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譯者說明

正如司各特(Walter Scott,1771—1832)在以歷史小說家著稱之前就已經(jīng)是著名詩人一樣,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在以劇作家聞名之前也早已蜚聲英國詩壇。在伊麗莎白時代,知識界和普通讀者都更多地把他看作詩人。莎士比亞的全部詩作包括三部長詩(《維納斯與阿多尼》《魯克麗絲受辱記》《情女怨》)、154首十四行詩、一冊雜詩集(《愛情追尋者》),以及兩首短詩(《鳳凰和斑鳩》和《女王頌》)。

《維納斯與阿多尼》(Venus and Adonis)初版于1593年,是那個時代最受讀者歡迎的愛情敘事長詩。雖說其主要讀者對象是那些受過良好教育、對拉丁文學(xué)和英國經(jīng)典文學(xué)都頗具鑒賞力的高雅之士,但據(jù)1622年出版的一本書記載,當(dāng)時有修道院的神父也會在晚餐后讀一讀莎士比亞描述的愛神維納斯追求美少年阿多尼的浪漫故事。根據(jù)莎學(xué)專家的考證,這部裝幀優(yōu)雅、印刷精美的長詩在莎士比亞逝世前就重印了8次,成了發(fā)行甚廣的暢銷書。這首被莎翁自稱為“處女作”(the first heir of my invention)的長詩,故事清新明快,音韻優(yōu)美和諧,比喻精巧,語言瑰麗,時而機智風(fēng)趣,時而凄切哀婉,把愛神維納斯塑造成了一個嬌艷而奔放、敢于追求世俗愛情的女性形象。

《魯克麗絲受辱記》(The Rape of Lucrece)初版于1594年,同樣印刷精美,同樣受讀者歡迎,在詩人逝世之前也重印了5次。這部長詩取材于奧維德《歲時紀(jì)》(Fasti)第2卷中的內(nèi)容,莎士比亞把奧維德用73行詩簡述的魯克麗絲的故事演繹成了一部1855行的長詩。有莎學(xué)專家認(rèn)為,這部詩充分展示了莎士比亞寫人物對話及其內(nèi)心獨白的高超語言技巧,而最顯這種技巧的地方莫過于三處:一是羅馬王子塔奎關(guān)于自己是否該放縱情欲的那段內(nèi)心對話,二是塔奎溜進魯克麗絲的臥室后與她的那場唇槍舌戰(zhàn),三是魯克麗絲被強奸后那番極富條理的控訴。所以,該詩不僅是16世紀(jì)人文主義文學(xué)理論家所推崇的“絢辭麗句”藝術(shù)之最高典范,也是莎翁既反對禁欲又鄙視縱欲的早期人文主義思想最明確的表露。

《十四行詩集》(Sonnets)初版于1609年。書中154首十四行詩可分為三個部分:詩人在第一部分(1—126首)歌頌了他與一位美貌青年之間熾熱的友情,勸那位青年娶妻生子,繁衍其美,同時也悲嘆這位朋友被詩人自己的情人引誘,并表達了他因這位朋友喜歡另一位詩人而產(chǎn)生的懊惱之情;在第二部分(127—152首),詩人審視了自己對一位“從他身旁把天使引開”的女人(黑膚女郎)的迷戀之情;最后兩首詩是對一首寫愛火被冷泉澆滅的希臘諷刺短詩的模仿,似乎與前兩部分的內(nèi)容無關(guān),所以單獨為一部分,不過若把這兩首詩中的“我的情人”看成黑膚女郎,這兩首詩也可以歸入第二部分。由于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是用第一人稱抒情敘事,加之華茲華斯在兩個世紀(jì)后寫過“別小看十四行詩,莎士比亞曾憑這把鑰匙敞開其心扉”,所以常有人認(rèn)為,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有自傳的性質(zhì)。幾百年來,莎學(xué)家們一直試圖證明詩中的青年男子和黑膚女郎到底是誰,不過各種推測最后都因證據(jù)不足而不了了之。然而,正如有莎學(xué)專家指出的那樣,難以確定詩中青年男子和黑膚女郎的身份,反倒能鼓勵我們把注意力集中于這些十四行詩的藝術(shù)品質(zhì)。這些詩雖是寫給朋友和情人的,但涉及的內(nèi)容十分深廣,已遠遠超出了對友誼和愛情的詠嘆,處處激蕩著詩人對真善美的謳歌,對假惡丑的抨擊,對人性解放、個性尊嚴(yán)和社會公平的向往。而經(jīng)過莎翁的實踐和改造,英語十四行詩的形式也變得更加精巧,更加完美。這154首十四行詩實乃莎翁人文主義精神發(fā)展成熟的標(biāo)志,是其高超藝術(shù)水平的一座豐碑。

《情女怨》(A Lover’s Complaint)也于1609年問世,當(dāng)時與《十四行詩》合為一書出版。曾有學(xué)者因這首詩中出現(xiàn)了若干不見于莎翁其他作品的外來詞語(主要是拉丁語)而懷疑此詩不是出于莎士比亞的手筆,但許多學(xué)者認(rèn)為這種懷疑根據(jù)不足。近年來這種爭論趨于平息。河濱版《莎士比亞全集》(The Riverside Shakespeare)的編者認(rèn)為,《情女怨》可能是一部尚未寫完的長詩,雖算不上莎翁的主要作品,但從藝術(shù)品質(zhì)和眾多評論家的贊譽來看,這首詩即便不能為莎翁的成就增輝,但也不會讓莎翁的光輝減色。

詩集《愛情追尋者》(The Passionate Pilgrim)的初版只有一個殘本存世。殘本書頁不全,版權(quán)頁佚失,因此無法考證這冊小書最早出版于何年。該書第二版現(xiàn)存兩個全本,其版權(quán)頁標(biāo)明出版日期為1599年,出版地為倫敦,作者署名為莎士比亞。但由于這本小書匯編的詩歌形式多樣,格律雜陳,除其中五首被確認(rèn)為莎翁作品外,其余各首的作者身份一直存疑,有人認(rèn)為這些詩是莎翁崇拜者的仿作。不過幾百年來,《愛情追尋者》一直歸于莎翁名下。這冊小書共收詩20首,第15首之前有個輯名《配樂散曲》(Sonnets to Sundry Notes of Music),因此其后的幾首詩可以被看作是這冊詩集中的一個“特輯”,從風(fēng)格上看,“特輯”中的六首詩明顯具有歌謠風(fēng)味,也許當(dāng)年就是為配樂演唱而作。

短詩《鳳凰和斑鳩》(The Phoenix and Turtle)最初被收在以一本名為《殉愛者,或羅莎琳的抱怨》(Love’s Martyr or Rosalin’s Complaint, 1601)的詩集中?!堆硱壅摺肥且皇自⒀蚤L詩,作者是一位名叫羅伯特·切斯特的二流詩人,他將此詩題獻給當(dāng)年6月被女王冊封為爵士的約翰·索爾茲伯里,同時出潤筆費邀請了莎士比亞、喬治·查普曼和本·瓊森等著名詩人為他的詩集添墨?!堆硱壅摺窋⑹鱿笳饕聋惿着醯纳聒B鳳凰接受一只象征忠臣的斑鳩的充滿愛的侍奉,所以眾詩人的添墨詩也都以鳳凰和斑鳩為題。莎士比亞的添墨詩以“讓聲音最亮的鳥兒歌唱”起句,原詩并無標(biāo)題,后來以《鳳凰和斑鳩》為名傳世。

短詩《女王頌》(To the Queen)直到1972才以手稿的形式被人發(fā)現(xiàn)。于2007年首次編入皇家版《莎士比亞全集》。《女王頌》原稿寫于一個信封背面,據(jù)專家考證,莎士比亞劇團曾于1599年2月20日(那天是懺悔星期二,即基督教四旬齋首日之前的那天)在王宮上演新劇《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此詩便是莎士比亞為該次演出臨時草就的“收場白”。

主站蜘蛛池模板: 车致| 新乡县| 宣汉县| 台东市| 上栗县| 阿城市| 舒城县| 东明县| 黄骅市| 阿拉善左旗| 庐江县| 古田县| 西乡县| 浦县| 桐庐县| 墨竹工卡县| 武乡县| 醴陵市| 普安县| 会昌县| 通河县| 蓬莱市| 冀州市| 文化| 从江县| 凤凰县| 余江县| 福建省| 浮梁县| 寿光市| 西峡县| 普宁市| 诸暨市| 塘沽区| 涟源市| 固原市| 嵊州市| 铅山县| 双柏县| 白玉县| 大渡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