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感覺我能懂:用共情的力量理解他人,療愈自己
- (美)海倫·里斯等
- 1829字
- 2024-04-15 12:12:06
什么是共情
“共情”(empathy)這個詞是在20世紀早期才出現的,詞意源自德語中的一個術語Einfühlung,意思是“感情進入”,最早提這個詞的是19世紀中到晚期的德國美學家,他們用這個詞來形容通過欣賞藝術品和感受他人的體驗而引起的情感體驗。詞形則衍生自20世紀初的希臘語“empatheia”(em“進入”+pathos“感受”)。這種藝術家能將激發創作繪畫作品的情感投射給一個從未與之謀面的觀者的現象,是對于我們如何“感受”他人情感的最初的描述。這個詞最初的含義里描述了與繪畫或雕塑的動覺聯系,它還包括一種被藝術感動的感覺以及與之深刻的情感共鳴。
“共情”這個詞經常會跟其他類似的術語混淆。你可能會把“同情”和“共情”這樣的詞換著用,但是對研究者和科學家而言,它們代表的意思是有區別的。兩個詞中“同情”出現得更早,它的古希臘詞根sún和paths的意思分別是“一起”和“痛苦”。“同情”一詞的由來是基于對人類擁有相似感受的觀察,因為這些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享,所以我們能夠識別他人的感受。但在現如今的使用中,同情的意思與“為他人感到難過”或“憐憫別人”是一致的,不再用來表示對他人苦楚的感同身受。
例如,你會對在工作中苦苦掙扎、迫切需要找到新工作的人深表同情,即便你對自己的工作非常滿意。懷有同情代表的意思是,這個人遭受的不幸和痛苦是不值得的。同情可以描述為當你看到窗外有人在冷雨中顫抖時的感受,你為這個人感到難過。共情猶如你想象自己走進冷雨,同這個人站在一起,猶如親身經歷體驗他的寒冷與不適。注意,如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Karl Rogers)指出的那樣,不要漏掉“猶如”這一特性。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這樣才能讓你不會僅僅專注于自己的不適,從而想出更好的辦法來幫助這個人。共情是一種動態的能力,可以讓你分享別人的體驗,表達關切,從別人的角度思考,激發關懷響應。完整的共情循環會導向關懷響應:你收拾妥當來到雨中,給這個在雨中凍僵的可憐人遞上溫暖的雨衣和雨傘。
在20世紀早期,心理學家開始將共情視作一種理解人際關系基本成分的方式。20世紀中期,羅莎琳德·卡特賴特(Rosalind Cartwright)在康奈爾大學工作期間,首次開展了一些測量人際共情的測試。做這些測試時,她沒有理會共情早期意思中強調的“對接受者情感的投射”,將其重新定義為“對感受的感受”。在此過程中,她故意摒棄了共情的早期含義中想象投射的意思,轉而強調人際關系是這一概念的核心。將“共情投射”和真正的共情關懷間的區別聯系起來并不難。在共情投射中,人們以你所分享的為跳板,將他們自己的體驗加于你之上。投射者經常會不加理解、不帶慰藉地用自己的故事搶了你的風頭,將你反置于安慰他的位置上,而不是產生情感體驗上的聯結。
隨著后續進行的一系列有關共情的實證研究,心理學家開始區分“真的”共情和他們所講的“投射”,將前者定義為準確地評估他人的想法或情感。然后在1955年,《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將這一術語以“在評估他人的情感時,不代入自己的情緒從而避免判斷受影響的能力”介紹給公眾。這個定義是我們今天所透徹理解的共情的雛形。它表明,共情需要從認知上理解他人的感受,有情感的共振,能夠將自己與他人的感受加以區分。這樣,我們可以準確地感知他人的感受,而不至于使自己陷入情緒化的危險,被他們的情緒所淹沒。
共情能力需要多個腦區的復雜整合。心理學家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在1959年將共情定義為“間接的內省”,并強調了把別人的感受當成自己的感受來考慮,然后再客觀審視這些感受的能力。在心理治療領域,他認為共情是“心理之氧”,是每一段心理治療關系中所必需的成分。
我們現在使用共情這個詞時,超越了同情或為他人的不適而難過的意思,而擴展到理解他人實際的情感感受并從他們的角度看待世界。根據定義,共情不是獨立的或抽象的。這需要深刻理解他人的內心世界、他們生活的背景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后果。要實現共情,你既需要接納他人經驗的感知通道(作為研究人員,我稱其為“輸入”或傳入路徑),也需要激發響應能力的響應通道(帶有“輸出”或傳出信號、言語或非言語行為,例如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
在過去的數十年,共情這一新的意義已經被神經科學家所證實。通過數量眾多的神經影像學研究,他們發現了我們在認知層面同步理解他人經歷時與他人共通的神經回路。因此,共情兼具情緒和認知(或者說思維)的成分。也正因為如此,同那些跟你相像、經歷類似或者有相同目標的人產生共情是很容易、很自然的事情。例如,如果你自己的親屬中有養育一個有學習困難或身體殘疾的孩子的家長,你更容易對類似情況產生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