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害怕“不確定”的風險,一旦事情離開了自己能力的掌控范圍,或者沒有足夠安全的系數來讓他保持鎮定,他就容易產生焦慮。
“我是誰?”
成龍有一部著名的電影叫《我是誰》,曾經風靡一時,在亞洲和歐美都成為了賣座影片。在電影中,他是一個失去身份記憶的男人,為了認清自我付出了巨大代價。現在,人們也普遍面臨相同的問題,即自我認同焦慮,身份和角色定位的迷茫。
自我認同焦慮
最近幾十年來,現代化作為一項不斷顛覆人們現有行為方式的進程,將不確定性的關系注入到了人類事務當中,迫使人們重新審視和評估所面對的一切。多數人缺乏這方面的心理準備,他們生活在“自我同一性”的結構體系中,缺乏歸屬感,同時又面臨感性欲望的膨脹,于是產生了強烈的自我認同焦慮。
顯然,這是一種空前巨大的困境,已經成為十分嚴峻的社會現實,盡管有些人并沒有很明顯地覺察到。
如何才能建構一種新型的自我觀?不是每個人都直觀地做這種思考,但這的確是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要解決認同焦慮,就必須有一種健康的與時俱進的自我觀。
威斯康星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告訴我:“自身角色轉換和來自外界環境的變化,往往會讓人產生巨大的壓力。緊張不可避免,偶爾的焦慮情緒也會出現,但這無傷大雅。不過,如果焦慮的嚴重程度遠遠超過它所對應的客觀事件,不符合相應的處境,甚至持續時間過長,比如,有的人會在大多數人不會緊張的情況或場所突然感到強烈的恐懼,出現超出正常范圍的情緒反應,這就是焦慮障礙的表現,而且涉及到了他內心‘自我認同’的迷失。”
我們在全美做了一次調查,結果發現,自我認同出現問題的涵蓋人群十分廣泛,而且年齡越小比例就越高——這正值人生的黃金階段。80%?90%的焦慮發生在35歲以前,20歲左右為最高峰。另外在中國的數據表明,有59.1%的大學生擁有不同程度的焦慮表現;70%的新入職員工都曾經有過焦慮,區別在于他們抵抗、自愈能力的高低。
自我認同的基礎是“安全感”,對一個人來說,一旦有外來者入侵了他現有的“安全環境”,他就會面臨巨大的不安。比如,一個人本來跟自己的父母生活得十分快樂平靜,有一天突然有個人跑進來對他說:“嘿,我是你失散多年的兄弟,以后你要叫我哥哥!”此時這個人就會產生非常強烈的不安感。
日本有一部電影,講的就是一名男孩獨受母親寵愛,但突然有一天,母親發現了失散多年的另一個孩子。她情不自禁地喊出了他的名字,并且將他帶回家中。原來家中的男孩頓時十分憤怒,因為一個外來者讓他擁有多年的安全感忽然消失了——“他來了,我是誰?”瞧,他也在這一瞬間失去了自我認同,焦慮就開始發生了!
從眾式焦慮
人們看到的東西總是主觀的,他需要得到的也是一種主觀的認識。“我認為應該是什么樣的,它就是什么樣。”在這種心理的主導下,人們經常對自己了解的事物進行美化,或者抹黑。
比如在18世紀,歐洲人覺得中國十分美好,認為只有中國人具備完美的倫理道德,和非常之完善的社會系統。正因為他們無法真正識別,并且在當時保持著非常遠的距離——不能親眼目睹,他們才會對這個東西產生一種烏托邦似的情感,進行高估,并產生過度的期待(焦慮的前兆)。但當事實破滅后,他們則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19世紀歐洲人對中國的集體抹黑。
這表明,生活在固定、封閉環境中的人們養成了自以為是、唯我獨尊的思維習慣,并且帶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心態,甚至是歧視外界環境的心理。對個體而言這同樣是適用的,環境形成了對于成員的保護,也有利于成員對環境的認同,但與此同時,也造成了心靈迷途。一旦固定環境被打破,或與外界形成交集時,他身處其中就會突然發現自己失去了方向,再也找不到自我認知:
“在舊的群體中,我知道自己是誰。現在,在新的環境中,我是誰呢?”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勒龐的《烏合之眾》向我們展示了他在群體心理學方面的深入研究。在書中,他把社會大眾形容成為智力低下的“烏合之眾”(TheCrowd)——這當然不是完全正確的觀點,我們也并不推崇此類論斷,但他描繪出的大眾特點卻足以引起我們的警醒,因為這正是引發焦慮的一部分根源:輕信:別人說什么都盲目相信,認為是正確的。易受暗示:潛意識的自我判斷力較差,無論積極還是消極的暗示,都容易對他發生作用。易被驅使和奴役:辦公室焦慮癥與工作壓力的根源。情緒化特征顯著:易沖動,情緒輕易波動,自制力差。
當人們具備了上述特點時,簡直就像迷途的候鳥,失去了思考能力。就像沒入群體中沒了靈魂的個體,他的思考被群體替代了,自己只知道機械地去模仿,重復群體的行為。這種“無頭蒼蠅”似的思維,更容易在群體的焦慮中變得“瘋狂”,被綁上公眾的戰車,比如社會性謠言的產生,每個參與其中的“看似精明”的個體都是幫兇的一員。
角色定位焦慮
永遠別讓浮躁的心態把你對自己的定位能力摧毀掉,也就是說,不管環境怎么變化,你都必須清醒地知道自己的角色,聰明地進行定位,然后選擇最佳的生活方式。這要求我們既懂得做好內在的心靈定位,也要去做好外在的定位。
一個公認的現實是,同樣是為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努力,為實現理想去奮斗,但是水平相差不多的人卻收獲不同。明明家庭背景差不多,各自擁有的技能也不相上下,可是到最后永遠難以獲得同等的突破,甚至差之千里。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他們的自我認同與定位不一樣。出現角色和定位焦慮的人,他們即便很有能力,智商很高,卻也很難獲得好的成就;相反,在自我定位方面做得好的人,就算能力不強,也因為找到了匹配的位置,他們的人生也會一帆風順,至少能獲得與自己能力相符的成就。
通俗地講,定位就是給自己尋找一個適合的位置。如果你想真正實現自己的價值,就要經過這幾個問題的考驗:
我到底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我想做什么?
我能做什么?
我應該怎樣去做?只有解決了這四個問題,才能把命運的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中。如果總是走到哪兒算哪兒,得過且過,或者隨波逐流,讓別人替自己選擇,就失去了理性的態度,也就追求不到最好的生存狀態。就像迷航的星際飛船,成為漫無目的的“太空垃圾”。
在這個世界中,我們應該怎樣對自己定位,又應該如何理性地自我認同?
1.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聰明地進行選擇和放棄。自我定位在本質上其實是一個關于選擇和放棄的問題。在不同的機遇面前,你要學會選擇,更要擁有敏銳的眼光和清晰的認識。“什么才是最適合我的定位?我應該走什么樣的道路,哪種角色是我最擅長的?”這就是選擇,有了這種選擇的思考,理性的分析,才能做好對自己的定位,然后果斷地堅持適合你的方向。
但在應該放棄時,你也要拿出你的智慧和勇氣,不要優柔寡斷,也不要瞻前顧后。顧慮太多的人也往往會伴有焦慮,因為他們在乎的太多,放不下的也太多,就像一個身兼數職的“強者”,他可能對自己有多種角色的定位,如果你讓他放棄其中的一種或幾種角色,他就接受不了。
聰明人必須擅長選擇,同時也要勇于放棄。你不能被過多的無效選項所困擾,這只能讓情緒變壞,成為一種加重焦慮的干擾因素。我們要合理地完成人生定位,首先就要學會選擇和放棄。
2.工作定位:決定我們事業的成敗。
工作定位關乎一個人的前途,同時也決定他的一生。因為對每個人來講,事業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在社會中的地位,主宰了他的社會角色。比如說一個上市公司的老板和一個擺地攤的小販,他們的社會地位就是完全不同的,那么在角色定位方面也是完全不一樣的。一個把成為上市公司老板作為事業夢想的人,如果工作沒做好,最后成了一個在夜晚街頭擺攤賣衣服的小販,他的角色定位就出了問題,就會產生強烈的定位焦慮。
但在現實中,我們許多人在選擇他們的工作時,缺乏周密的計劃和理性的可行性分析,他們經常被太多的隨意性和偶然因素左右,成為這些因素的“奴隸”,于是被一些并不適合自己特點和不符合自己理想的工作束縛一生。他們常會抱怨:“我不喜歡這份工作,它簡直是世界上最無聊的工作。”但是,他們又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局面,也沒有改變的勇氣。所以一旦做了錯誤的選擇,往往就會一錯到底,最后出現自我認同危機。
要解決這樣的問題,避免出現上述兩種情況,就必須為自己樹立正確定位的意識。對待自己的工作,要有一種認真的態度、嚴肅的心態,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只有明確定位,深入了解自己感興趣的和喜歡的行業,然后找對工作,才能開啟自己的成功人生,避免在自我定位方面犯下錯誤。
3.人生目標可以高,但起點要低一些。
我的建議是,第一你要“高點定位”,適當地把人生目標定得高一些。也就是說,在為自己定位時,視野要寬廣,野心要大。這可以提高我們的自信,提升夢想的層次。但最重要的是第二,你要“低點起步”,就是說起點要低。眼睛要盯著地面而不是天空,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不要犯眼高手低的錯誤。
這要求我們每一個人,都要與“好高騖遠”這四個字劃清界限。你要在充分了解自身和現實的基礎上,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一個階段的工作。你會發現自己的生活過得很充實,不浮躁、不急功近利,最后就可以形成一種良好的心態,不迷失自我,不失去方向,從而避免焦慮的出現。
4.不要走進自我定位的誤區。
雖然第四點排在最后,但它卻是很關鍵的前提。一旦定位出現了誤區,開始就走錯了方向,后來的一切努力就會徒勞無功。比如有的學員在課程上告訴我,他在給自己定位時,是以“賺多少錢、升多高的職”為標準的,為此他在奮斗的艱難過程中疲于奔命,在金錢和權力的爭斗面前患得患失。目標還沒有實現,他就已經失去了太多的東西,變得浮躁和功利,而這恰恰是焦慮最大的根源之一。
做好事業的定位是經營幸福人生的前提,但它卻不是我們人生的全部。你需要先知道如何給自己的生活目標做出正確理性的分析,然后去制定一份嚴肅而且長遠的計劃。
事實上,我們所講的并不僅僅局限于以上這幾點,人生的諸多方面都需要從定位起步,只要定位準確了,生存之路就少了許多滯礙。而且,這僅僅是自我管理的起點,做到了合理定位,還必須有后續的一系列正確行動,按照既定的道路走下去,沿著自我認同發展下去,才能消滅認同焦慮的根源。如果一個人既沒有行動力,也不能約束自己,那么就算自我認同沒有問題,對他的人生也沒有任何積極的意義。
“我害怕失誤!”
許多人都承擔不起工作失誤的代價,比如決策失誤、業績下滑,甚至是被解雇。他們在工作的時候誠惶誠恐,生怕出一點失誤。下班的時候還為自己今天的工作狀態感到心有余悸。
幾年前,我遇到過一位對工作非常“重視”的職員。他只為我工作了40天,卻有20多天的時間在失眠,要吃安眠藥才能入睡。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工作狀態很差,但又非常緊張。他做每個細節都很小心謹慎,可還是免不了錯誤頻出。
觀察了一個月,試用期將到,我決定跟他談談。為了不傷到他的自尊心,我選擇了下班時間,在絕不會有人看到他的時候,將他叫到我的辦公室。為了緩解他的緊張,我特意放了一首輕音樂,然后為他泡了一杯茶。
“能告訴我你為什么緊張嗎?”他反而更加害怕了:“老板,我一定努力改正,下次保證不這樣了。”哪怕一次很簡單的談話,況且在開始我就表達了善意而不是要批評他,他還是如此恐慌。他不清楚自己的哪方面工作又出現了“失誤”,以為我把他叫進來是準備狠狠地痛批他一頓,甚至要把他解雇。
一個每天都在擔驚受怕的員工,很難想象他的工作會順利地進行下去。雖然我給了他許多表現機會,但他仍然沒能邁過自己心里的這道坎,他被壓力摧垮了,在不久之后就遞交了辭職信,離開了公司。
搞不定就會被搞定
這是焦慮的主要原因,人們害怕“不確定”的風險,一旦事情離開了自己能力的掌控范圍,或者沒有足夠安全的系數來讓他保持鎮定,他就容易產生焦慮。比如有人對我說,他在炒股時特別緊張、焦慮,特別害怕操作失誤;還有的人主訴,他們在面臨難度較大的事情時,容易出現退縮、猶豫和無效的心理斗爭:
“做還是不做?萬一不行怎么辦?”這種心理當然有害,因為他們懼怕失敗,不敢承擔萬一閃失的后果,缺乏擔當意識。從股民買進股票的那一刻起,焦慮就伴隨著他們;從接下這個難度頗大的活兒的時候,困惑與擔憂就纏繞在他們的心頭。
有位中國股民說,每當買入了一只新的股票,他就焦慮股價還會不會上漲,猶豫要不要拋出;即使在一個相對高點拋掉股票,他仍然焦慮:“我不知股價是否還會上漲,自己有沒有吃虧,每天都在思考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當股價下跌時,他的焦慮就更明顯了:“我不知道會跌到什么程度,何時停止,我要不要斬倉出局呢?”
雖然他為了止跌果斷出局——往往這是值得高興的事兒,畢竟少賠了一些錢,而且股價還在繼續下跌。但他并不因為自己的出局而高興,反而又開始了更強烈的焦慮,因為價格即將低到谷底,就意味著抄底的機會來了,他會產生要不要撿回來的念頭。但是,更加“不幸”的情緒還在后面,那就是在他拋出之后,股價卻開始上漲,此時他的腸子快悔青了:
“早知今日,當初我為什么不多堅持一天呢?”這樣的人天天活在害怕中,時時充滿了焦慮,分分閃現著后悔,處處充斥著自責。這樣的人生實在是太辛苦了,因為他們根本搞不定問題,也缺乏承擔的勇氣。這種焦慮的根源,本質上是由于不自信造成的。由于不自信,他們什么都不敢做,即便做了,也左思右想,瞻前顧后,生怕突然遭遇失敗的打擊。
二選一的難題
“A和B,哪一個更好?”“我不知道該走哪個方向,誰能告訴我正確答案?”“你們的建議都不錯,但容我再想想,再想想!”時間在流逝,他們在選擇。沒錯,選擇對于這類人來說,總是一個難題。
他們難以做出決定,哪怕潛意識中知道正確的答案,他們也會“再想一想”,直到自己痛苦無比,身邊的人也為他抓狂。
失敗沒那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