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日本率先采理念導向
日本企業家把我們中國很高明的智慧,應用在管理上。這個智慧就是三個字:“不一定!”你看中國人滿腦子都是“不一定”,對任何事情,我們都說“不一定”,“不一定”最后都變成“一定”了。所以“不一定”包括“一定”,但“一定”沒有辦法包括“不一定”,這就沒有辦法解釋了。
我們講抓住重點,一個人先說“要”,就不能不要,先說“不要”,最后照樣可以要。所以中國人都說“我沒有意見”,然后再來講一大堆意見。如果說“我有意見”,那就糟糕了,說不出來意見,豈不是很丟臉!我說“沒有意見”,別人說“你一定有意見”,我說“我現在沒有想到”,別人說“那你等會再告訴我”。先講“不要”,然后再講“要”,這是比較安全的。先講“要”,然后變“不要”,這是很麻煩的。
我們說:“本立而道生。”這句話很重要。你抓住了根本,所有“道”就產生出來了。“道”是變化的,這樣你就知道中國人講“要”,含有“不要”的意思,講“不要”,含有“要”的意思。所以我們正反是一樣的。你看中國人講“改革”和“不改革”是一樣的,因為加兩個字就好了,“合理的改革”,“合理的不改革”,把兩個“合理”都去掉,“改革”就等于“不改革”了,這種邏輯,只有中國人搞得懂。外國人講“Yes”就是肯定的意思,講“No”就是否定的意思。中國人不是這樣的,中國人講“Yes”可以變否定的,所以外國人總覺得我們中國人的英文不好,其實不是,而是我們的腦筋太靈活了。外國人的思維是一條直線的,中國人的思維是翻來覆去的。
日本的企業管理,早已進入“理念導向”,也就是“管理哲學導向”的時代。美國加州大學日裔教授威廉·大內在其“Z理論”中,明言日本企業經營者最津津樂道的,乃是自己的“經營哲學”,他們以在企業中實踐個人哲學為驕傲。管理哲學與企業經營融合為一,才是戰后日本企業扎實發展的根本原因。
最有意思的,是日本企業的經營理念,絕大部分源自中國,特別是我們多年以來屢次批判的儒家思想。我們并沒有向他們提出知識產權的要求。松下的七精神:產業報國即是“忠”、公明正大乃是“公”、和親一致就是“和”、奮斗向上便為“勇”、禮節謙讓即為“禮”、順應同仁就是“仁”、感謝報恩乃是“孝”。東芝會社的理念,明確訂立為:“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在中國人看起來,是“老的一套”。石橋輪胎會社的經營理念,一共兩條:第一,人道中庸精神可使事業在安定中均衡發展;第二,成事在陰陽,努力靠雙方,即柔與剛、強與弱、悠揚與俊敏、大膽與細心、冷靜與熱誠。經營者宜自復雜而又多元性之環境中,經由偉大之修養獲致之。簡言之就是“真理不在二者之一,在二者之中”的中庸之道,也是中國臺灣地區企業界所輕忽、鄙視的平常道理。
日本的經濟發展,是中國管理哲學妥善運用西方現代化管理科技的成果。這點值得我們參考。我們的管理哲學,在日本已經有一些走樣,不能夠搬回來照樣推行。
你看日本的終身雇傭制,就是我們中國以前的長工制,“長工”就是說一個人一輩子替老板打工,打得好,兒子甚至幾代人都替這家人打工,無怨無悔。日本人將“長工”應用到企業管理里面,就變成終身雇傭了,日本的公司如果運營不下去,會有干部回家拿錢,借給公司。可是我們現在許多中國人做不到這一點。
我必須說明,日本因為國家面積太小,所以它不得不走集體主義的道路,中國地域這么遼闊,不可能跟日本完全一樣。所以我們個人主義行不通,集體主義也行不通,“真理不在二者之一,在二者之中”。千萬記住,你說集體主義,中國人不接受,說個人主義,中國人還是不接受,其實道理很簡單,集體主義對我有利的時候,我就集體,大家“團結起來才有力量”,誰都會講;個人主義對我有利的時候,我就明哲保身,不管什么團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