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保持清醒,方能看清局中人
- 天下無局:《戰國策》里的實用智慧
- 文斐
- 1382字
- 2024-09-13 14:27:25
“同欲者相憎,同憂者相親。今五國相與王也,負海不與焉。此是欲皆在為王,而憂在負海。”
——《戰國策·中山·犀首立五王》
與人共事,一定要保持頭腦清醒,懂得識人看人,以免判斷失誤,被人利用,傷及自身。那么,該如何看清局中人呢?
戰國時,魏、韓、趙、燕、中山五國準備稱王,齊國因國力強大,不愿與小國中山一起稱王,還準備聯合趙、魏兩國,討伐中山,廢其王號。
為了自保,中山派謀臣張登前去齊國,游說齊相田嬰。
在這種局面下,五國如何選擇,顯得尤為重要。面對張登想要齊國接納中山稱王的游說,齊國謀臣張丑說:“欲望相同的人互相忌恨,患難相同的人互相親近。五國都想稱王,唯有齊國企圖阻撓,因此,對五國來說,齊國便是五國共同的憂患。那么,根據同憂者相親的道理,五國顯然更容易彼此親近,遠離齊國。”
我們常聽說“患難與共”,而鮮少有“富貴與共”。人們往往在面對同樣的困境或敵人、擁有同樣的憂患時,會表現得互相親近、抱團取暖、同仇敵愾。然而,當憂患消除、獲取利益時,面對名利權勢,人性的私欲便會膨脹,為了爭名奪利,開始互相憎恨、反目成仇、勢同水火。
范蠡是春秋時期的楚國人,因卓越的智謀和才能而聞名于世。他與好友文種一同投奔越國,受到越王勾踐的重用,共同輔佐勾踐復國興邦。
公元前494年,越國被吳國打敗。勾踐被迫向吳王夫差稱臣,并攜妻子及部分臣子到吳國為奴三年,其中就包括范蠡。
在這段艱難的歲月中,范蠡一直陪伴在勾踐身側,以其深思熟慮的策略幫助勾踐忍辱負重,伺機復仇。
回到越國后,范蠡在富國強兵方面提出許多有效的戰略和政策。他提倡發展經濟,增強軍事實力,并運用各種計策削弱吳國。其中最為人所知的便是“臥薪嘗膽”的故事。勾踐以此激勵自己不忘國恥,勵精圖治。范蠡還策劃了著名的“美人計”,將美女西施等獻給夫差,以麻痹其斗志,離間吳國內部的關系。
經過長期努力和精心準備,在范蠡的輔佐下,越國逐漸恢復元氣并變得強大起來。公元前473年,越國終于擊敗吳國,完成復仇,并成為一時之霸主。
然而,在功成名就之際,范蠡深知歷史上的君王常有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行徑,加之他對勾踐的性格有著深刻洞察,認為勾踐是可以共患難而難以共富貴的人。于是,在幫助勾踐滅吳成功后,范蠡選擇急流勇退,放棄高官厚祿,悄然離開越國,以免遭嫉妒或清算。
離開越國后,范蠡化名陶朱公,轉戰商界,憑借過人的智慧和對商業的獨到見解,迅速積累了巨大的財富,三次散盡家財又三次重新成為巨富,被譽為“商圣”。他的舉動體現了道家的處世哲學,他也成為我國歷史上商人的典范。
不得不說,范蠡是極懂得識局看人的。他明白“同欲者相憎,同憂者相親”的道理,所以才能急流勇退,成功自保。
與范蠡一同輔佐勾踐的文種,顯然缺少范蠡的清醒認知。史書記載,復仇成功的勾踐,認為文種有覆國興國之能,擔憂他會對自己構成威脅,因此賜劍給文種,逼其自殺。文種也因此成為功高震主而不得善終的歷史悲劇人物。
由此可見,人性是復雜的。在不同的環境和形勢之下,人心會發生不同的變化。于我有利、需要你時,我便友好以待,同舟共濟;于我不利、利益沖突時,便會彼此競爭,寸土不讓。這樣的故事,從古到今都不罕見。
因此,想要在人際交往中,尤其是與人共事中保護自己不受損害,就要學會觀察局勢,循“勢”而動,看清局中人。利益相同時,要懂得防備;同處困境時,要懂得結盟。唯有如此,才能在復雜的局勢中保持清醒,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