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藥食心源:中醫養生飲食總整理
- (美)林大棟 王人慶
- 859字
- 2024-06-14 19:29:05
秦漢時期的飲食本草啟發
走過了上古時期的漫長歲月,秦漢時期的中醫文化得到了更為蓬勃的發展,而在這個時期的飲食本草書并沒有專著,但是有兩本非常重要的中醫典籍中有關于調整身心的食物的記載。
第一本書就是《神農本草經》,簡稱《本草經》或《本經》。《神農本草經》的原書已佚失,現在通行本有清朝孫星衍輯本、清朝顧觀光輯本、日本森立之輯本。書中收載藥物共有三百六十五種,依照功用分出了上、中、下三品,上品一百二十種、中品一百二十種、下品一百二十五種,書中介紹了每種藥物的別名、性味、生長環境、功用等。此外,書中還提出了君臣佐使的配伍關系、七情和合等藥物學理論。《神農本草經》約成書于漢代,是現存最早的一部藥物學著作,奠定了中國藥學的基礎,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書中記載的很多藥物其實就是我們日常使用的食物,如藕實、大棗、葡萄、蓬藟、雞頭實、胡麻、冬葵子、莧實、瓜子、苦菜等。在后文,我們會就《神農本草經》中所提到的食物做簡單的分類和說明。《神農本草經》是本草書的宗祖,從根源提示了食物的藥用作用,這對后世研究養生飲食的醫者影響很大。
秦漢時期,另外一本與中醫飲食相關的著作就是《傷寒雜病論》,全書又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個部分。書中對食療很重視,里面有不少方就是用食物來治病的,例如甘麥大棗湯、豬膚湯、當歸生姜羊肉湯等,這些都是經典食療方。《傷寒雜病論》成書于東漢,是中國最著名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臨床診療專書,后世將《傷寒雜病論》中的方劑稱為“經方”,影響遠至朝鮮和日本,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我們從這本書中已經看出了中醫對于藥物的運用和食物的運用非常相近,食物也在治病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比方說桂枝湯有發汗的作用,但是力量比較有限,因為桂枝湯所治療的太陽中風是已經微有汗了,而要再進一步地發一些汗而祛邪的話,就必須和熱稀粥一起吃才行。此外,書中對患者飲食方面的注意事項也有著墨,比方說有感冒的患者就不能吃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這些食療方案以細膩而具體的筆觸被記錄在這本曠世巨作之中,對后世影響十分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