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藥食心源:中醫養生飲食總整理
- (美)林大棟 王人慶
- 1005字
- 2024-06-14 19:29:04
古代中醫飲食本草發微
目前存世久遠、系統記載中醫飲食知識最為知名的著作之一就是《黃帝內經》。這是中醫學的經典著作之一,雖然不是關于飲食的專著,但已經對中醫飲食有了很多著墨。相傳,本書是黃帝與岐伯、雷公等大臣討論醫學的記述,反映了中國古代的醫學成就,奠定了中醫發展的基礎。《黃帝內經》成書大約在戰國時期,集中國古代醫藥知識之大成,為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首。書中最早揭露了各種飲食在生理病理學上的作用,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提出了五味“酸、苦、甘、辛、咸”對應著五行“木、火、土、金、水”,進而能影響五臟“肝、心、脾、肺、腎”。所以,善用五味而調整體質,是中醫天人合一的飲食觀。《素問·生氣通天論》最后總結道:“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我們將《黃帝內經》中關于五行及其衍化內容的部分整理如下。除了食物性味上的五味之外,還可以看到五谷、五菜、五果、五畜和五行之間的關系。可以說,古人在《黃帝內經》的時代,就已經有了食物和生理病理之間關系的清楚論述。
《黃帝內經》五行衍化總表

在食物的均衡運用方面,《黃帝內經》中也有不少相關的篇章,其論述十分清楚。如《素問·五常政大論》中提出“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素問·金匱真言論》更把飲食和時節做了配合:“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氣之常也,人亦應之。”《素問·臟氣法時論》中說明了不同食物之間的協調作用,其中提到有“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黃帝內經》對食物性味最早的分析和歸納,對于后世中醫飲食觀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指導作用。
提到中醫飲食,不能不再一次提到商朝的重要名臣、政治家、被稱作“中華廚祖”的伊尹。伊尹之所以被稱作“中華廚祖”,是因為他最早把各種藥物用水煎煮而形成湯劑,并留下了一本巨著《湯液經法》(又稱《伊尹湯液經》《湯液經》等),但這本書在宋朝以后就佚失了。好在《脈經》《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和《千金翼方》這幾本書引用了《湯液經法》的內容,給歷史留下了一點痕跡。學者也推斷,張仲景先師的《傷寒雜病論》中所記載的部分方劑,也來自《湯液經法》。偉大的廚師同時又是養生飲食高手,這種現象在后世的中華文化中一再出現。伊尹先生是有歷史記載的對飲食和湯藥有所研究的古代賢者,所以后世制作調養身心的飲食的廚師和治病救人的醫師均尊他為啟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