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要許就許“上等愿”
- 天下無局:《戰國策》里的實用智慧
- 文斐
- 1882字
- 2024-09-13 14:27:25
“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于牛后乎?”
——《戰國策·韓策一·蘇秦為楚合從說韓王》
生而為人,要有大志向。面對人生的選擇和挑戰,我們要樹立遠大的目標,有志氣,敢拼搏,積極進取,迎難而上,這樣才能活出精彩的人生。
韓國是秦國的“鄰居”,也是秦國吞并六國的首要目標。面對強大的秦國,韓國國君準備接受秦國的條件,把土地割讓給秦國。
此時主張合縱抗秦的蘇秦,面見韓王進行了一番游說。他先是陳述了韓國的地理優勢、兵力優勢,然后指出,此時屈服于秦國,向它進獻土地,明年秦國一定會得寸進尺,再度索要,這樣下去,韓國就是自取滅亡。
之后,蘇秦又說:“寧為雞口,無為牛后。”意思是,寧可做小而潔的雞嘴,也不做大而臭的牛后。由此告訴韓王,如果投向秦國,就相當于做了牛后。
此話一出,韓王頓時激憤不已,拔劍而起,仰天大喊道:“哪怕是戰死,也絕不屈服于秦國!”
蘇秦之所以能說服韓王,關鍵就在于他激起了韓王心底的志氣。志氣是立人立國的關鍵。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就要有志氣,敢于拼搏,敢于反抗,追求自主,活出尊嚴,不能喪失自己的獨立性而做別人的附庸。唯有如此,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活出自己的精彩。
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中,作者寫道:“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是的,人生只有一次,要盡情演繹自己的人生,要許就許上等愿,要做就做第一流。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幼年喪父,家境貧寒,母親謝氏帶著他改嫁到長山朱氏。
據說范仲淹生活極其清苦。他曾經“斷齏畫粥”,就是將咸菜切成細絲,配著用少量米熬成的粥維持生活,可見清貧至極。
然而,生活的困窘沒有壓倒范仲淹,反而給了他奮斗的志氣。他從小就刻苦學習。母親改嫁后,為了不受繼父家庭的影響能專心讀書,他毅然離開家庭,寄宿到寺廟苦讀。
他還有感于國家興衰和個人命運的聯系,從小就立下壯志,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將來能夠出人頭地,為國家效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寒窗苦讀數年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及第,由一介“寒儒”成為進士,走上仕途。他盡忠報國的志向也由此得以施展。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調任泰州西溪鹽倉監,負責監督淮鹽的貯運及轉銷。當時西溪緊鄰黃海,舊的海堤因年久失修,多處潰決,海潮倒灌,淹沒良田,人民苦不堪言。
范仲淹深感民眾疾苦,上書江淮漕運張綸,痛陳海堤的利害,建議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張綸奏明朝廷,仁宗于是調范仲淹為興化縣令,全面負責修堰工程。
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為母守喪,居住在應天府寧陵縣。當時的應天府知府晏殊邀請他到府學任職,執掌應天書院教席。
范仲淹主持教務期間,勤勉督學,以身示教,倡導時事政論。每次談論天下大事,他都慷慨激昂,熱血赤誠。他倡導士大夫應有矯正世風、嚴以律己、崇尚品德的節操,風行一時,令書院學風為之煥然一新。范仲淹日漸聲名遠播。
天圣八年(1030年),范仲淹因直言勸諫離開京城,被任命為河中府(今山西省用濟市)通判;次年,調任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通判。
雖“處江湖之遠”,范仲淹依然不改憂國憂民本色。在此期間,他多次上書議政。朝廷欲興建太一宮和洪福院,范仲淹上書“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建議停工。他還建議朝廷不可罷免職田,認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復濁,何以致化”。
范仲淹的這些上書雖然未被朝廷采納,但足見其一片忠心。
慶歷三年(1043年)八月,仁宗罷免副相王舉正,拜范仲淹為參知政事。此后,為改朝廷沉積弊病,范仲淹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發起“慶歷新政”,以推行朝堂改革。
雖然他領導的慶歷革新運動只推行了一年,但卻開了北宋改革風氣之先,為王安石的“熙寧變法”打下了基礎。
因直言善諫,范仲淹多次被貶。雖經歷多次起落,他始終以國家和民眾利益為重,從未忘記自己的使命和責任。
慶歷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好友滕子京重修岳陽樓,邀請范仲淹為其撰寫記文。
于是,范仲淹借此機會抒發胸臆,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抱負。這句流傳至今的名言,也是范仲淹一生的真實寫照。
他出身貧寒,卻志向遠大,一生致力于報國利民,忠心不改。在他死后,仁宗親自題寫其墓碑額“褒賢之碑”,加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追封楚國公。
范仲淹的一生,生動地詮釋了一個從小樹立遠大志向、不畏艱難困苦,最終成就一番偉業的光輝形象。
無論面對何種困境,我們都要做個有志氣的人,給自己樹立更高的目標,勇敢迎接困難和挑戰。
不做別人的附屬品,只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俗話說,“有志者事竟成”。當你目標遠大、追求卓越、積極進取時,你將充滿力量和勇氣,并最大化地實現自我價值,登上屬于自己的耀眼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