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節
用化解代替解決

中國人把二看成三的智慧,使我們在“解決”與“不解決”之中,找到一條“二合一”的途徑,即為“化解”(已如前述,請再翻閱圖2-10)。

遭遇問題,馬上動腦筋,要想辦法加以解決。乍聽起來很有道理,也顯得十分積極。然而,深一層思考,便不難發現,一個問題解決了,常常引發更多的問題,弄得大家越來越忙碌,并不合乎管理所要求的“省力化”。后遺癥的嚴重性,想起來相當可怕。

道路開得越寬廣,塞車的情況越嚴重。因為大家認為道路寬廣,必然比較暢通易行,一下子都擠到這里來,當然塞車。加上大小車輛一起來,更是擁擠不堪。

垃圾清理得越快速,大家便越放心地制造垃圾,使得垃圾的消除、處理,更為困難而吃重。

資料的復制很方便,大家便只看題目,不看內容,反正復印回去,再慢慢閱讀。結果只復印不查閱,只存檔不知運用,造成資訊泛濫,徒然增加復印和存檔的成本,卻無實際的效用。忙于復印,并不能解決閱讀、了解、應用的問題,反而制造十分嚴重的存而不看的后遺癥。

發現問題時,不妨先想“不解決行嗎”。如果不解決比較好,讓大家的心思集中在這個問題上,比較容易對付,那就“明明能夠解決,也要裝迷糊,盡量拖延”。中國人常常提醒自己慎防“無以為繼”,所以采取“善門難開”的策略,極力控制自己不要首開惡例,其實最大的用意在防止后遺癥的產生。

實際訪問數十位總經理的結果,證實他們為了集中同人的心思,使大家暫時凝聚在某些焦點上面,往往能解決卻有意擱置。心里有數,等待時機成熟時,才果斷地快刀斬亂麻,顯得更有智慧、更有魄力。這種方式,可以產生“增強員工信心”的效果。大家明白“到時候總經理自然有辦法,何必擔心”。

不解決不行的時候,也不能趕緊想辦法解決。這時候先把問題抓出來,丟給次一級的主管去傷腦筋;同時讓次一級的主管,再丟給更低一層次的人員去想辦法。問題由上面提出來,大家才會重視。交由下面去動腦筋,他們才不至于過分理想化,對問題的答案寄予太高的期望,因而導致十分沮喪的失望。

上司當然有答案,但是一說出來,就會引發大家的不滿。因為討價還價,已經成為成交前的必要動作。大家盼望經由不滿意的表達來爭取更為優厚的方式,使上司放出更大的利益,方便大家的操作。

有答案卻不說出來,只是把問題丟給次一級的人員去研究,一方面表示主管重視部屬,看得起部屬的能力;另一方面則考驗部屬如何因應。是不是公正合理?會不會站在上司的立場,也替上司想一想?

中國人的交互主義,一切將心比心,彼此彼此。上司既然尊重部屬,部屬也就應該為上司設想。這樣一上一下,問題已經化解了一大半了。

上司提問題,部屬找答案。所找的答案符合上司的立場,上司可以同意;如果不合上司的期待,還可以再提問題,讓部屬自己去調整。

這種化解的方式,必須做到“合理”的地步,才能持續有效。否則部屬會認為上級運用“借刀殺人”的計策,明明有腹案,故意不說出來,只想借他的口和筆,按照上司的意思表現在白紙黑字上面,讓大家罵他、怪他,甚至把他看成馬屁精,專門逢迎上司的旨意。

上司把問題拋出來,讓干部去設法解決。干部必須廣征同人的意見,以免閉門造車的結果,上司不高興,同人也不諒解。所以上司不能馬上提問題,立即要答案,迫使部屬以機智應答來交差,事后才后悔不止。上司提出問題,應該問一問部屬,需要多久的時間,才能夠提供答案。部屬自己會盤算,大概要費多少時間,以便充分溝通。給部屬合理的操作時間,正是上司具有豐富實務經驗的最佳佐證,最能夠讓部屬信服。

化解的作用,在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就是“解決問題于無形”。因為有形的解決,很容易產生后遺癥,讓大家更傷腦筋。無形的解決,大家找不到繼續攻擊或聯想的著力點,后遺癥比較少。

主管自己提出答案,往往把事情弄得很大。職位越高,大家對他的答案越重視。眾目所視的結果,什么漏洞都被看出來。加上不同角度一起來看,更是慘不忍睹。引發出許多相關問題,豈非自作自受?

讓部屬提答案,主管冷眼旁觀,一方面看提答案的人,心態如何;一方面看哪些人蓄意中傷、惡意批評,一下子把所有存心不良、觀念不正確的人都抓出來。是不是在“人”的方面,也化解了不少障礙呢?

部屬找出答案,上司也表示同意。這時候再問部屬:“有什么比較好的方法,可以落實答案的實施?”

部屬受到尊重,只好推心置腹地進行分析,指出最難突破的難關在哪里,最好怎么辦才能事半功倍。把實施的過程也“化”得相當順利,又減少了若干可能產生的后遺癥。答案妥善,過程簡便,增加化的效果。

問題由大變小,由小變了。大家多花一些時間在預防性思考和化解性考慮上面,就可以少花一些時間在那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疲于奔命,而且往往徒勞無功。

化是沒有功勞的,一切歸于無形,哪里有什么功勞?配合化解而不解決的運作,組織應該做到下述三點:

1.重視發現問題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看重解決問題的人。把問題找出來,就應該加以獎勵,使大家樂于提問題,而不是專心等待答案,然后表示不滿。

2.獎勵小功勞,以避免大功勞。因為大功勞每每由大禍害而來,越獎勵則存心制造大禍害的人越多,對組織非常不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看起來很輕松,屬于小功勞。這時候趕緊加以獎勵,以蔚成風氣。

3.凡遇問題,除非時間非常緊迫、事態十分緊急,否則一定要堅持“上司提問題,部屬找答案”的原則,經由一上一下,充分溝通,尋找化解之道,而不是一味想辦法解決。化解有如流水一般,沒有固定形態,也沒有一定方向,所以中國式管理主張“看著辦”。

中國人喜歡第三類選擇

在英國,老先生老太太來到商店門口,先看營業時間表。幾點鐘開門?10點。現在幾點?9點35分。英國人只有兩個選擇:一是“等”,等到10點鐘開門;一是“走”,先去辦別的事,然后再回來,或者干脆不買,一走了之。不“等”便“走”,不“走”就“等”,總共只有這兩類選擇,簡單明了。

中國人呢?10點開門,現在只有9點35分,他既不會等,也不會走。等,要等那么久,多浪費時間,而且最可怕的是,萬一等到10點,才發現今天臨時改變,暫停營業,豈不是冤枉?走,走到哪里去?結果還不是要走回來,同樣是浪費時間。而且,更可怕的是,萬一今天提早營業,東西被買光了,豈非吃虧?

我們不等也不走,采取第三類選擇:敲敲門看看。看什么?看里面有沒有人在?有人怎么樣?和他商量一下,能不能先讓我買東西?如果可以,先買先走,節省不少時間;萬一今天臨時不開門,也可以先去別家看看。

奇怪的是,第三類選擇往往有效。因為有規定便有例外,何況早幾分鐘,又不妨礙別人,有什么理由,非堅決拒絕不可?

“請問‘部長’先生,究竟有沒有關稅?”臺灣地區曾經出現這樣的個案,而且前后詢問過兩位“部長”,相信大家都記憶猶新。

其中一位想了半天,回答:“沒有。”

想不到中國人什么都相信,就是不相信沒有。沒有,才怪,還想騙人?這位“部長”就這樣不幸地下了臺。

后面這一位“部長”,當他被問及有沒有關稅時,想起前面那一位因回答“沒有”而下臺,認為時代已經改變,大家比較喜歡透明化、臺面化、明確化,因此肯定地答復:“有。”

這一下引起相關人士的緊張,以致全力反擊,弄得這一位“部長”,也不得不下臺。

如果這兩位“部長”,不要那么西方化(現在稱為現代化),知道采用中國人所喜歡的第三類選擇,回答“多少”(閩南話叫作“加減”),相信很容易獲得大眾的認同,從而順利過關。中國人寧愿相信“程度上的差異”,也不能接受“有”或“沒有”這種極端的事實。

問西方人:“你要咖啡,還是紅茶?”答案不是“咖啡”,便是“紅茶”。

偏偏中國人就不喜歡回答“咖啡”或“紅茶”,因為在沒有弄清楚“到底這里的咖啡好呢,還是紅茶好”之前,最好采取第三類選擇,比較不會上當,因此回答“隨便”或“都好”。不過這里所說的“隨便”會有“不隨便”的意思,而“都好”也意指“好的就好”。聽的人千萬不要會錯意,以為真的隨便哪一種都好。因為結果我們常常發現說這一類話的人,最不隨便,也不一定真的都好。

“你要不要?”

“沒關系。”

意思是“很有關系,只是現在不方便明說”,或者“如果你有誠意,就代替我決定,不要叫我為難”。

“同意這么辦,還是不同意?”

“還好”意思是“叫我怎么說呢”。

第三類選擇,是中國人“明哲保身”的最佳表現。像喝咖啡或紅茶這一些瑣碎的事,吃一點虧可能沒有關系。像要不要的決定,往往一開口就招來很多麻煩,而同意不同意,更是后遺癥一大堆,怎么能夠不預先防備呢!

保身哲學,將自己的安全列為第一優先。我們常常認為如此不好,是針對別人而說的:常常這樣實行,乃是顧及自己的安全。對人對己雙重標準,似乎也是基于保身的需要。如此一來,我們還有什么話說呢?“再說吧!”

有些人對明哲保身相當反感,認為那么怕死,簡直毫無魄力可言。我們尊重這種不一樣的價值觀,但是不希望嘴巴如此批評,自己卻時刻不忘明哲保身。最合理的態度,應該是各人自主,不必苛求,因為選擇的結果,人人必須自作自受,用不著多費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州市| 农安县| 青铜峡市| 阜南县| 马龙县| 福安市| 错那县| 兴文县| 昌乐县| 确山县| 时尚| 保定市| 嘉黎县| 雅江县| 岳池县| 洛扎县| 岐山县| 东乡县| 社旗县| 玉山县| 东平县| 柘城县| 柳林县| 醴陵市| 隆昌县| 上虞市| 赤峰市| 泾川县| 武陟县| 定南县| 尚志市| 六安市| 苍梧县| 万全县| 安乡县| 深州市| 娄底市| 永定县| 西充县| 翼城县| 江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