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創傷療愈之道:傾聽你身體的信號
- (美)彼得·萊文
- 1578字
- 2024-09-11 16:30:08
THE TRANSLATOR’S WORDS TWO
譯者序二 創傷的過去與當今的治療
“心理創傷”及其影響,是人類日常生活中無法被隔離的一部分。親歷自然災害、目睹恐怖襲擊、置身戰爭的血腥之中、嬰兒被父母拋棄、孩子遭受撫養者的辱罵、家庭中的亂倫、經歷猥褻與強奸、政治酷刑與屠殺、被殖民與奴役等,無人能憑一己之力將這些事件與經驗從人類社會中完全抹除。
“心理創傷”這個概念,被近代西方心理學學術界單獨拿出來研究,始于19世紀末期,那時其癥狀被稱為hysteria,其漢語音譯為“歇斯底里”,依然帶著其在一百三四十年前被賦予的含義,即女性過分的且無法被控制的情緒及其所引發的行為。當時法國著名的神經病學家讓-馬丁·沙可(Jean-Martin Charcot)對歇斯底里癥狀進行了科學性的觀察與分類,他的研究對象是當時精神病院中的乞丐、妓女和精神疾病很嚴重的人。沙可的兩位學生皮埃爾·讓內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隨后將hysteria的概念“發揚光大”,并得出相似的結論:hysteria是由心理創傷造成的。
隨后弗洛伊德和他的研究搭檔約瑟夫·布洛伊爾(Joseph Breuer)發現,病人們不斷地告訴他們自己在童年曾受過的性侵害,而這才是隱藏在觸發歇斯底里癥狀的近期事件背后的更深根源。1895年,弗洛伊德在他與布洛伊爾合著的《歇斯底里癥研究》一書中,詳細報告了18例此類案例。但是弗洛伊德在一年后,推翻了歇斯底里癥狀病因在于童年的性創傷的結論。歇斯底里癥狀在當時的歐洲是比較普遍的,不少社會上層的貴婦人也受其困擾;而弗洛伊德的結論,無疑暗示著童年性侵事件在當時存在的普遍性。當代美國精神病學家朱迪思·赫爾曼(Judith Herman)認為弗洛伊德為了自己的學術前途,放棄了自己學術的科學客觀性;弗洛伊德若選擇堅持此觀點,必會受到各方壓力。此后,在否定童年性創傷存在的基礎上,弗洛伊德建立了全新的“精神分析”理論,關注于分析內在的且與性有關的幻想與欲望。
這不能怪弗洛伊德,當時的歐洲社會與政治氣氛并沒有提供讓這樣的新觀點得到傳播的條件。下一次心理創傷得到西方社會的廣泛關注是因為戰爭。相當高比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一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二戰)和越南戰爭(以下簡稱越戰)的退伍老兵,會表現出易怒、閃回、情感麻木、高度警覺等無法讓他們回歸正常社會與家庭生活的癥狀。英國心理學家查爾斯·邁爾斯(Charles Myers)首先稱其為彈震癥。美國心理學家艾布拉姆·卡迪納(Abram Kardiner)于一戰后提出彈震癥與歇斯底里癥狀有許多相似之處。對彈震癥大規模且長程的研究開始于越戰后,這部分得益于當時美國的反戰浪潮。直到20世紀80年代,PTSD(創傷后應激障礙)被加入DSM第3版中,彈震癥這個名詞便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戰爭讓整個西方心理學界意識到,退伍老兵們的癥狀完完全全地源于心理層面。
隨著美國平權與女權運動影響力的擴大,“性侵害”在半個多世紀后的20世紀80年代,重新成為西方心理健康領域的重點關注課題。曾被弗洛伊德擱置的結論,重新被當代創傷研究者撿起來,家庭暴力、強奸、亂倫等課題被嚴肅地關注。種族歧視、貧窮、移民等課題也在近20年來,從心理創傷的角度被討論與研究。如今的西方社會已經不同于100多年前的法國,似乎做好了更多準備來正視并理解心理創傷究竟是如何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的,越來越多針對心理創傷的療法也在近20年被發展出來。
從20世紀90年代后便是心理治療主流的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和在近幾年才逐漸得到認可的眼動脫敏與再加工療法(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是目前西方心理健康領域治療創傷的兩大主流療法。與此同時,從身體知覺層面入手的療法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其多與東方古老的傳統有關,如源于佛教的內觀療法(mindfulness)、瑜伽、太極拳等。本書作者萊文博士所發展出的體感療愈也是從處理身體知覺開始治愈創傷的。本書作者是譯者實習所在醫院The Meadows的臨床顧問,其間譯者曾有機會學習和使用這種療法處理患者的創傷癥狀。希望本書的引進,可以啟發國內心理健康領域工作者,發展出更加本土化的創傷療法。
常邵辰
2016年12月14日于加州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