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你們根本就不愿溝通,而不是缺乏溝通
- 親密而獨立:活出邊界,活出自己
- 冰千里
- 3141字
- 2024-11-21 15:26:37
良好溝通四要素,你做到了嗎
真正的溝通必須做到四點:
第一,在時間、地點、人物前面加個“為什么”。
人的情感是流動的,在溝通時加“為什么”就會打開內心許多故事,你立馬會陷入對自己整個狀態的反思,陷入與某個人關系的思索,陷入藏了許久的秘密與情緒。你會有“我怎么了,我為何如此,為何是他”這樣的思索。
第二,把話說完。讓自己把話說完,讓對方把話說完。
第三,明白你和對方到底在說什么。太多時候,我們說出來的并不是真正想說的。
第四,感受你的感受。談話是表層互動,真正的溝通是感受當下你的真實感受。
有人問我:“老師,你說的溝通四要素很深刻,但為何我跟老公溝通的時候就是做不到呢?”
的確如此,很多時候你遇到問題求安慰時,朋友總說“這是因為你們缺乏溝通造成的”,也會告訴你該怎樣溝通。你聽著也很有道理,等回家硬著頭皮想說時卻又把話咽下了,心想“還是算了,等等看吧”。
你明明心里壓著不滿和委屈,就是說不出口,寧愿把這些話寫在日記里,說給陌生人聽,也不愿與伴侶交流,結果總是一聲嘆息。
所以,在掌握有效的溝通方式之前,我們要明白究竟是什么阻礙了溝通。
究竟是什么阻礙了溝通
或許我們早習慣了簡單粗暴。吵架要么只說一個字“滾”,要么習慣了沉默和行動,懶得溝通,直接摔門,眼不見心不煩,不過癮就再摔幾個杯子,表達一下失控,宣泄一下憤怒,要么默默哭一會兒。
這就是第一個因素:溝通太麻煩了。
你要準備時間、地點,要總結情緒感受,要考慮內容,“談什么、怎么談、有必要談嗎”之類的,還要考慮對方感受,他會怎么想、談崩了怎么辦等。
最終,你決定放棄。還是一句“滾”比較直接,言簡意賅又不拖泥帶水,完全不用管對方感受,除了偶爾痛快了以后的小自責,其他都還好。
至于問題是否還困擾你,管它呢,以后再說,反正這些年不也這樣過來了。
這就是第二個因素:總在通過預設回避溝通。
“以后有機會再說”就是種預設,用想象制造希望,覺得以后會慢慢好起來,沒必要非得現在弄明白,勞心勞力的。
這是人的一種本能,但凡能忍受的,就不愿變。因為所有改變都要直面內心,都要“當作一件大事”來反思、總結、整理、求助、行動、溝通,這本身就是壓力,潛意識認為“這不利于安全感”。
這樣的預設有很多。
(1)“我不說,你也會懂”
這種幻想性預設每個人都有,源自我們對“靈魂伴侶”的渴望,對被理解的苛求。
語言有時很聒噪,所以,不使用語言,而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表情對方就能懂你,就知道你的內心戲,就配合你完成“被理解”的愿望,那該多好!事實上,這很難做到,可能只有熱戀期的追求者才會千方百計通過你的微表情來試圖理解你、讀懂你。
這是比較原始的幻想。在生命早期,嬰兒不會說話,媽媽不就是這樣做的嗎?那種感覺簡直美妙極了,讓你有一種萬事可控、無所不能的體驗。
人總對失去的美好耿耿于懷,便在腦海中描述了這樣的畫面:“我不說,你也懂”。
盡管一次次被擊碎,但這依然無法阻止渴望,畢竟,那種萬事可控的感受太難忘了。
(2)“我說了也沒用”
這種預設與第一種剛好相反。這種破罐子破摔的感覺,源自不斷失敗的溝通經歷。
或許你曾經也喜歡傾訴,什么都說,煩惱呀開心呀不滿呀,但結果總是雞同鴨講。
要么對方根本不聽,要么用“嗯啊”敷衍,要么滿臉懵懂,更有甚者,他們會否定你、貶低你、羞辱你,或把他們自己的道理灌輸給你,讓你覺得自己很傻。
這樣的事發生過不少,可能是早年你爸媽這樣對你,也可能是你的前任、前閨密這樣對你,難道你還不閉嘴嗎?這就叫“鏡映失敗”。
這就形成了不大不小的創傷:“我說了也沒用”。既然“禍從口出”,那還是算了吧,咬咬牙也就挺過去了。你關閉的不是嘴巴,而是心門。
于是,“我說了也沒用”的預設,就變成一種保護措施,讓你逃開“說了就被羞辱”的糟糕體驗。
(3)“我說了,你就應該接受”
這種預設的表達方式一般是“講道理”和“抱怨”。
講道理其實并不是溝通,而是一種思想控制。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形。父母用恨鐵不成鋼的語氣反問“你聽懂了嗎”或者“你再這樣下去就……”之類。
這就是講道理,這種情況不但經常發生在父母和孩子之間,老師和學生、領導和下屬之間也常見。這里的預設不但有“我說了,你就應該接受”,還有“我比你更厲害”。
抱怨,則代表“我很委屈,你要補償我”。
潛意識認為“你不補償我所做的犧牲,我就以怨恨的形式攻擊你”。
這是變相控制,讓你知道他有多么不容易,為了你、為了這個家他犧牲了太多,而唯一能讓他滿足的就是你要補償他,要按他的要求去做。
如何從懶得溝通到有效溝通
以上種種預設都是逃避,逃的是你和他真正的關系。
你不是不愿意溝通,而是不愿意和這個人溝通。本質在于你們的關系,而不是交流的方式方法。
矛盾的是,越親密的人越是如此,比如伴侶、父母,和他們交集越多,好像越不能正兒八經地交流。
你之所以回避,是因為你們的關系質量并不好。吵架的詬病,不在于當下這點事,而是這點事勾起了你們之間“不堪回首的往事”。
有來訪者對我說:“我懶得談,若是談,三天三夜都談不完。”
以前的陳芝麻爛谷子其實很重要,是真正阻礙你們關系的重點。
所有“懶得溝通”都是因為積累了太多的“舊恨”,在那時你的情緒沒充分表達,卡在那里如鯁在喉,即便過了多年,也只是壓抑了,不是遺忘了。
若想繼續有質量地交往,必須完成那些被中斷的感受,否則除了得過且過,別無他法。
記住,你處理的不是和對方的過去,而是你自己內心壓抑的感受。你要和想不通的部分和解。
第一,認可自己的預設,即那些拒絕溝通的措施。
比如你可以說“滾”,可以罵粗話,也可以一言不發、裝傻充愣、牢騷滿腹。因為它們不單單是逃避,還是保護。在力量薄弱的時候保護你不直接面對沖突、面對內心,從而避開了危險。
不溝通是一種自我保護功能,作用是避免傷害。
允許你和對方的僵局存在,就是接納。因為,你的內在自我還不夠強大,需要給自己時間準備。
第二,不一定非得和對方溝通。
“解鈴還須系鈴人”是一種執念,是一種僵化的自我認知。
你想要的無非是一種被滿足的感覺。比如父母控制你、單位控制你、伴侶控制你,記住,這是你的感受,不是他們的感受,你的渴望就是“自己說了算”,而不是像個木偶一樣任他人擺布。
你只要滿足“自己說了算”的需要即可。這就需要你去修煉、去練習,去你認為合適的場域內滿足自己,比如在各種團體、聚會、組織中試著練習。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你也可能繼續受傷,但這就是成長的副作用,有風險是必然的。
能夠創造不同空間滿足“自己說了算”的需要很關鍵,不一定非得在一棵樹上吊死。不信,你換個人試試,你的預設總會被不同的人格打破,你會被區別對待,所以要敢于試驗。
好消息是,等你有了足夠“說了算”的體驗,再反觀讓你痛苦的關系就不同了,改變已經發生了。
第三,理解自己的投射。
理解了投射,就理解了需要。
知道自己不喜歡的感受,其反面才是你渴望的。比如你對自己苛刻,凡事要做到最好,那么你的投射很可能就是對他人很敏感、挑剔、要求也會很高,一般人入不了你的法眼。
你把對自己的要求也給別人了。
投射是一種防御,目的在于避免傷害。
所以,很可能你早年就是被無休止挑剔指責,像機器一樣地被迫努力,你發展出自我苛刻,來避免不優秀就被責罵羞辱的危險。
其反面是“我犯錯也會被允許”,就是渴望寬容與接納,渴望“不優秀也被愛”。這就是你最深的需求。
了解自己的投射越多,你就越不會把它扔給伴侶和孩子,你們的關系就越真實。
比如,你就不會對孩子太苛刻,也不會對孩子太縱容;不會對伴侶過于敏感,更不會因為伴侶的失誤而徹底推翻這個人;也不會為自己將來焦慮,時刻處于警惕、緊繃狀態。
有效溝通,是看到了對方這個人,而不是你心中的他,也看到了自己,而不是別人眼中應該的自己。
這樣的交流是有效的,關系自然改善,你尋得了自己的位置,更舒展了。
此刻,你甚至沒必要非得言語溝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