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輝告訴我他過去的經歷:“有一段時間我特別擔心,工作進展總是不順利,上個月的公司業績很糟,跟家人經常吵架,回到家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這些接踵而來的事情都令我感到挫敗。”他一度開始自怨自艾,擔心接下來的人生該怎么辦。這就是成就焦慮的典型表現,對于“成果”的過分在乎,會造成一條敏感的神經,總在擔心做不成功,聯想那些失敗后的“慘狀”:別人的嘲笑,敵人的鄙視,愛人的責備以及自我的否定。
處理你的“失誤”:
第一,你要避免給自己太多的消極暗示,不讓相關的語言或想法在內心出現。比如:“我這一年真背運啊!”“我干什么都不行!還不如剛入行的新人!”而要改換成:“最近有一些事情確實讓我覺得不順,這無可否認,但生活總是這樣,一個人總有些運氣不佳的時候,而其他時間段我還是很可以的,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因此不必在意。”
第二,你必須學會與煩惱相處共存,而不是視其如仇寇。你要允許失誤的存在,但不允許它繼續蔓延。抱著這種態度,你就不會犯下過分的錯誤,也就不至于因為一丁點小失誤而耿耿于懷了。告訴自己:人生總是喜憂參半的,不可能事事順心,只要我避免重復犯同樣的錯誤就可以了。
第三,你可以給自己的沮喪和悲觀留一小段時間(比如1個小時甚至短暫的一段時間也可以)。這樣做的好處是,你能避免焦慮在內心的強力抵制下產生“彈簧效應”,越是毫不妥協地壓制它,它就越茁壯成長。這時,你還有必要為自己留一個私人空間,到一個沒人打擾的地方靜靜地待一會兒,讓情緒自然釋放出來,過段時間就恢復正常了。
你知道黎明前的天色為什么最“黑暗”嗎?那是因為很多人堅持不到看到黎明的那一刻,心情就已絕望透頂,所以在此時覺得夜色最黑。中國人講究“韜光養晦”,在上升期可以努力奮斗,那么到了低谷期,你該怎么辦呢?不是抱怨和絕望,而是抓住機會總結經驗,反思教訓,然后積攢實力。這就是挫敗有時候也是一種財富的原因。
為了消除懼怕失誤的心理,千萬不要給自己制訂一些很難達到的目標。必須正確地、理性地認識自己的現狀,承認現實,正視能力的不足(至少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高,達不到完美狀態),然后不要再擔任一大堆職務,也不要對工作大包大攬,增加太多的壓力。
你可以在工作時做好劃分:把較大的工作分割成若干小部分;再進行細致的排序,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安排它們的先后進度;最后結合自身能力,去做你力所能及的事。切記不要逞能,也不要輕易地許下承諾。否則,一旦事情做不好,就容易心灰意冷。
要多與人們接觸和交往,形成多個人際圈子,在做事時不要獨自承擔,在生活中也不要總是獨來獨往——這只會讓你的狀態更加糟糕。
平時多到外面參加一些活動,和朋友在一起,聚會、聊天,這些都能增加你的心理穩定系數和自信心指數。同時,再嘗試去做一些簡單的體育鍛煉,看看電影、電視或聽聽音樂等。當然,此類活動不宜過多,否則會讓生活主次顛倒,起到調節作用即可。
“未來在哪里?”
產生“未來焦慮”,意味著一個人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不知道未來是什么樣的。或者說,他們對于未來無法預測,根源出現在今天,他們正在做“錯誤”的或者自認為錯誤的事情。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你也曾經這樣過嗎?為什么人們總有這樣的感覺呢?答案很簡單:大多數人用眼睛看未來,而非眼光!
我在15年前,也曾經歷過一次人生的迷途,并且長達6年之久。在這漫長的時間中,我度日如年,幾乎每夜都在失眠。我深深地知道,沒有任何一種體驗比這種看不到明天的焦慮更加痛苦。我也清醒地認識到,只有解決了此“根源”——找到未來,才能把焦慮的魔鬼從心靈的花園驅逐出去,并對它設以最堅固的永久的防線。
39健康網等一系列門戶網站曾對中國大學生進行了一次健康調查,結果顯示,在中國,近五成大學生經常處于煩躁、郁悶、無聊的情緒當中,10%的大學生表示壓力大得喘不過氣來,而40%的人認為壓力主要來自于就業。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有七成人不自信,特別是對未來感到困惑,他們不清楚怎樣抓住機會,而且總是在失去機遇后才頓悟,進而痛苦自責,產生惡性循環。
某高校的大四女生小鐘說:“我最近十分煩惱,晚上只要一關燈就睡不著覺。”原來,此前她一心一意準備考研,努力地學習,投入了全部的精力,一直沒找工作。兩個月前,成績下來后,結果發現自己沒考上。無奈之下,小鐘就開始著手找工作。但是現在工作不太好找,她眼看著同學們紛紛尋找到了合適的職業,開始去上班了,焦急萬分。于是,晚上只要關上燈,她就覺得沒有安全感,緊張得睡不著覺,所以只能開著燈睡覺。
由于就業壓力大,現在很多大學生都出現了類似的焦慮。他們整天焦頭爛額坐立不安。但事實上,這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時期,每個人都會感到壓力,而人們也應該有自己的機制和方法來應對壓力。
當你面臨失去某種機會的焦慮時,你可以采用一種消極對待的方法:暫時性回避。比如,很多人習慣在無法解決問題時大量飲酒放縱自己,通過把自己灌醉的辦法來躲避問題。“我不知道應該怎么辦,明天何去何從?”許多剛失業的白領在華爾街附近的夜店爛醉如泥,他們獲得了一定時間的“焦慮免疫”,因為酒精麻醉了神經。還有的人由于對明天重要的演講感到十分緊張,于是他開始幻想第二天早晨九點鐘會發生一場“事故”,這樣演講會就可以取消,以此來減輕他的壓力,至少在想象的時間內他感到了些許寬慰。不過,這個方法只能用來做暫時的“心理麻醉”,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認識自己才是王道
對你自己以及對于環境都要有一個正確和清晰的認識,這是對抗未來焦慮最關鍵的第一步。看不懂現在,你就看不清未來。
“認識”必須是內向的,需要你盯著自己:我是什么樣的人?
我的目標是什么?我的特點是什么,包括缺點?目前的環境怎么樣?機會在什么地方?我能否抓住?
對這些進行類似的客觀分析之后,當你足夠了解自己和環境時,就可能會明白為什么某一件事會對你產生困擾,也更可能容易了解你是否能應對這種壓力,或怎么做你才能應對。很多年輕人并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就業時想要什么,這樣就更容易導致從眾等盲從行為。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也經常失去客觀的認知,從而做出錯誤的判斷。
比如有一些公司白領——我經常在課程上與這些普通的工薪階層交流。他們在面臨壓力時,盲目自信,認為個人完全可以處理,其實有時他們急需他人的幫助,正是對于個人能力的不正確認識,導致焦慮的堆積。等問題越來越嚴重時,他不但解決不了事情,反而會對自己失望,于是由外在和內在共同產生的“雙重焦慮”出現了。
有備才能無患
我們應在壓力來臨前做好準備,制定方案和應急策略,這樣就不會在問題面前失去方向,讓問題變成一團亂麻。
比如當你還在讀大學時,就應該開始制定自己的就業計劃。規定時間表,有條不紊地按照設計好的步驟(一個詳細的計劃)來準備你的未來,是先就業還是先升學。如果第一個計劃失敗,那么我的后路是什么等等。避免在走出校門時才發現人生沒有著落,這會使你因為就業恐慌心理的突然發作而產生焦慮。
讓錯誤的觀念見鬼去!
必須從現在起,就立刻行動起來,改變錯誤的觀念。有時候很多壓力都是由于自己不合理的信念導致或加劇的。分析你自己的信念,嘗試糾正不合理的方面,可以嗎?必須面對自己,反省錯誤,然后才能真正地減輕你內心面臨的壓力。
在這其中,你會發現,其實有一些導致壓力的事件是不可消除的,總有一些焦慮會無可避免地產生。但我們對待它的態度卻是可以發生改變的,我們能通過一些觀念的調整,來提升內在的忍耐力、修復力以及獲得更寬的視野、更深刻的思考方式。這樣,你就可以使焦慮的威脅性變得更小,從而減輕它對于你生活的壓力。
你的目標正確嗎?
在必要時,改變已經制定的目標。因為有時你會發現,自己過去的看法是錯誤的,或許努力了六年,走的是一條錯誤的道路。那么,這時你就該重新選擇目標了。
尤其當你面對一個幾乎不能改變的客觀事實時,錯誤的結果擺在面前,你就不能否認或改變這個事實,但卻可以據此改變你自己的目標,向正確的方向努力。就像一個只適合主持的、演唱天賦卻非常有限的人選擇去做一名歌手,顯然他的結果一定是不樂觀的,這種選擇就非常不恰當。
革命的本錢
我認識一位華盛頓大學的物理學教授,他從14歲起就堅持每天跑步,無論天氣如何惡劣,這一習慣都沒有中斷過。他說:“鍛煉身體不但可以讓我保持身材,減少生病,而且能從中學習一些基本的調節心理的方法,在生理上保持很好的狀態,也有利于緩解各種壓力癥狀。”
適當的放松
一個旅行中的人從來不會對未來感到焦慮。我建議人們多去旅游——至少每月拿出一次。它可以是近途的,只需幾十公里,如果有條件,當然可以是遠途的、超過幾百公里的旅行。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的心靈冥想,脫離現實環境進行的心靈思考,這種手段可以深層次調節心情,讓你對人生的認識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無人認可我!”
迫切需要認同感的人,他們的內心會偶爾涌現出強烈的憂慮。“不管怎么做都無法獲得認同”、“無論做什么都沒有觀眾,我的價值在哪里?”等等問題讓他們心焦如焚。
梅梅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陷入了“認可危機”。她最苦悶的是自己不管做什么,男朋友都“看不見”。她是一個需要贊美的女孩,有時來一點批評,也比對她視若不見好。
她說:“我看他工作太累,給他做了一碗愛心面,用紅蘿卜刻了‘520(我愛你)’放在最上面。我希望他能看見,但他坐下就吃掉了,邊吃邊問我放沒放鹽。我頓時非常失落。”這就是認可焦慮,背后體現出來的不止是價值或與期待有關的需求。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得到更多的認可,這是動物的本能。但關鍵問題是,不同的人他們處理認可危機的方式不一樣,由此導致了有的人對此很著急,有的人可能滿不在乎。
要命的不自信
我們從小就接觸到自信教育,爸媽會夸我們——保護自信,老師會獎勵我們——培養自信,這都是自信教育的一部分。它對人來說是非常好的品質,在成功學領域中,人們也常提及“自信”的巨大影響。
這當然是有道理的,不夠自信的人會比普通人更期望得到認可,他們在尋求信心的道路上表現得更加極端,往往十分急迫且易于采取“冒進”行為。你只有不斷地肯定他,他才感覺自己是安全的,是平靜和滿足的;若對他稍有批評,他就會覺得自己“非常糟糕”。
不可忽視的一點是,“信心不足”并不只是在心理環境中隨機發生,它還具有傳染性——有時會從上一代傳給下一代。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自殺就具有家庭遺傳的特點。在一份案例中我們也看到,加州有一位男士,在其家庭成員自殺2周年的祭告儀式上,他參加完儀式后,回到房間內開槍自殺。
雖然這讓人感到恐懼,但它的發生一點都不奇怪。如果你遺傳了自信不足的缺點,當你遇到某些摧毀和打擊你信心的狀況時,你也可能選擇某種極端的方式。當然它未必是自殺——我們嚴重地否決你的這種意念,也希望你明白它對于我們人生和你的親友會產生多大的創傷。但你最經常選擇的方式一定有把自己關在房間、很想大喊大叫和生悶氣等,這就是“認可焦慮”的表現形式。當一個人自信不足時,他不但會影響他的家庭成員,對與他接觸的其他人同樣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對那些希望從他這里得到指導和鼓舞的人(當他是教師或者某座教堂的牧師時)。如果他是不自信的,后果將難以預測。人們從他這里無法獲得對自身價值充分的認可時,消極情緒就會迅速彌漫,成為一種集體氛圍。
比如說一個自卑的領導者,會把他的情緒覆蓋到他的公司和部門,可能導致他下屬的幾十名部下郁郁寡歡,對工作提不起興趣,對戰勝競爭對手缺乏自信,對促進公司的發展也沒有信心。領導者也許會歸咎于這些“無能的下屬”,但實際上正是他的消極心態引發了部門員工的群體自卑與焦慮。
在不焦慮課程中,我曾經遇到過數百個缺乏自信的人,我們勸告這些人要積極地面對各種人生境遇。同時我們也發現,他們都因深受家庭、學校或消極信仰的影響,成為了自信不足的犧牲品,并且一步步走進焦慮的情緒陷阱。
“為什么我要通過另一個人的認可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你需要強硬地質問并迅速回答自己這個問題,然后你才能針對性地發現自己是否具有自卑因素引起的“焦慮”。而且,當我們不自信和找不到認同感時,具體的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不一定就是人們通常看到的那些一般形式。
別再逃啦!
這些表現形式均是人們企圖逃避生活的手段,是他潛意識中允許自己暫時逃避現實的借口。人們對這些“手段”和“說辭”的癡迷程度,與他們的自卑感和畏懼感(害怕證明自己)的強烈程度成正比。
也就是說,人們有時會制造一些假象,并沉溺其中,來掩蓋自己不想為人所知的自卑心。
放縱與自我麻醉
總的來說,出現認可焦慮時,他會特別需要別人的注意和認可,一旦達不到目標,就容易放縱自己。這是因為自信遭到了打擊,從而做出的自我麻醉行為。
他總是責怪別人或者向他們不停地抱怨。他在潛意識中認為,讓他來承擔一件壞事情的后果是不可接受的,因為這意味著對他能力的否定——他絕不能接受有人否定他的能力。因此,他往往拒絕承認自己應該為發生的一些事情負責——而且他心里明白這確實與他有關。
但他往往會選擇推卸責任,因為相比較去承認并且去負責而言,這還是比較容易的。
他總這樣說:“問題在他,不在于我。”或者:“有些人必須要改變,但不是我!”他習慣性地抱怨和責怪其他人,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無愧的。這種行為表現的根源就是他感到自己不如別人,因此,他必須通過貶低那些人來抬升他自己,從這種行為中找到一種內在的“認可感”,雖然他時刻都能感覺到這種“認可感”的不真實。
他沒什么好朋友,也很難交到朋友。出于自卑的情緒——這種情緒在他的潛意識深處根深蒂固,他當然不會喜歡自己,所以他寧愿選擇獨處,待在一個房間或一棟獨立的房子。他不喜歡有人打擾他,對于和別人打交道的事情也不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