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斯洛經典心理學(套裝共3冊)
- (美)亞伯拉罕·馬斯洛
- 779字
- 2024-11-20 11:35:05
動機和動物實驗數據
從事動機理論研究的學院派心理學家大部分依賴動物實驗獲取資料。雖然動物不同于人類這點是不言自明的真理,但不幸還得在此重申一遍。因為我們通常認為動物實驗的結果是我們的人性理論建設必須依照的基本數據[9]。動物實驗確實可以發揮很大的用處,但前提是我們要謹慎而明智地使用它們。
還有一些其他的考量也與“動機理論必須是以人類為中心而不是以動物為中心”的論點相關。首先我們需要討論本能的概念,我們可以將本能確定為一個動機單位。這個單位中,內驅力、受促動的行為、目標物及目標效果都明顯是由遺傳決定的。隨著物種等級的升高,我們可以看到上述定義的“本能”呈現逐漸消失的趨勢。比如,根據這個定義,我們可以毫無疑問地在小白鼠身上發現饑餓本能、性本能和母性本能。在猴子身上,性本能確已消失,而饑餓本能也顯然在很多方面被削弱,只有母性本能仍繼續存在。在人類身上,所有三個本能都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遺留下來的遺傳性反射、遺傳性內驅力、自發學習、動機行為中的文化學習、以及目標物的選擇(詳見第六章)。因此,如果我們檢視人類的性行為,我們可以發現,雖然純粹的內驅力本身是遺傳下來的,但對對象和行為的選擇必然是在生活的歷史過程中獲得或習得的。
隨著觀察的物種越來越高級,我們可以看到口味變得越來越重要而饑餓感變得越來越次要。也就是說,小白鼠對食物選擇的變量要比猴子對食物選擇的變量少,而猴子對食物選擇的變量比人類對食物選擇的變量少。
最后,隨著觀察的物種等級的升高,隨著本能的力量的減弱,我們會發現對文化和適應性工具的依賴程度逐漸升高。因此,如果不得不使用動物數據,我們需要牢記到這些事實。比如,在動機實驗中,我們應該更傾向于使用猴子而不是小白鼠,原因很簡單:因為人類與猴子的相似程度要遠高于人類與小白鼠的相似程度。哈洛(Harlow)和許多其他的靈長類動物研究學家對此已經給出了充分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