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老子百句:中華經典百句(口袋本)作者名: 汪涌豪本章字數: 1419字更新時間: 2025-03-07 20:16:26
向水學習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②。居善地,心善淵③,與善仁④,言善信,政善治⑤,事善能,動善時⑥。夫唯不爭,故無尤⑦。
(第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第七十八章)
① 上善若水:上善之人,其性如水。
② 幾:近。
③ 淵:形容沉靜。
④ 與:相與。
⑤ 政善治:為政善于達治,此指用無為而達治。“政”,王弼本作“正”。景龍本、傅奕本、蘇轍本、林希逸本、范應元本、吳澄本及眾多古本均作“政”。“正”與“政”同。
⑥ 動善時:行動善伺時機。
⑦ 尤:怨咎。
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把水當作世界的本源,亞里士多德說他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看到一切生物皆賴水的滋潤。老子也好水,并認為上善之人,必有水一樣的善性。
什么是水的善性?萬物處上它處下,萬物處夷它處險,萬物處順它處逆,萬物處潔它處穢,此所謂“處眾人之所惡”也。在老子看來,這種善處下,能積深,施與萬物而仁愛無私,應汛期而至而不錯失,平靜無為、因地成形的特性,正是大道的最好體現。人如果能由水的這些善性,體悟到立身處世的道理,由此謙虛而安于卑下,深沉而玄妙不測,博愛而無所不施,誠信而一諾千金,并行事端正,行政簡平,處后不爭,因時屈伸,就是君子。
是啊,能屈能伸可見其身段柔軟,避高處下可見其和氣親民,這樣的人行走四方,所到之處自然是月白風清,廣受歡迎的。所以老子又說:“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第六十六章)不過,你千萬不要以為水只有柔弱,老子又特別指出,沖堅激強,迸奔不回,那也只有水能做得到。誰能小看了水!
孔子也是水的崇拜者。《說苑》記載他有一次回答子貢的提問,稱:“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義;淺者流行,深者不測,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綿弱而微達,似察;受惡不讓,似貞;包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萬折必東,似意。是以君子見大水必觀焉爾也。”他對水的稱美大抵與老子相同。由此一端,可見君子之所以仁山智水,比德自況,實在是有著共通的理由。
今天看來,在水的諸種美德中,容污納穢一項尤其不易做到,移之于人,凡事理解包容尤其難能可貴。所以中國人每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西諺也說:“水淺無船行。”(Where the water is shallow, no vessel will ride.)想一想人生一世,要遇到多少事,接應多少人。生命的幽暗處自然有煙有霧,倘不能寬容,這日子還能過么?所以,就包容或寬容而言,不是你應該,而是你必須。但許多人體會不到這一點,凡事不能包容,遇到切己之事更不能寬容,結果弄到一身狼狽,孤家寡人,自己照鏡千般好,轉頭回身乏人應,狂走四方,難有當意,這份曠夫怨女的凄清,哪里是寂寞兩字可以道盡的。
由此想到,一種文化也是如此,也需要彼此理解與包容。今天我們已經是一個跨文化的存在,要發展,僅僅與自己的文化對話遠遠不夠,還要與其他的文化和傳統對話。西方文化固然有許多不好的地方,但中國文化同樣有精華、有糟粕,所以對于不同文化的審視應該要寬容加包容,學習它的優點,正視它的缺點。你不進入到這種文化中去,永遠不會知道它怎么不好,更不會知道如何避免這種不好。
我們的結論是,一個人追求至善至美,必定缺乏包容,并不能寬容;一種文化追求至純至潔,也必定不能有自信地拿來和宏大地展開,必定無法與其他文化和睦相處,從而淪為文化上的“曠夫怨女”。
這樣荒敗單一的風景,正可以用窮山惡水來形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