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斯洛經典心理學(套裝共3冊)
- (美)亞伯拉罕·馬斯洛
- 1004字
- 2024-11-20 11:35:06
環境
到目前為止,我們僅討論了機體本身的性質。現在我們需要再談談機體所處的位置和環境。我們必須毫不猶豫地承認,行為本身不足以讓人類的動機自我實現,只有通過行為與環境和其他人相互作用才能使動機自我實現。任何動機理論都要將這一點納入考量,而且不僅要考慮環境,也要考慮在機體中文化的決定作用。
除了承認環境的影響,還要警示理論家不能過度關注外部、文化、環境或情境,因為我們在這里研究的重點畢竟還是有機體和性格結構。情境理論很容易走向這樣的極端:將有機體看作其所處環境的附屬物,大概相當于一個障礙物,或者某個他希望獲得的物品。我們需要記住,個人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他自己的障礙物和他認為有價值的對象,并且他某種程度上必然是被這個環境中的某個機體所提出的條件定義的。據我所知,我還不知道哪一個對環境的定義或描述可以脫離在這個環境中運行的某個特定有機體。假設一個孩子在達成某個目標或者獲得某個對他有價值的物品時遭遇了某種障礙,在這里我們需要指出,這個孩子不僅是那個有價值的物品定義者,也是那個障礙物的定義者。在心理學中,沒有所謂的障礙物。障礙物之所以稱為障礙物,是因為某個人在試圖達到既定目標時,這個事物對他造成了阻礙。
在我的印象里,不充分的動機理論是極端或排他的情境理論滋生發展的最佳土壤。例如,任何純粹的行為理論都需要情境理論才能變得有意義。如果一個動機理論是基于現有的內驅力而不是基于目標或需要的話,這個動機理論需要強有力的情境理論的支撐才不至于失敗。但是,一個強調永恒的根本性需求的理論家會認為,這些需求的永恒性是相對的,并且獨立于這個機體所處的特定情境。因為需求不僅會以可行范圍內最高效的方式組織自己活動的可能性,而且還可以組織和創造外部現實。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接受考夫卡(Koffka)對地理學環境和心理學環境的區分,那么理解地理學環境是如何成為心理學環境的唯一符合要求的方式是要明白:心理學環境的組織原則是處在這個特定環境中的機體的現有目標。
合理的動機理論必須對情境做出考慮,但也絕不能成為純粹的情境理論。除非我們明確希望放棄探索機體的永恒性,并轉而研究機體所生活的世界。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爭論,我要在這里強調我們現在研究的不是行為理論,而是動機理論。行為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動機和環境只是其中的兩種因素而已。對動機的研究并不是要取消或否定對情境性因素的研究,它的存在是作為對后者的補充。在更大的結構中,它們都有各自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