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PREFACE
序言

《心理創傷療愈之道:傾聽你身體的信號》是彼得·萊文的杰作,是他一生對壓力和創傷的本質的探索以及他開創性的治療工作成果的總和。這也是他最私人且富有詩意的一本書,揭示了許多他作為治療師和作為人本身的個人經驗。同時,這也是他所有書中科學性最強和最深奧的一本。

開篇章節中的一個標題揭示了彼得教導的核心:“親切感的力量”。彼得在一次摩托車事故中受傷,并由此發現,他自身的療愈潛能在他對軀體/情緒體驗主動全然地關照并使其按自身需求自然地展開中得以開啟。一個慈愛的人協助了這個過程,在這種情況下,軀體良好的恢復自身健康和平衡的天然能力被這位路人激發,這個充滿同情心的見證者通過具身化的親切感和接納幫助他避免了創傷。

這些特質毫無例外地應存在于那些受召為受創傷的人治療的治療師身上,彼得·萊文認為它們是最核心的特質。正如他所說,治療師必須“協助營造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一種傳達出庇護、希望和可能性的氣氛”。但是,因為受創傷的人常常無法解讀和完全接受慈愛,單純的共情和溫暖的治療關系并不足夠。這些人過度壓抑,在更適用于我們的兩棲和爬行類祖先的原始防御機制里受困太深。

對這些被過往創傷傷害和擊倒的人來說,治療師能做什么呢?治療師要幫助人們傾聽他們自己身體的無聲訴說,并使他們能夠感覺到他們的“生存情緒”(比如暴怒和恐懼),而不被這些強力的狀態淹沒。正如彼得在幾十年前英明地意識到的,創傷并不在于導致軀體和情緒痛苦的外部事件,也不在于痛苦本身,而是由于我們受困于對痛苦事件的原始反應。當我們不能釋放受阻的能量、不能完全穿過對傷害性體驗的軀體和情緒反應時,創傷就產生了。創傷并不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而是在缺少同情的見證者時,我們內心的體驗。

此處的拯救就在身體之中。萊文提到:“大多數人認為創傷是一個‘精神’問題,甚至是一種‘腦障礙’。但是,創傷也發生在身體之中。”其實,他向我們展示了創傷首先發生在身體里。與創傷相關聯的精神狀態很重要,但它是次要的,他說:是身體首先啟動的,頭腦只是跟隨。因此,使用頭腦甚至情緒的“談話療法”無法足夠深入。

治療師/療愈者需要能夠識別出來訪者針對“僵直的”創傷的心理情緒和軀體信號。他必須學會傾聽身體“無聲的訴說”,這樣來訪者才能安全地學習去傾聽和看見他們自己。本書是在傾聽身體的無聲訴說方面的杰出指導。“在我描述的特定方法中,”萊文寫道,“來訪者在發展覺察能力和掌握自身軀體知覺和感覺方面獲得幫助。”他主張通過“解碼非語言的領域”找到療愈的關鍵。他通過整合這些看似迥然不同的(僅僅是看似)研究進化、動物本能、哺乳動物生理學和人類大腦的學科,以及他來之不易的治療經驗,發現了這個準則。

具有潛在創傷性的情形可以引發高度喚醒的生理狀態,但缺乏令有情緒的人可以表達和改變這些狀態的自由:沒有攻擊可能的危險或逃跑,缺少如野生動物在與獵食者的可怕相遇之后那樣“擺脫它”的機會。動物行為學家稱為緊張性不動狀態(tonic immobility)(一種在致命危險面前普遍的無助經驗中,以癱瘓和軀體/情緒抽離為特征的狀態)主宰了當事人的活力和機能。我們被“嚇僵住了”。不像動物那樣,在人類身上,臨時的僵直狀態可能成了長期的特質。彼得·萊文指出,幸存者可能持續“受困于地獄迷境,無法全然回到生活當中”。在其他人不過感覺到輕度威脅,甚至只是感覺需要應對挑戰的情況下,受創傷的人會體驗到威脅、恐懼、精神/軀體的倦怠和一種身體、意志方面的癱瘓。在這種強加的無助感中,羞恥、抑郁和自我厭惡隨之而來。

在精神科醫生和研究者丹尼爾·西格爾的精練描述中,美國精神病學會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處理分類,而非痛苦”。彼得·萊文教導的核心是,創傷不能被簡化為編纂在DSM中的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特征診斷準則。他指出創傷不是疾病,而是根植于生存本能的一種人類體驗。如果能夠謹慎地逐步完全表達出本能反應,就能緩解受害者的創傷狀態,而作為改善,生命力也會隨之從內部噴涌而出,從而復原。“創傷一旦產生便無法逆轉,”萊文寫道,“但這并不等于給人判了無期徒刑。”在我們的痛苦中存在我們的救贖。正如他所展示的,統治創傷狀態的心理和生理系統也是核心的善良和歸屬感的媒介。

在觀察和描述他的來訪者的“解凍”(unfreezing)過程時,彼得對微小細節的驚人覺察和關注力,與他引導和協助這個過程的技術,同樣是他的指導核心。在閱讀這本書時,我常回想起自己治療受創傷并常常難以走出來的人時的觀察,并經常在閱讀中有所頓悟。正如彼得意識到的,治療師與他自身經驗的協調是極為重要的,它可以成為走上正確療愈之路的指引之光。

彼得·萊文和他的讀者共同完成了對內心和創傷的探索之旅。正如他所寫,在這兩者之間有“一種內在的緊密的結合關系”。雖然我們根植于身體,但我們人類也是精神的存在。正如精神科醫生托馬斯·霍拉(Thomas Hora)敏銳地指出的:“所有問題都是心理的,但所有解答都是精神上的。”

通過這本書,彼得·萊文鞏固了他在創傷療愈前沿的理論家、實踐者和導師的地位。我們所有治療群體的成員,不論是醫生、心理學家、臨床醫學家、有抱負的治療師,還是對此感興趣的普通人,都會因他對自身所學的總結而受益匪淺。

加博爾·馬泰

《空洞的心:成癮的真相與療愈》的作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武县| 温泉县| 宣武区| 南靖县| 乃东县| 酉阳| 潞城市| 高唐县| 鄂州市| 贡觉县| 宽城| 隆林| 那曲县| 南投市| 安龙县| 江安县| 亚东县| 镇康县| 长宁县| 云安县| 拉萨市| 枝江市| 嘉兴市| 沽源县| 探索| 山阳县| 崇信县| 轮台县| 衡山县| 常熟市| 承德市| 驻马店市| 靖西县| 栖霞市| 彰化市| 保康县| 达孜县| 清水河县| 乡城县| 北辰区| 安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