻希望通過這些來掩飾自己的真實想法。這個例子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也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神經癥沖突。
還有一個與這個差不多的例子,有一個自由設計師偷了他好朋友的錢。他的這種行為讓人感到很吃驚。因為他之前向朋友借過錢,朋友也借給他了,這次他大可以再向朋友借,朋友一定會借給他。況且他這個人很看重顏面,也很在乎友情。經過分析,我們發現他這樣做的目的是既想利用別人,又想得到全部的好處。這是一種無意識的傾向,表明他希望其他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優先考慮他的感受。他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但又放不下自尊心。在他看來,別人主動向他提供幫助,他接受了就會感到很高興,但如果自己主動尋求別人的幫助,就是一件羞恥的事情。他希望自己能夠獨立自由,不愿意承認自己有任何需求,也不愿意欠別人人情。所以當他有任何問題的時候,都會自己想辦法解決。
以上兩個例子中的沖突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在本質上都一樣。神經癥患者不能自己解決沖突,因為他們無法意識到這種沖突的本質,而且沖突的本質還具有強迫性和不兼容性。
正常人在沖突的兩個方面的距離上遠遠小于神經癥患者。這正好是正常人和患者之間的分界線,簡單來說,正常人沖突的兩個方面之間是銳角,最大只能達到直角,但神經癥患者可能是一條水平線。正常人會在沖突的兩個方面中選擇一個,指引自己的言行,而且這種選擇無所謂對錯。
索倫·克爾凱郭爾說:“真實生活是不能用一些抽象的對比來描述的,因為真實生活擁有多面性。如果拿完全無意識的絕望和有意識的失望對比,將什么也得不到。”或者說正常人能感知到的神經癥因素,患者卻沒有任何感覺。正常人可能只需要一點提示就能發現沖突的存在,但神經癥患者卻被沖突的主要傾向死死地壓制著,他們需要克服巨大的阻力才能感覺到沖突的存在。
對于正常人而言,產生沖突的原因可能是在兩種都想要或兩種都不想要的可能性之間做出選擇,雖然有點困難,但并不會影響他們做出合理的選擇。神經癥患者被兩種相反的強迫力支配著,所以做出合理的選擇對他們來說是不可能的。想要改變這種情況就必須調整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并深入分析神經癥傾向。
最大的線索:基本沖突
人們大概不會想到,沖突在神經癥中會有這么大的作用。因為這些沖突都是無意識的,而且神經癥患者都不愿意承認它們的存在,所以很難被人們發現。那我們又是如何發現這些沖突的呢?
神經癥的癥狀一旦出現,不管具體表現是什么樣的,就已經說明沖突是確實存在的。正是因為內心的沖突沒有得到解決,人們才會出現焦慮、煩悶、孤獨等感覺。或許通過這樣的因果關系我們還不能看到引發神經癥的本質,但能讓我們透過混亂的表象看到它的根源。
相互矛盾本身就表示存在沖突,就好像體溫高于正常值了,說明人生病了。我一直強調“神經癥沖突是沒有意識的”,但有時候我們又能明顯感覺到沖突的存在。這些沒有被隱藏起來的沖突是被扭曲的真實沖突。所以當某個人必須做出重要選擇的時候,很可能會陷入一種自己無法擺脫的、有意識的沖突中。比如到底要不要結婚,到底要不要繼續保持和某個人的合作關系,應該選擇哪份工作。他不知道應該怎么選擇,這些事讓他感到苦惱。這個時候,他很可能請心理咨詢師幫忙分析和解決問題。不過他的求助可能會令他感到失望,因為這個時候爆發的沖突,是以前積累下來的問題,只有繼續深入地研究和探討自己的內心,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當神經癥患者發現自己與周圍的環境不融洽時,沖突已經開始外露,這個時候他們已經意識到沖突的存在。另外,還有一種原因讓人意識到自己的內心產生了一種更深層次的沖突,那就是對于自己內心渴求的東西總是感覺特別不應該,產生一種沒有來由的恐懼和煩悶。
當神經癥出現在我們親近的人身上時,會很容易被我們發現。但在這種情況下矛盾的因素變多了,反而會使人們感到更加疑惑。
我們或許會問:在這些沖突的背后會不會存在一個基本沖突?人們相信,不論在宗教中還是在哲學上,基本沖突都存在,并且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主要表現為:光明與黑暗、上帝與魔鬼、善與惡的沖突。弗洛伊德在他的一個假設中提到,家庭和社會創造的危險環境與盲目探求滿足本能之間的沖突就是基本沖突。人們從出生的時候起就生活在家庭和社會給我們創造的危險環境中,長大后這種危險的環境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已經根深蒂固,并以超我的形式出現。
我認為,神經癥患者所有的欲望都是破碎的、對立的,這種情況使他們沒有辦法在爭取某種東西的時候全心投入,于是就產生了沖突。
講到這里,我們的大腦中會想起一種類型的患者,他們經常妄想自己擁有很強大的能力,但是身邊的人只把他們當成普通人看待,不承認他們身上有這種超強的能力,所以他們常常敵視周圍的人。這種人內心充滿怨恨,這種怨恨會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不斷增長。
那么,我們可不可以認為患者這種怨恨的態度是在逃避現實,或者說是因為沒有能力改變現實,所以才貶低它?假如我們知道一個道理:精神世界有其活動的規律,只要我們認真觀察,就能發現。
神經癥患者會因為人們說話時某些微小的、不耐煩的語氣,產生焦慮的情緒。在做心理分析時,如果發現分析對象對一般刺激的反應過于激烈,就要思考幾個問題:別人一個微小的、短時間的不耐煩就會讓他們感到非常焦慮,這是不是意味著他們并不知道我們真實的感受和態度是什么?那我們又該怎么分析對方的這種疑慮呢?他們為什么這么在乎我們的看法?難道他們對我們的依賴程度已經很深了?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們對我們產生這么強烈的依賴的?他們是不是也會質疑身邊已經很熟悉的人呢?或者說,分析的人與對象之間的關系,因為某些因素而得到了強化?總之,因為某些原因會限制精神世界的活動,并且我們可以從中找到規律。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假設,它可以帶領我們對心理上的各種內在聯系進行深入的探索。
當一個人面對其他人總是產生矛盾心理的時候,就會出現神經癥的基本沖突,而神經癥患者對待別人的態度總是能體現根本性矛盾。如果在兒童時期就感覺生活在一個隱藏著敵意的社會中,人就會有孤獨無助的感覺,我稱之為“基礎焦慮”。關于“基礎焦慮”的討論很重要,它可以幫助我們弄清楚為什么神經癥患者對待別人的態度總是能體現根本性矛盾。外界的很多因素都會讓孩子產生不安與焦慮,比如直接或間接的教育、大人不冷靜的行為、沒有回應孩子的需求、父母逼孩子站隊等。這些情況會讓孩子產生煩躁不安、恐懼害怕等反應。為了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下去,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處理遇到的問題。他們想出來的不僅僅是應對辦法,還會發展出一些“神經癥傾向”。最開始表現在孩子身上的情況比較混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形成三種很明顯的情況:親近、抗拒、遠離他人。
孩子們在親近他人的時候雖然帶著恐懼感和距離感,但他們十分渴望依賴別人并得到別人的喜歡。只有當他們得到別人的喜愛和信任的時候,才愿意親近別人。為避免產生以前那種孤立無助的感覺,父母吵架時他們會支持對自己有利的一方來獲得支撐和依靠。
如果孩子們從周圍的環境中感受到了敵意,就會進行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反抗,這是一種很正常的表現。他們懷疑任何想要親近和接觸他們的人,所以想盡一切辦法疏遠別人。他們希望自己變得強大,這樣就可以保護自己、打敗別人。
孩子們發現自己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而且沒有人能理解自己時,就會遠離人群。這個時候他們會待在自己創造的世界里,這個世界里有故事書、玩具、大自然等。
在這三種情況的表現中,要著重強調三種傾向:孤獨、敵視、孤立無援,這些都屬于焦慮的范疇。它們隱藏在這三種情況之中,當其中一種情況出現的時候,這三種傾向都會表現出來。
我們可以直接討論一下神經癥的發展,這樣可以幫助大家理解我上面說的內容。很多時候我們能很明顯地看出成年人的表現是三種情況中的哪一種,當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其他兩種傾向也在發揮作用。我們會發現有的人單獨住在某個地方,和周圍環境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同時又希望得到友情,找個人依靠。
但這個人到底會做出怎樣的選擇,主要看哪種傾向起主導作用,一般起主導作用的傾向都是神經癥患者最容易接受的那種,這是他們在面對他人的時候能想到的最快的應對辦法。一個完全不知道該如何與別人相處的人,會下意識地與別人保持一段距離。
但這并不代表那些不明顯的傾向沒有影響力,比如一個總是表現得順從和依附他人的人也會想控制別人。很多事例表明隱藏起來的傾向往往有更大的影響力,有時主要傾向和次要傾向會發生轉變,這種轉變在成年人和兒童身上都有可能發生。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斯特里克蘭德,他是英國小說家毛姆的作品《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人物。這種主次傾向位置的轉變也經常發生在女患者身上,比如原本叛逆、充滿野心的假小子在戀愛之后,變成了溫柔可愛的小女人。再比如原本和其他人保持安全距離的人,在遭遇重大挫折后變得非常愿意與別人親近。
這三種傾向完全可以保持平衡、和諧相處、相互補充。三者不相容的情況只有在某種傾向發展過快時才會出現。神經癥中有很多證據能證明這三種傾向會出現不相容的情況。如果一個人能做到堅持自己的原則,同時又能照顧別人的感受,就算這個人與別人交往也不會產生什么問題。
神經癥患者在面對外界時,從不考慮自身所處的環境,他們只會考慮是不是需要服從、反抗和逃避,甚至還會因為行為方式的改變而產生恐懼。所以,如果神經癥患者自身的這三種傾向同時變得強烈,也會讓他產生沖突,整個人格也會受到影響。這就意味著患者的生活、與他人的關系都受到這三種傾向的支配。
所以基本沖突就是神經癥的核心,即因為自身態度的矛盾而產生的沖突。在這里我要說明一點,我用到“核心”這個詞語,是為了表明基本沖突是神經癥中最重要的一點,并且處在中心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