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優秀企業文化:2020~2021(上冊)
- 朱宏任主編
- 6037字
- 2024-08-29 17:43:12
以“三色文化”引領華能事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
企業簡介
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華能)創立于1985年,是以電力為核心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業務涉及電力、煤炭、金融、科技及交通運輸等產業,在全國31個省(區、市)及海外擁有全資及控股電廠裝機容量2億千瓦,在國內發電企業中率先進入世界500強,2020年排名第266位,連續11年、累計15次獲國資委年度經營業績考核A級,在國內同類發電企業中次數最多。
中國華能始終牢記使命,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努力建設服務國家戰略、保障能源安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的“紅色”公司,踐行能源革命、助力生態文明、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清潔能源電力的“綠色”公司,參與全球能源治理、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積極貢獻的“藍色”公司,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實施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華能黨組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改革發展歷程中,中國華能不斷積淀,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豐富,形成了具有深厚的、獨具特色文化底蘊的“三色文化”。
“三色文化”凝結了改革開放形成的發展共識。改革開放40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要大踏步跟上時代,保持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必須依靠改革、支持改革、參與改革、推動改革,始終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為加快發展增強動力,使企業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這也是中國華能30多年發展壯大的實踐經驗。
“三色文化”繼承了電力行業優秀的文化傳統。電力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具有生產環節高度自動化、技術和資金密集等特點,這決定了電力企業不僅需要先進的技術設備,而且需要一支有較高思想政治素質、嚴密組織紀律、良好職業道德、過硬專業技術的隊伍。創業之初的中國華能職工,大多來自原國家能源部、國家電力公司及所屬電力企業,長期的職業熏陶形成的嚴謹、務實、精細、高效的工作作風,為“三色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色文化”借鑒了國外先進企業的前沿理念。中國華能將引進國際先進水平的發電設備與引進國際先進管理方法和企業文化,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僅要有好的設備,更需要催生新的管理思想,并形成相對應的先進的企業文化。中國華能主動學習國外先進電廠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經驗,中國開展“創一流”活動,不斷加強企業管理制度化、規范化建設,努力提高戰略管理水平,將核心價值觀轉化為管理制度體系,以保證公司價值觀得到全面體現。
“三色文化”吸納了地域民族文化的豐富營養。中國華能所屬企業遍布全國31個省(區、市),在發展過程中得到了當地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隨著公司的產業和規模不斷發展壯大,“三色文化”以物化的形態融入當地環境,在吸納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營養中不斷豐富,也深深打上企業所在地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烙印,凝聚起更多的文化認同和文化創造力,推動“三色文化”不斷豐富內涵、拓展外延、創新發展。

圖1 發展綠色電力·奉獻清潔能源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三色文化”已經成為中國華能13萬名干部職工共同的精神指南和行動綱領。近年來,隨著公司進入二次創業新階段,對全面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核心競爭力、科技創新力、品牌影響力等亟須實現質的飛躍,以引領建成世界一流企業的目標。
“三色文化”引領的內涵
企業文化起著“旗幟”的作用,傳遞企業的價值目標和發展方向,凝聚廣大職工,激發能動性,激勵團結協作,塑造共同追求的理念與價值觀念?!叭幕币I,是中國華能的神圣使命,是與中國華能的戰略目標相適應、相吻合的。其中,“紅色”是中國華能的本色,是立身之本、“三色”之本;“綠色”寓意人類與自然環境協同發展、和諧共進;“藍色”是中國華能標識的基本色,寓意堅持與時俱進、學習創新、面向世界。
在“三色文化”引領下,中國華能通過打造“紅色”“綠色”“藍色”文化品牌,有力凝聚起廣大干部職工的智慧和力量,筑牢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文化建設不斷融入企業生產經營、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各項工作,引導全體干部職工形成共同的發展愿景和價值追求,為保持行業全面領先、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現代化清潔能源企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主要做法
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打造華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的“紅色”文化品牌
“紅色”是中國華能的本色,打造“紅色”文化品牌,是中國華能的根本態度和精神境界,是中國華能為國民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努力的歷史使命的集中體現。中國華能始終胸懷“兩個大局”,站在為黨和國家事業筑牢“兩個基礎”、發揮“六個力量”作用的高度,牢牢把握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的重大使命。
一是加強黨的政治建設,保證企業政治本色。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是我國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中國華能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落實黨組(黨委)會“第一議題”制度,發揮黨組(黨委)中心組學習的示范作用,黨組成員帶頭宣講黨的方針政策、決策部署;不斷夯實基層基礎,深化“抓黨建促發展”創新試點和“紅旗黨支部”創建,建成投用“華能智慧黨建”管理系統;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對深化中央巡視整改再動員再部署,開展巡視整改“回頭看”;不斷加強隊伍建設,突出政治標準,堅持事業為上,選優配強各級領導人員,大力發現、培養、選拔、使用優秀年輕干部。
二是融入企業管理機制,引領企業發展方向。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是重大政治原則,必須一以貫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也必須一以貫之。中國華能按照國有企業“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和“六個重要力量”的定位,把加強黨的領導與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落實黨委(黨組)書記和董事長“一肩挑”、總經理任副書記、專職副書記進入董事會的要求,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實,研究謀劃公司改革發展思路和舉措,確保公司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發揮好黨的領導和公司治理兩個優勢,把黨組織職責權限、機構設置、運行機制、基礎保障納入公司章程,領導體制和組織架構不斷完善,黨的領導、黨的建設從根本上得到加強。
三是助力精準脫貧攻堅,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中國華能充分發揮能源央企的優勢,落實“產業拉動和幫扶援助同步,促進發展和改善民生并重”的工作思路,以電力扶貧帶動產業扶貧,實現從“輸血”向“造血”轉變,使電力扶貧成為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的關鍵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華能累計幫助26.5萬人穩定脫貧。總部定點扶貧和對口支援的陜西榆林橫山區、新疆阿合奇縣、青海尖扎縣,幫扶的云南“直過民族”4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連續四年獲國務院定點扶貧工作考核最優等級,連續兩屆獲中華慈善獎。
大力實施綠色發展行動計劃,打造華能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文化品牌
“綠色”寓意人與自然協同發展、和諧共進,打造“綠色”文化品牌,表明中國華能崇尚科學、注重科技、保護環境、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人文觀念和科學態度。中國華能牢牢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把握綠色轉型、實現領先重要窗口期,搶抓發展機遇,在可持續發展上跑出新一輪“加速度”。
一是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為轉型升級明確實踐路徑。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的講話,系統規劃了我國能源發展的使命任務、方向目標和主要舉措,是指導我們做好能源工作的行動綱領和工作指南。中國華能堅決貫徹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公司發展各方面,在我國發電行業率先啟動“綠色發展行動計劃”,轉變發展方式、發展清潔能源,正式成為我國第四家具備控股建設大型壓水堆資質的發電集團。進一步提出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引領下,勇立能源轉型潮頭,以“三型”(基地型、清潔型、互補型)、“三化”(集約化、數字化、標準化)能源基地開發為主要路徑,加快提升清潔能源比重,大力推進減碳化發展,為社會提供安全高效、可持續、可支付的優質清潔能源。
二是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為綠色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發揮創新驅動作用,實現高質量發展,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用科技創新為產業賦能。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創新,特別是技術創新,在調研中先后多次強調了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中國華能堅持服務國家戰略,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攻關任務,勇當電力行業原創技術的“策源地”,著力解決好“卡脖子”問題,研制出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首套全國產化DCS系統——華能睿渥,標志著我國煤電領域核心控制設備實現完全自主可控。堅持以重大工程為依托,在國家“863”、支撐計劃及重大科技專項中扮演重要角色。堅持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健全高層次開放型引才機制,完善科技評價和考核激勵機制,落實“軍令狀”制度,推行“揭榜掛帥”機制。
三是致力污染防治攻堅,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華能力量。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從理念到行動的一場深刻革命。華能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努力探索企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制定《污染防治攻堅實施方案》,對存量燃煤機組實施超低排放改造,針對不同煤種、不同地區機組,堅持一廠一議、一爐一策,按照燃氣發電機組的排放標準進行技術改造,超低排放煤機占比達97%。國際首創、中國華能原創的煙氣污染物一體化脫除技術項目完成驗收。落實共抓長江大保護戰略,成立華能長江環保科技公司。勇當“城市污染物的終結者”,形成兩條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污泥垃圾耦合發電技術路線,在岳陽、楊柳青、運河、秦皇島等電廠示范應用,成為助力“無廢城市”建設新標桿、新典范。
積極踐行“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倡議,打造華能爭創一流的“藍色”文化品牌
“藍色”寓意中國華能堅持與時俱進、學習創新、面向世界,吸納世界上一切先進技術和先進文化來壯大華能事業,打造“藍色”文化品牌,表現了中國華能躋身世界強企的雄心壯志。中國華能致力于發揮投資規模大、輻射范圍廣、帶動能力強的優勢,勇挑重擔、敢打頭陣,勇當原創技術的“策源地”、現代產業鏈的“鏈長”。
一是樹立領先意識,加強對標管理。中央企業以打造世界一流企業為目標,不僅為我國國有企業高質量改革發展提供寶貴經驗,還為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助推力。中國華能深刻認識創建世界一流企業的重大意義,始終秉持敢為人先、敢為人所不能的領先理念,制訂創建世界一流企業總體規劃,確定“七大戰略”和“三大保障”,提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現代化清潔能源企業目標,推動領先精神深入人心。從2012年起,選取德國意昂公司、意大利國家電力公司、法國電力公司等幾家進入世界500強的電力能源企業,從規模類指標、經營性指標、國際化發展、清潔能源占比等方面開展對標,每季度編制《世界同類能源企業動態跟蹤報告》,掌握世界同類企業發展動態。
二是弘揚開拓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中國華能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是中國電力工業的一面旗幟和中堅力量。它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堅定不移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奮斗史。近年來,中國華能認真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加強頂層設計和謀劃部署,先后制定43項國企改革文件,形成了華能的“1+N”文件體系,把企業改革的部署要求進一步具體化。堅持試點先行、重點突破,明確電力、金融、科技、物流等板塊所屬5家二級單位開展改革試點工作,提供示范、建立標桿,為全面深化改革破局開路。重點在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電力市場化改革四個方面狠下功夫,著力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三是堅持面向世界,積極“走出去”。企業“走出去”不僅是產品技術“走出去”,更是文化形象“走出去”。中國華能作為國內發電行業的排頭兵,在國際化經營中主動服務大局,積極承擔展示良好國家形象的使命責任,通過企業的市場行為和形象宣傳,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企業形象。積極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不斷開拓海外市場,在海外7個國家擁有裝機1100余萬千瓦,境外技術服務和技術出口超過20個國家和地區。巴基斯坦薩希瓦爾電站建成投產,是中巴經濟走廊框架下首個投產的大型火電項目,成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典范;建成投產亞洲第一長壩、柬埔寨境內最大的水電工程——桑河二級水電工程;扎實推進緬甸瑞麗江二級電站以及澳大利亞、越南項目前期工作。
實施效果
多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華能牢牢堅持、深入踐行“三色公司”企業使命,以“三色文化”引領,把文化品牌建設融入生產經營、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各方面,有效提升了中國華能形象,有效增強了公司盈利能力、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等。
一是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到2020年年底,裝機容量近2億千瓦,較“十二五”末增加4000萬千瓦,資產總額超過1.2萬億元,“十三五”期間累計利潤總額是上一個五年的3.7倍。主要經營指標保持行業領先。在“十二五”末實現創建世界一流企業階段性目標,波士頓咨詢公司建立的世界同類能源企業對標中,中國華能綜合實力提升至第8位,邁進先進行列。連續5個任期獲國資委任期考核A級,并被評為第五任期(2016~2018年)業績優秀企業、科技創新突出貢獻企業、節能減排突出貢獻企業。
二是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清潔發展取得良好成效,低碳清潔能源裝機大幅增加,較“十二五”末占比提高7.7個百分點。公司水電發電量突破1000億千瓦時。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雙堆冷試一次成功,全面進入雙堆熱試,有望年內發出中國華能“第一度核電”。昌江核電二期獲得國務院核準,中國華能正式成為我國第四家具備控股建設大型壓水堆資質的發電集團。三大沿海核電基地發展格局全面形成。超低排放改造完成“十三五”國家改造任務的113%,排放指標保持行業最優。
三是改革發展不斷深化。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不斷完善,混合所有制改革穩妥實施,新能源、水電成功上市,電力裝機容量上市比重超過80%。三項制度改革不斷深化,推行專業化改革、集約化管理,完善重點領域、有關區域管理體制,總部戰略決策、資源配置、績效管控、風險防控“四個中心”職能作用更加突出,管理效率顯著提升。瘦身健體取得階段性成果,淘汰關停小煤電機組、削減法人、“三供一業”分離移交、低效無效資產處置等工作順利推進,“處僵治困”取得重大突破。
四是黨建質量持續提升。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深入,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在中國華能得到全面貫徹落實。黨的領導全面加強,從嚴管黨治黨意識顯著增強,基層黨建基礎進一步夯實,基層黨組織覆蓋率達到100%,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明顯增強。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公司內部良好政治生態進一步形成,廣大干部職工的思想更加解放,干事創業的氛圍更加濃厚,精氣神顯著提升,為推進公司改革發展提供了堅強保證。
主要創造人:史佐 黃玉偉
參與創造人:李龍 朱國棟 林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