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緒的奧秘:曾仕強告訴你不生氣的活法(2022版)
- 曾仕強
- 1645字
- 2025-02-11 16:54:16
第三節 毒性教條加重了情緒的負債
家庭常見的毒性教條
常常有很多人批評中國的文化有缺點,其實是不太正確的。如果中國文化有很嚴格的教條,規定人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那么,大家就知道這規定是錯的。但是其實中國文化里沒有那些所謂的教條,人們所接受的教條都是無中生有的。換言之,只有說人做錯了,沒有說中國人的道理錯了,因為中國文化里并沒有什么主張。
比如儒家為什么不能成為儒教?因為凡是有宗教,就一定有教條、有戒律,而孔子是沒有什么教條、戒律的,他的“主張”也只有五個字——無可無不可,即世界上既沒有什么東西是可,也沒有什么事情是不可。幾千年來,一直有人要打倒孔子,但是最后都沒有打倒他,因為他是一個沒有“主張”的人,人們也就抓不到他主張里的缺陷。
不合理的家庭規則
人們今天在家里面接受了很多父母對文化的扭曲,那不是中華文化的錯,是父母的錯。很多人家里有不合理的規定,比如“不準哭”。小孩本來就要哭,因為他不會說話的時候,只能通過哭來表達自己。一個會當父母的人會去觀察這個小孩為什么哭,比如“是不是他肚子餓了”?那么父母這次給他吃,下次就要記住了,在他肚子餓之前,先給他吃東西,他就不哭了。還有的父母規定:不能垂頭喪氣。這也不太現實,因為人有情緒高漲的時候,也有不得志的時候,總讓一個人情緒高漲,顯然那是不太可能的。
家人貌合神離有隔閡
人人都有不被了解的痛苦,就算一家人,也很少去了解彼此的內心世界。父母只看到兒子又搞得臟兮兮的;妻子覺得丈夫今天穿得不正式,要去見重要的人應該打扮得好一點,等等。大家只看到外面,沒有顧慮到別人的“里面”。
比如丈夫今天根本就不想出去,他有很多事情做不完,但是妻子一定要讓他陪自己去逛街,根本不在乎他的想法,丈夫心里不情愿,但為了讓妻子高興,只好裝作很愿意的樣子陪妻子去逛街,結果自己身心都很累。這樣的家庭叫作“貌合神離”。一家人貌合神離,各想各的,這樣的人活著還有什么意思?再有錢也沒有用。
“家和萬事興”的緊箍咒
有些人為了“家和萬事興”弄得家里面的人很假,有話不敢說,有脾氣不敢發,有事情不敢提出來討論。為什么?怕家庭不和。其實對這個“和”字大家有很大的誤解。“和”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一團和氣,一種是和稀泥。一團和氣又有兩種情況:可以萬事成,也可以一團糟。“和”這個字要同另外一個“合”合在一起,合不能夠和,它是假的和;大家要能夠合作,要能夠心和心連在一起,這種和氣才是好的。如果為了裝表面的和,什么事情都不談,各搞各的,那只是表面的好看,內心是連不在一起的。
中國人是含蓄的,但含蓄是指不要那么沖動、不要那么激烈、不要那么夸張,而不是讓人完全沒有情緒。人不可能沒有情緒,一個人如果總是把憤怒藏在心里面,那是會爆炸的;人也最好不要壓抑,適當的抒發其實是很好的。所以在家里,妻子哭的時候,丈夫不要制止她,等她哭得差不多了,眼淚基本沒有了,她自然會停下來,這時候丈夫同她說話才有用。同樣,丈夫發脾氣的時候,妻子不說話就是了,等他發作完再和他說話,因為他發作以后就沒有那么多氣了,這樣自然的抒發對彼此都有好處。
人不可能沒有情緒,一個人如果總是把憤怒藏在心里面,那是會爆炸的;人也最好不要壓抑,適當的抒發其實是很好的。
但是人們現在為了追求形式上的和氣,為了做表面文章而弄得很假、很虛,這會引起情緒的不安,因為它是不正常的。現在很多家庭里面有很多錯誤的舉動,這個同中華文化沒有一點關系。家和萬事興這個道理是對的,但是大家對它的體認要深刻,即有問題要說出來,大家互相了解,才能真正的和。如果每個人都為了怕爸爸發火而不敢講話,為了怕媽媽生氣就躲躲藏藏,那么這些都會成為不和的隱患,時間久了一定會爆發。
比如一個小孩在家里很乖,到外面就很壞,因為這樣他才能平衡。所以,一個小孩在家乖得出奇,乖得讓父母感覺到奇怪的時候,父母要有心理準備,因為小孩可能在外面制造了很多問題。一個在丈夫面前“是是是、好好好”的妻子,丈夫要提高警覺,她在外面可能有問題。如果丈夫回家看電視動都不動,非常有禮貌,也不講臟話,那他八成在外面有什么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