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尸還”
- 毛澤東讀史有學問(全二冊)
- 冷成金編著
- 1514字
- 2024-11-15 10:04:09
“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當他的長子毛岸英不幸犧牲在抗美援朝前線,媳劉思齊請求將岸英的遺體遷回安葬,毛澤東搖搖頭說:“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尸還。不是還有千千萬萬志愿軍烈士安葬在朝鮮嗎!”
早在1910年秋,17歲的毛澤東在離家求學的前夕,就將改寫的一首詩夾在他父親的賬簿里,題目就叫《呈父親》:“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馬革裹尸”,說的是東漢時馬援的故事。
漢光武帝靠武力奪取了天下,他手下有批出身豪強地主的大將謀臣,都是幫光武帝立過功的,其中功勞最大的有28個。漢光武帝死后,漢明帝把28人的肖像畫在南宮的云臺上,稱為“云臺二十八將”。但還有一名大將,在歷史上卻很有名氣,他就是老當益壯的馬援。
馬援做過扶風郡的督郵。有一次,他送犯人到長安。半路上,他看犯人哭得挺傷心,就把他們放走了,自己逃到北地郡躲起來。后來在那邊搞起畜牧業和農業來。不到幾年工夫,馬援有了牛羊幾千頭,幾萬斛糧食。但是他并不想一直留在那里過富裕生活。他把自己積貯的財產牛羊,分送給他的兄弟朋友。他說:“一個人做個守財奴,太沒有出息了。”他還說:男子漢大丈夫,應該“窮且益堅,老當益壯”。王莽失敗后,馬援投奔漢光武帝,立了很多戰功。
公元44年秋,馬援遠征凱旋,已是一個白發蒼蒼的老頭了。大家勸他說:你已經夠辛苦的了。還是在家里休養休養吧。馬援豪邁地說:“不行啊!現在匈奴和烏桓還在北方騷亂,我正要請求皇帝派我去保衛北方。男子漢大丈夫,死應該死在邊疆,死在戰場,讓別人用馬革裹著尸首送回來埋葬,怎么能老待在家里,跟妻子兒女過日子呢?”光武帝壯其言,先派他到北方打敗了匈奴和烏桓,后又到南方五溪一帶(湘、黔交界處),平定了五溪部族的叛亂。因為不適應那兒的濕熱氣候,很多軍士都中暑生病,馬援自己也生了病,死于軍中,也實現了自己的誓言。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天安門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然而,為了革命的勝利,成千上萬的烈士在我們的前頭,英勇地犧牲了。毛澤東也同樣,送走了他一個又一個親人:楊開慧,毛澤民(弟),毛澤覃(三弟),毛澤建(堂妹),毛楚雄(侄兒)……
1950年10月19日黃昏,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揭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毛澤東的兒子也到了朝鮮前線。對于是否要岸英赴朝參戰,毛澤東的決心不可動搖。他說:“誰叫他是毛澤東的兒子!他不去誰還去?”毛岸英告別新婚剛一年的妻子劉思齊,到志愿軍總部當俄語翻譯兼機要秘書。
11月25日,志愿軍打響第二次戰役的第一天,志愿軍總部遭到美機轟炸,毛岸英不幸倒在凝固汽油彈的熊熊火焰之中,獻出了他年青的生命。
毛澤東聽到岸英犧牲的噩耗,沉默,抽煙,嘆息:“革命戰爭,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岸英是一名普通戰士,為國際共產主義事業獻出了年青的生命,他盡了一個共產黨員應該盡的責任,不能因為他是我的兒子,就不應該為中朝兩國人民共同事業而犧牲。世上哪有這樣的道理呀!哪個戰士的血肉之軀不是父母所生?”“唉,誰叫他是毛澤東的兒子呢?……”“這個不要急著告訴思齊了。”
1950年,他堅決請求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于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英勇犧牲。同普通的志愿軍戰士一樣,毛岸英的忠骨被安葬在朝鮮平安南道檜倉郡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陵園,跟他在一起安息的還有134名中華兒女。毛岸英的墓在最前排的正中間。墓前石碑上刻著:“毛岸英同志之墓。”背面刻著:“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縣韶山沖,是中國人民領袖毛澤東同志的長子。”
毛澤東尊崇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不僅對自己嚴格要求,對自己的家人也是一樣。這種無私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