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心理失衡的表現及機理

并不是說內心有沖突的人找不到樂趣,只是他們的樂趣既短暫又脆弱,而且很容易被他們的缺點和對缺點的恐懼破壞。不僅如此,即便遇到小小的意外,他們也會驚慌失措。他們認為出現錯誤就等于否定了自己的價值,哪怕是一點小過錯都會讓他們變得焦慮不安。如果有人評價他們,即使這種評價沒有惡意,也會使他們擔驚受怕,變得不快樂。

因為恐慌,所以退縮

面對沖突,人們會在心里建立一套防御系統,有些人則把這套系統固化成一種靜態體系。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做法。為什么會有人選擇這樣做呢?這套系統一旦固化為靜態體系就會牢不可破,失去生機,是什么支撐著它呢?難道人們只是因為害怕基本沖突破壞自己平靜的內心,就建立了這套防御系統嗎?

我們需要進行類型化比較來厘清思路。假設一個人的過去一片灰暗,于是他偽裝成另一個身份,并利用這個身份有了新的工作和朋友,結婚生子。他十分滿意現在的生活,但同時他又害怕這種生活消失,害怕有人揭發他的過去。他努力忘掉過去,給慈善機構捐款,幫助以前的朋友。雖然他用偽裝的身份開始了新的生活,但基本沖突仍然存在,隨著性格的改變,新的沖突又悄悄滋生,結果他又陷入了新的沖突中。

這種情況下,已經建立的那套防御系統雖能使他找到平衡,但這種平衡的感覺很脆弱,盡管他很想盡力維持這種平衡,卻總能意識到它在受到威脅。任何威脅都會讓他感到痛苦,以至于他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已經失控,會在不經意間出現生氣、失望、疲勞、傷心、興奮等反應。這樣的狀態甚至直接表現為走路的姿態和步調失衡。

而害怕情緒失控也是這種恐懼的表現之一。比如一名女性,對自己的認知是勇氣可嘉,且內心平靜,當面對令她惱怒、恐懼、無奈的情況時她最害怕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真正讓她害怕的并不是困境本身,而是情緒失控,而且恐懼本身真的會導致人情緒失控。不過有一點要說明,害怕情緒失控,并不是說情緒一定會失控。

不過,和害怕情緒失控相比,日常生活中更加常見的是害怕內在平衡遭到破壞。任何改變都可能打破我們原有生活的平衡,讓人們內心感到不安甚至恐懼,只不過這些不安和恐懼要更加隱蔽和多變。比如出門旅行、工作和住房的變動,需要一個新的用人,哪怕是一點小小的改變都會讓人們害怕打破內在的平衡。

人們建立的防御系統還會引起另外一種恐懼,就是害怕暴露問題。他們將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努力表現得更自信、更大方、更友好,甚至更冷漠。但他們到底是不愿意看到自己真實的一面,還是不愿意讓別人看到自己真實的一面,別人就無從知曉了。因為害怕在別人面前暴露真實的自己,這樣的人非常敏感,他們完全忽略了對自己該有的認知,時刻在關注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當他們能夠確定別人沒有發現他們的真實面目時,就不會產生挫折和失敗的感覺。

大部分人對于暴露真實自我的恐懼只是一種模糊的感覺,他們只是隱約感覺到自己在回避問題。他們的著眼點總是別人的看法,害怕自己不如別人認為的那么聰明能干,總是因為自己不具備某種品質而感到恐懼。比如某個有神經癥傾向的人說,小時候很害怕別人認為他是靠作弊取得優異成績的,經歷了幾次轉學后,他依然可以取得好成績,可仍不能消除這種恐懼。他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恐懼。他認為成績并不重要,但在他的內心有一種想要證明自己強于別人的求勝的渴望,而他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也就是說,實際上,他并不是害怕暴露自己智商低,而是害怕暴露自身的某種虛偽。這正是他的問題的癥結所在。當人們意識到,自己可能是個虛偽的人時,會感到害怕,雖然不是百分百地符合現實,但的確是個普遍性的認識。而讓人們感覺自己虛偽的事,往往表現出和他們內心認為的自己不一致。這種恐懼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臉紅和害羞。當一個人出現了這種應激反應,說明他已經恐懼了,這個時候刨根問底地想問出他隱藏的事實,其實是一種錯誤的做法。在他的潛意識里,自己并沒有隱瞞什么,可追根究底地盤問會讓他逐漸認識到自己在害怕某種東西,加深他的自責感。這對于他戰勝恐懼、正視自己沒有任何幫助。

人們對暴露問題產生恐懼的情景包括:認識新朋友、進入新學校、參加新工作或在大眾視線里的活動。大多數人害怕失敗,認為那是在暴露自己的無能。有些人即使只失敗了一次,就會認為自己不符合別人對自己的認知,就是個騙子。在這種思維邏輯下,如果受到別人欣賞或是聽到來自別人的夸獎,他們會感到非常害羞。他們認為這個人現在喜歡自己,但真正了解自己以后,可能就不喜歡了。

要想理解人們對暴露問題的恐懼,就要先弄清兩個問題:他們為什么這么害怕暴露自己的問題?如果問題暴露了,他們會有怎樣的表現?第一個問題前文已經談到了。下面我們著重說說第二個問題。他們的這種恐懼是由防御系統衍生出來的,對威脅平衡的事物產生恐懼,主要源于防御系統不穩定。人人都害怕面對嘲諷、羞辱和蔑視,人們會在無意識狀態下做出一些欺騙行為,如果意識到了這種行為,且發現可能被揭露,脆弱的自尊心就會受到嚴重的打擊,從而產生恐懼。自尊的異化有兩種表現:第一,真實的自尊逐漸消失,不斷地被虛偽的驕傲代替。這種虛偽的驕傲的資本是認為自己比別人勤奮、善良、努力、聰明等。第二,抬高虛假的他人,鄙夷真實的自己。

為什么神經癥患者面對嘲諷和蔑視時表現得這么脆弱?將上面描述的情況結合起來,就知道答案了。

因為害怕暴露自己的缺點,而疏遠他人、敵視他人,這種情況非常普遍。這種恐懼讓一個人完全喪失生活能力。他們不敢對其他人抱有任何希望,不敢設置一個衡量他人的標準,不敢接近那些在某些方面比他們強的人,不敢在別人面前發表見解和意見,不敢在實踐中展現創造力,不敢追求更高的職位,不敢讓自己有吸引力。他們偶爾也會進行這方面的嘗試,但因為害怕被別人嘲笑,所以行事會非常小心低調。

有一種比上面那些更隱秘的恐懼,就是害怕自身的改變。這種恐懼集合了以上所說的所有恐懼的影子。應對這種恐懼,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假裝看不見,希望某天這種恐懼會自動消失;另一種是連問題是什么都不去搞清楚,就急著去解決。這是兩種極端的方法。第一種是人們承認自己有缺點并認清了問題,但習慣性地拒絕改變,因為改變會讓他們很驚訝。第二種是不承認自己有缺點,而且認為只要在大腦中產生了消除麻煩的想法,麻煩就會消失。

他們不僅害怕改變,還害怕改變會帶來不好的后果,害怕打破自己塑造的理想化形象,而真實的自己恰是自己討厭的那種人,害怕受到別人的指責和謾罵,害怕喪失現有的安全感和滿足感,最后害怕自己不能做出改變。

想象一下就能感受到,有這種恐懼的人是非常絕望的。這些恐懼產生的根源是內心的沖突沒有得到解決,所以想要解決問題,首先要拿出勇氣,直面這些沖突。這樣才能面對真實的自己,并獲得完整的人格。即使在自我救贖的道路上充滿艱難險阻,我們也要努力向前沖。

無邊的疲憊:分裂性內耗

如果內心存在沒有解決的沖突,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會受到嚴重影響。目前,這個領域還沒有人探索過。我們不妨從內心備受折磨的人表現出來的醉酒、癲癇、憂郁,甚至精神分裂等來了解一下。這里有這樣一個疑問:內心沒有解決的沖突,以什么樣的方式剝奪了我們生活的樂趣、耗費了我們的精力、損害了我們的人格?事實上,帶著這樣的疑問從更加普遍和廣泛的角度看待尚未解決的沖突更有意義。

有些人內心備受折磨的主要原因是,他們沒能認清沖突本身,且用錯誤的方法去解決沖突。有這樣一類人,他們在同一時間,有兩種甚至更多相互對立的目標,做事的時候無法集中精力。他們會肆意揮霍自己的精力,或同時進行好幾項工作。例如,很多女性,既希望自己是好妻子、好母親,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又想做女強人,化著精致的妝出席各種社交場合,對異性仍充滿吸引力。這樣的想法是無法實現的,因為她們無法在所有事情上集中精力。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被各種事情分散得七七八八的時候,注定什么也做不好。

還有一種人,目標很明確,但動機與目標的方向卻完全相反,這種情況也非常特殊。比如一個人希望別人聽他的命令,又想成為幫助別人的老師和朋友,這樣的愿望也不可能實現。有的人希望孩子可以在學業和事業上取得一番成就,但他是個固執己見的人,始終放不下家長的特權,不愿意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還有的人想成為作家,但他拿起筆就感到痛苦。如果他真的有文才,為什么寫不出東西?其實有文才這件事是他自己想象出來的,當他寫不出來的時候就會沖自己發脾氣。他認為自己能想到的有價值的東西其他人也可以想出來,如果他們同時在會議上提出來,那自己就必須以絕對的優勢贏得所有人的支持,這樣一來他寫的東西就必須足夠優秀。可是在他內心深處又不相信自己能寫出這么優秀的東西,他非常害怕別人看不起他。結果他沒有辦法進行正常的思考,即使想到了很好的點子也不敢寫下來。還有些人有施虐傾向,總是與身邊的人作對。只要我們用心觀察,就能發現很多這樣的例子。

一般情況下,內心充滿沖突的人難以在一件事上集中注意力,但也有個別的神經癥患者會表現出驚人的“專注力”。比如有些男性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可以犧牲尊嚴,有些女性為了獲得愛情可以犧牲自我,有些父母為了孩子能在學業和事業上取得一番成就,可以把所有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人們很容易把這些表現理解為對一件事情的專注,其實這是一種假象,他們的專注不過是在隱藏自己內心深處的沖突,是一種絕望的表現。

人們為了應對內心的沖突而在內心建立的防御系統中有很多分散和消耗精力的因素。人格結構的基本沖突中有一部分因素是受到壓制的,所以不容易被發現。這些因素雖然不會主導人的行為,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產生影響。那些被用來壓抑沖突的精力完全可以用于建立自信、維護與他人之間的良好關系。

這里我們要討論的一個因素就是遠離自我,這個因素同樣會讓人喪失前進的動力。雖然他也能完成自己的工作,但是如果外部環境造成了較大壓力,他就不能獨自一人完成了。此時,他大部分的創造力都被浪費了,也完全感覺不到工作的樂趣。對于大多數人而言,組合在一起的各種沖突就像一張無形的大網,把他們的人格捆綁起來。我們必須從各種角度處理它,才能將其消除。

如果存在沒有解決的沖突,會出現三種失去平衡的表現。這三種表現都會消耗精力,或使精力應用在錯誤的地方。第一種表現是不能果斷地處理某些事,這可以體現在所有事上,比如晚飯吃什么,買什么樣的箱子,出去玩還是看電影。有這種表現的人會刻意回避需要做出選擇的場合,避免接觸需要做出決定的事。他們喜歡讓別人替自己做選擇,使原本應該抓住的機會溜走。如果遇到一個沒有辦法避免的選擇,他們會表現得非常慌亂。

第二種表現是效率低,這種表現也十分典型。這里的效率低是指因為內心的沖突沒有辦法專心做事導致的效率低,就像讓車子在剎車的時候繼續向前走。有這種表現的人在做事的時候總是緩慢、遲鈍,他們這樣并不是不想好好做事,與他們的專業能力和事情的難易程度也沒有關系。當然,做事緩慢、遲鈍只是效率低的一種表現,這方面的表現還有健忘和笨手笨腳等。

效率低下和潛在的壓力不僅經常表現在工作中,在人際關系中也表現得非常明顯。例如某個人想要認識新朋友,但又覺得這種做法是在討好別人,這時他的交際就不是心甘情愿的,自然就談不上什么高效。某個人想讓別人送他特定的禮物,但又覺得這種行為是在強行索取。想采納別人的建議,但又對自己的想法念念不忘,于是就陷入無限的糾結當中。想要與自己的性伴侶保持親密關系,又想報復他,所以就一直保持冷漠。如果人們能完全放松下來,通過感受上的對比,就能夠清楚地感受到來自內心的壓力。當壓力強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們才能察覺這種壓力。但他們通常會認為這種由壓力導致的疲勞感是工作時間過長、睡眠不充足、身體出現某種狀況等問題造成的。

第三種表現是懶惰。有這種表現的人深受這種毛病折磨,他們也經常責怪自己太懶惰。當然,這并不代表他們真的承認自己懶惰。事實上,他們排斥任何努力,而且會為這種排斥找很多合理的借口。他們害怕自己的努力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所以對行動產生恐懼。他們認為自己只需要負責出主意,具體行動是別人的事。如果有人發現了他們表現出疲勞的感覺,給他們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反而會使他們的疲勞感加重。

嚴重的遠離自我和找不到生活方向,是導致神經癥怠惰的主要原因。這樣的人十分抗拒努力付出,而且長期處于精神緊張的狀態,就會失去活力。即使偶爾有激動的情緒也沒有辦法改變現狀。神經癥患者的理想化形象和施虐傾向是導致這一癥狀的直接因素。他們認為像別人那樣努力付出不符合自己理想中的形象。所以,他們寧可在自己的幻想中表現得十分優秀,也不愿意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他們從理想化形象中得到的自信,總是被真實的自卑心理代替。他們認為自己無法勝任那些非常有價值的事,從而掩埋了實踐工作帶來的激情和樂趣。

有施虐傾向的人在面對任何有攻擊性的事物時都會選擇逃避,尤其當這種傾向處于被壓抑的狀態時,他們會用偏激的手段改掉原先的毛病。這樣反而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精神癱瘓。第三種表現的影響尤其重大,它不僅能影響他們的一言一行,還能影響他們的情緒。

虛妄不實的道德觀

內心的沖突一直得不到解決,不但會分散人們的精力,造成巨大的損耗,還會分裂人們的價值觀、行為、情感,尤其是道德標準。道德標準分裂,不僅會阻礙人自身的發展,還會影響與其他人的關系。這樣的人的道德標準是相互矛盾的,但他們會隱藏這種矛盾,結果是不斷重復著這種分裂造成的內耗,相互矛盾的道德標準還會滲透到基本沖突中,其實這樣的人從來沒有把哪種道德觀放在心里。

從根本上來說,人們理想中的完美形象是一種幻覺,塑造的人或經驗不足的心理咨詢師很難分辨這個形象是真實的還是幻想中的。他們會堅持自己幻想的理想化形象是真實的,不允許自己有一點過錯,否則就會陷入深深的自責中。他們在實踐中追求的都是簡單的容易達成的目標,逃避那些難度大的目標。所以他們追求的理想并不真實,因為這種自以為是的理想化形象對他們的生活沒有任何推動作用。有一個人堅信某項事業是自己畢生的追求,可一點誘惑的出現都會讓他放棄這種追求,導致道德誠信受到損害。

而道德誠信受損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變得自私、虛偽,誠信度越來越低。日本一些禪宗經典當中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說法,內心完整的人都是真誠的。我們通過臨床觀察出一個與之相似的結論:內心分裂的人無法做到完全真誠。那到底什么是真誠呢?我們可以通過一段對話來了解這個概念。

徒弟:我聽說獅子不管遇到大象還是兔子都會用盡全身的力量去追捕。弟子不懂,這是一種什么力量。

師父:真誠的力量(也就是不欺的力量)。

真誠就是能把全部精力投入一件事中。這就意味著力量不會被保留也不會被浪費。一個能這樣生活的人就是一頭雄獅。這樣的人真誠、堅強、內心完整,堪稱圣人。

與真誠相反的就是虛偽,常常和虛偽一起出現的還有自私。虛偽和自私屬于道德范疇,這樣的人永遠把自己的利益擺在首位。他們喜歡或討好別人是為了緩解焦慮的情緒,感動別人是為了提升自尊感,譴責他人是為了推卸責任,打敗別人是為了用成功支撐自己。這樣的人認為其他人沒有與自己同等的權利,所以將其他人當成實現自己目的的工具。

內心的沖突不管以哪種方式發展,無意識的虛偽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哪些表現是無意識的虛偽。

虛假的愛。“愛”包含著豐富的感情和希望,還包含著主觀上愛的感受。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一些原因讓愛變得不再純粹。比如,人們可以因為愛變得脆弱,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也可以打著愛的名義追逐權力和欲望,還可以把它當成打敗和征服別人的需求。事實上,這些愛都是虛假的,這種虛假的愛經不起任何考驗,在親子關系、夫妻關系、朋友關系中都可能存在這種虛假的愛。

虛假的善良。同情、慷慨等都屬于虛假的善良,與虛假的愛情況大致相同。

虛假的學識和興趣。這種情況明顯出現在遠離自我的人身上。他們裝作對所有的事都很感興趣的樣子,假裝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可以做到。

虛假的公正和真誠。這種現象多發生在內心充滿對立性沖突的人身上。在他們的眼里,別人的愛和真誠都是偽裝的,只有他們自己才是最真誠的。他們認為嘲諷別人是一種坦誠的表現,他們習慣性地否定所有傳統的價值觀,拒絕接受大眾的觀點。追求公正當然很有價值,而且很多時候以良知為出發點的公正,確實很難讓人堅持一種立場。但內心不真誠的人經常被虛假的公正支配,他們追求公正的目的是想讓人們認為他們不偏不向。這種公正不過是理想中的自我形象強加給他們的一種強迫性需求。這種人持一種虛假的客觀公正的態度,他們總有一種雙方觀點并不矛盾的傾向。如果是一場辯論,他們會說雙方的觀點都對,可事實上他們沒有看到問題的本質,或者說他們沒有這樣的能力。

虛假的痛苦。因為大家對這種表現存在很多疑問,所以會在這里詳細描述。那些堅持“痛苦源于需求”觀點的人認為,那些沒有解決基本沖突的人,只有在別人試圖對他們進行分析、揭露他們的矛盾時才會感受到痛苦的存在,但實際上,他們真實承擔的痛苦遠比他們能意識到的痛苦多得多。有些人喜歡習慣性地夸大自己的不幸,他們只是想利用這些痛苦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即獲得別人的原諒或關心,當然,這樣做時,他們自己可能是無意識的。考慮到他們的感知情況,或許于他們而言,這是達到目的的唯一可以利用的手段。

總是有人將自己的痛苦歸于外界環境,于是便制造一種假象,即自己只是受害者。他們有時候也會承認自己有問題,并對此表現得很苦惱,但他們苦惱的原因是真實的自我形象與理想中的完美形象不符。比如,結束一段戀情后,他們會感覺像被掏空了一樣,他們認為那是因為自己愛得太深,但實際上是因為他們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最后一個事實就是,這種痛苦的感受也可能是假的,有些人自認為很痛苦,其實那很可能是憤怒。舉個例子,有一名女性因為愛人沒有按時給她寫信而感到痛苦,但其實她是在生氣。她希望任何事情都按照她的意愿發展,或認為愛人對她的任何一點疏忽都是在蔑視她。這名女性不愿意承認自己生氣了,也不愿意承認生氣的原因,所以她就強調自己非常痛苦。通過分析上面的這些事例我們可以看出,有時人們表現出來的痛苦只是他們逃避現實的借口。

同樣屬于道德范疇的問題還有不明確的態度帶來的不靠譜。這種類型的人很少依據客觀事實表明自己的立場,而是依據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對某個人、某件事做出判斷。所以他們的立場會因為主觀需求相互矛盾而左右搖擺,這種情況在個人關系和群體關系中都會出現。他們無意識地避免左右搖擺的辦法就是持觀望態度或避免第一個發言,這樣就可以隨時倒向某一邊。而他們給出的理由卻是這種情況很復雜,無法第一時間做出判斷。他們很難表達自己對他人的感受和看法,也會因為別人的輕視而失望——也可能是患者自己幻想出來的,與別人斷絕往來。他們遇到一點困難就變得冷漠。他們在私密的談話中會表現出明確的態度,但如果受到來自權威或團體的壓力馬上就會讓步。

回避責任,是人格獨立的最大障礙

“責任”這個詞有太多含義,簡單來說,是指一個人必須承擔的事。但有些人對待責任的態度經常把人弄糊涂。性格結構決定了一個人能否承擔責任,所以不同類型的性格會有不同的表現。在某些人看來,只要自己的行為影響到別人就要為此負責。不過這也可能是用來掩飾他們試圖支配別人的意圖。當自己的行為影響到別人的時候,他們認為自己應該受到責備,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但這種他們認為的責任和真正的責任可能沒有任何關系,很可能是因為真實的自我形象沒有符合理想中的自我形象,這種負責的態度很可能是一種憤怒的情緒。

對自己負責意味著什么?首先,負責意味著承擔后果,意味著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行為上,對自己和他人坦誠。有些人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事,為什么做,并且他們也不想知道。他們會認為錯誤不在自己身上,是妻子、同事或醫生造成的,因此找各種各樣的借口逃避責任,或直接否認。想要讓處于這種狀態的人為自己負責是件非常困難的事。

在他們的思考中,只有“錯誤”和“懲罰”兩個概念。這也就意味著他們無法通過因果關系思考問題。當有人幫他們進行分析,讓他們正視沖突以及沖突帶來的后果,他們只能感受到別人在責備。在交談的過程中,他們會覺得別人對自己充滿敵意,把自己當成犯人來對待,因此他們會躲在自己建立的防御系統里。其實這些敵意是他們自己想象出來的,這些想法完全來自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的內心世界充滿戒備,敏感多疑,再加上這些心理活動外化,他們沒辦法把自己代入問題,冷靜地思考因果關系。而且只要沒有觸及他們身上潛藏的問題,他們就會實事求是,接受這種偶然聯系。例如雨水在地上流動這樣的事,他們就不會責怪別人。

為自己負責不僅意味著要承擔后果,還意味著要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決定或行動。但神經癥患者內心的沖突導致他們的判斷力處于分裂狀態,所有的想法都是相互矛盾的,他們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所以沒辦法堅持自己的立場。

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有一個人身居高職,他希望本部門沒有人能超越他,無論是權力還是威望。他認為自己的經驗比所有人都豐富,把權力下放給受過專業培訓、具有良好業務能力的人,是一種錯誤。如果他離開了,這個部門就什么決策都做不出來,無法正常運行了。他覺得這個部門的其他人可有可無,而且他也不希望其他人變得重要。如果他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會找借口說自己太忙顧不上。同時他又有順從傾向,希望自己是一個善解人意的人。深受這些矛盾想法的折磨,他經常看上去很疲憊、困倦、懶散,這些問題又帶來了新的困擾,那就是他沒有辦法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他十分討厭別人規定好的時間安排,認為這是一種強迫,但他又十分享受別人按時赴約。他還做了很多沒必要的事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從不承認自己有錯誤,一味地把錯誤推給外界環境,這顯然是不稱職的做法。

上文提到的這個人同時擁有兩種傾向:支配和順從。而且他自己沒有意識到,即使他能察覺到,但因為兩者都具有強迫性,他也無法選擇放棄哪一個。他只承認自己理想中的形象,比如擁有遠大抱負和無限潛力。如果要他為沖突產生的后果負責,無異于把他隱藏的所有缺點都暴露出來,所以他不會對沖突產生的結果負責。

即使面對責任很清晰的后果,這樣的人也是不愿意承擔的。在他們的想象中,自己是全能的,即使真的有沖突,也能輕易解決。他們總是刻意回避事情的因果關系,其實只要承認事情的因果關系,他們就能從中得到好處,至少可以讓他們清楚現在的生活方式是有問題的。

人們逃避問題和沖突的方式有兩種。首先,是外化,他們認為痛苦來源于所有的外部環境,例如家庭、健康、食物、大氣、命運等,而自己則像個無辜的人,明明什么都沒做,卻要承擔這么多無端的痛苦。他們覺得上天是不公平的,造成這種不公平的原因可能是生老病死、得不到賞識、家庭不幸福等。

其次,是否認痛苦的真正源頭。他們認為所有的痛苦都是偶然發生的,比如恐懼和抑郁。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他們對自己的了解不夠深刻,也有可能是他們對心理知識所知甚少。他們要么否認別人提出的任何一種可能,要么對這些可能視而不見,要么就是覺得別人要把“責任”推到他們身上。而即便他們意識到自己懶惰的原因,也會忽視因為懶惰而產生的不良影響。

很少有人愿意承認,自己有推卸責任這種傾向以及這種傾向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其他人也很容易忽略這一點。一方面,是因為人們總是盡力掩飾自己推卸責任的傾向;另一方面,是因為這點太過明顯。認清無視沖突的原因和后果,以及這樣做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多大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擁有重獲自由的決心。

慣于推卸責任的人,總是看到“責任”消極的那面,所以每次談到這個詞語就會情緒失落。他們追求獨立的最大障礙就是逃避責任。他們需要明白:一個人想要獲得內心真正的自由就必須勇于做出承諾,勇于承擔責任,勇于對自己負責。

最壞的結果:絕望

即便內心深受痛苦折磨的人,也偶爾可以從他們喜歡做的事情中獲得暫時的滿足。或是在一個人的時候,或是與他人在一起的時候,或是自己占絕對主導地位的時候,或是受到所有人認同的時候,都可能產生這種滿足感。不過,因受到很多條件的限制,想得到這種滿足感并不容易,而且這種滿足感依賴的條件還經常互相矛盾。比如某個女士想要舉辦家庭聚會,她希望每一個細節都完美無瑕,結果聚會還沒開始,她就感到精疲力竭了。再比如,這個女士為自己擁有一個成功的伴侶感到自豪,但又嫉妒伴侶獲得的成功。

這并不是說內心矛盾的人找不到樂趣,只是他們的樂趣既短暫又脆弱,而且很容易被他們的缺點和對缺點的恐懼破壞。不僅如此,即便遇到經常發生的意外也會驚慌失措。他們認為出現錯誤就等于否定了自己的價值,哪怕是一點小過錯都會讓他們變得焦慮不安。如果有人評價他們,即使這種評價沒有惡意也會使他們擔驚受怕,變得不快樂。

上面說的這種現象已經很糟糕了,但還有一個因素能夠帶來更壞的影響。大家都知道緩解痛苦最好的辦法就是充滿希望,可是內心長期受痛苦折磨的人找不到緩解痛苦的方法,就會陷入某種程度的絕望。雖然表面上他是在按照計劃實現自己的理想,但他的內心深處充滿絕望。這樣的人如果是男性,會把希望寄托在妻子身上,如果自己能有一個好妻子就會有比現在更大的房子,就連老板都會因此變得更好。如果是女性,就會幻想自己是一個比現在更高或更矮、更大或更小的男人,這樣情況就會比現在好得多。這些期望都是他們內心沖突的外化,看起來可以幫助他們消除內心的不安,其實只會讓他們更加絕望。有時神經癥患者總是把改變的契機寄托于外部環境的變化,可是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痛苦都會跟隨他們。

這些人可能自己意識不到絕望的存在,但通過觀察他們的表現就能看出絕望的程度。在青少年時期,朋友的背叛、考試失利、感情受挫、被學校以不正當理由開除等都可能使人感到絕望。我們在探究反應過激的特殊原因時,還要了解到挫折引發的絕望。絕望的人可能經常有自殺的想法,但在別人面前又表現得很快樂。有些人是在交際和日常生活中總表現出一種消極、無所謂的態度。還有一種人,他們沒有勇氣和決心應對困難。解決現實的困難是一條很好的出路,雖然這條路伴隨著痛苦和煎熬,但也可以給人們帶來新的感悟和希望。可是內心茫然、絕望的人面對困難的時候常常會表現得很沮喪,也不愿意承受解決問題時的痛苦和煎熬。他們常常會感覺缺乏安全感,抱怨解決實際問題的辦法只會讓他們感到恐懼,起不到任何實際的意義。

人絕望除了有上面的那些表現外,還會表現為對未來的幻想和預測。我們很容易把人們對未來持有的悲觀態度理解為他們害怕挫折和錯誤的一般性焦慮。他們設想的未來都是灰暗的,無論設想多么理性,仍然能通過他們對黑暗的凝視看到他們內心深處隱藏的絕望。

最后,還有一種絕望的表現就是慢性抑郁。因為他們偽裝得太好,而且能夠與別人分享美好的時光,他們表面上看起來很快樂,所以人們認為這不是抑郁。可是他們沒有勇氣面對新的一天,所以早上要浪費好幾個小時才能起床。他們不會抱怨生活是一副沉重的枷鎖,因為他們已經對生活不抱有任何希望。

有些人可能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絕望,只是他不明白為什么絕望。這樣的人總是會以忍耐的態度接受生活的安排,他們很少憧憬未來美好的生活。他們會說生活本來就是一場悲劇,人的命運都是上天安排好的,誰也不能改變,如果有人不這么想,那這個人就是一個大傻子。

人們往往在第一次接觸內心絕望的人時,就能感受到他們散發出來的負能量。這類人不愿意承擔任何風險,不愿意付出任何代價,對任何不方便的事都感到厭煩,所以他們給人一種非常任性的感覺。他們不愿意付出,也從沒想過要得到什么;不滿足現在的生活環境,也不去努力改變什么,哪怕是非常小的困難都會給他們造成無比巨大的壓力。其實,只要他們付出一點努力就能改變現狀。

有時候只需要一句話,就能讓人們意識到潛藏在他們內心深處的絕望。比如如果有人鼓勵某人努力解決一個具體的必須解決的困難,這個人就會反問:“你不覺得這根本不可能嗎?”這樣的人即便意識到自己處于這種絕望中,也會習慣性地認為是家庭、工作、政策等外界環境造成的。在他們的意識里,他們做不成偉大的事業,得不到快樂和自由,一切有意義的事都離他們十分遙遠,伴隨他們的只有絕望。

索倫·克爾凱郭爾在《致死的疾病》中說:“一切絕望的根源是無法成為自己。”我們似乎可以從這句話中找到答案。成為自己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如果無法實現又多么令人絕望。現代學者約翰·麥克馬雷說:“還有什么事比成為自己更重要?”

造成絕望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轉移重心、沒有解決的沖突、無法成為理想中的自己等。但我們要清楚一點,讓人們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不等于解決問題,要讓他們意識到可以擺脫絕望,消除他們的宿命感,激發他們改變現狀的自信心才能夠擁有自主行動的能力,也意味著在解決絕望這個問題上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港市| 开阳县| 彭州市| 怀宁县| 丰城市| 名山县| 永昌县| 休宁县| 建瓯市| 醴陵市| 汉源县| 灵川县| 平谷区| 锡林郭勒盟| 锡林浩特市| 高安市| 江都市| 都江堰市| 红桥区| 湟源县| 上林县| 青田县| 阿拉善右旗| 喀喇沁旗| 海淀区| 武定县| 东莞市| 广宁县| 轮台县| 定安县| 嘉义市| 定兴县| 清丰县| 全椒县| 宝坻区| 福清市| 桂阳县| 安泽县| 梅州市| 三穗县| 鄯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