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瑪雅史(全兩冊)
- (美)羅伯特·J.沙雷爾等
- 3165字
- 2023-07-11 15:06:48
生態多樣性的結果
由于海拔、降雨量、水的利用率、溫度、動植物分布、土壤條件以及自然資源位置的廣泛差異,瑪雅地區的環境是世界上最多樣化的環境之一。我們通過描述一系列不同的環境區域來體現這種多樣性,同時要記住,每個區域內的差異有時可能與區別于其他區域的差異一樣大。
但是為了了解瑪雅文明發展的起源,了解瑪雅人如何適應此地環境的多樣性是很關鍵的。當然,了解人口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所產生的影響也同樣重要。為了評估這種生態的相互作用,現代研究人員嘗試重建過去存在的自然條件,以及這些條件是如何隨著時間變化的。這類研究起始于對當前環境的描述,并結合反映古代環境狀況的現有證據。盡管有些考古記錄歷久彌新,但是大多數古代環境的證據都很脆弱,而且無法復原。此外,盡管從定義上說,這些考古記錄是對古代人類行為的直接反映,但環境通常是間接反映在人類行為的殘留物中的。最后,人類活動的影響通常會掩蓋或破壞古代環境的線索。
若想重建過去的環境,必須與這些困難做斗爭。瑪雅地區生態研究的范圍包括從描述過去的環境條件到試圖理解和解釋古代的環境變化。對過去環境條件的描述依賴于環境數據的恢復,如花粉樣本、土壤剖面、火山沉積物、湖床巖心,甚至是幸存的瑪雅人的歷史記錄。人們對過去環境條件變化的了解越來越多,這是由于對加勒比地區的熱帶氣候條件、溫度變化趨勢(如全球變暖、厄爾尼諾周期、太陽周期)以及突發事件(如災難性火山爆發,這可能會導致全球范圍內的降溫和干旱)的研究更加廣泛。
這類研究清楚地表明,過去的環境變化影響了瑪雅文明的進程。關鍵的環境變化證據包括溫度和降雨量的波動,包括長期的降雨趨勢和可能毀滅某些地區的周期性干旱。嚴重的大事件,如地震、火山爆發和龍卷風,只會對當地造成巨大的破壞,卻無法影響到更廣泛的地區。顯然,隨著時間的推移,瑪雅人改變了其自然環境。他們影響環境的證據不像災難性事件那般劇烈,但是其后果具有深遠而長期的影響。對環境影響最大的是人口增長,這導致了森林砍伐、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此外,堤道、梯田、水庫和其他建筑改變了景觀、土壤條件和排水模式。
總的來說,自然環境的變化和瑪雅人口對其環境的影響在形成瑪雅文明的繁榮和衰退周期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這在考古記錄中清晰可見。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環境決定了瑪雅文明的進程。很顯然,瑪雅人口和環境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隨著時間而改變,這些變化的累積效應既引發了問題,也創造了機遇,當做出回應時,瑪雅社會便發生了變化。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在低地,最關鍵的環境因素就是水。在一些有著河流和湖泊的地區,一年四季都有水。河流不僅為飲用、烹飪和建筑提供了水,而且在雨季,洪水灌溉了新的沖積土,儲存了肥料,提高了糧食產量。每年的雨季通常會為下一個旱季補充湖泊和濕地的水源。但值得注意的是,古代低地居民依賴降雨,因為他們生活在沒有河流和湖泊的地區。為了在這些地區定居、發展和創造繁榮,這些居民改變了當地的環境,以維持全年的水供應。瑪雅家庭修建了小型水庫,挖了井或貯水坑穴,而社群又聯合起來建造更大的設施。隨著時間的推移,瑪雅人建立了復雜的水資源管理系統,包括引水、開挖運河和修建水庫,這使得瑪雅文明在許多低地地區的發展成為可能。
生態研究使我們對瑪雅文明幾千年的起源和發展軌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然而,瑪雅歷史是無數特定事件的總和,這些事件發生在成千上萬的瑪雅人的生活中。每一個人都生活在自身的環境中,這些不勝枚舉的環境構成了瑪雅地區的環境多樣性。因此,為了了解過去,我們不僅要確定環境和文化變化的主要過程,而且要了解每種環境和其居民之間的相互關系——包括個體、家庭和社群——跨度至少是人的一生。這需要嚴格的研究來確定當地的環境條件和各個瑪雅遺址的變化。
近年來的考古研究更加強調對當地社區的了解、居民適應當地環境的特殊方式,以及這些社區如何通過經濟、社會政治和宗教紐帶聯系在一起,比如在洪都拉斯西部科潘附近的里奧阿馬里約山谷、伯利茲西部的遜安圖尼奇(Xunantunich)腹地和伯利茲北部的三河地區發掘出古代社區的遺跡。這些研究和類似的調查已經開始探索前哥倫布時代瑪雅社區內部和社區之間資源開發的多樣性。這些古代社區在規模、構成和組織上相去甚遠。有些社區傾向于專門從事某些活動,如農業、漁業、資源開采、商品生產、貿易等。這些社區相互聯系的方式,以及其命運與更大的社區和城市相連或受其控制的程度,也因地而異。但是,所有社區都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一些社區逐漸發展繁榮起來,其他的則衰落甚至被遺棄;一些社區的發展歷程相對短暫,一些則延續了好幾個世紀;一些社區由周邊更強大的社區緊緊控制,一些則相對獨立。
這些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差異由許多因素造成,包括人類行為和自然力量。降雨僅僅是眾多因素之一,但這顯然是一個關鍵因素,它表明了環境條件的局部變化如何影響家庭、社區和整個政治,并隨著時間的推移導致變化。因此,最早的瑪雅居民定居在靠近穩定水源的地方,如湖泊、泉水和河流。后來,人口增長迫使人們尋找新的環境,有些人搬到了水源獲取不穩定的地區。當鄉村農民定居至河流和湖泊邊緣以外的地區,對降雨的依賴程度就增加了。比如,在中部低地,低洼的濕地在雨季被水填滿,是相當可靠的水源。但是在降雨較少的時節,濕地沒有積累足夠多的水來度過旱季。因此,社區必須通過集中勞動力,把雨水轉移到濕地或者挖掘人工水庫來增加供水。通過增加儲存水,減少了年降雨量浮動帶來的影響。這一行為通過破壞自然排水模式改變了當地環境。
隨著人口逐漸增加,這些社區的儲水設施暴露了其缺點,尤其是在降雨量少的季節。面對水資源短缺,一種可能的應對措施是在控制著大部分瑪雅低地的眾多政權的指導下,利用許多社區的勞動力來建造更大的儲水設施。當然,任何措施都有其局限性。如果降雨量逐年減少,甚至最大的水庫也開始枯竭,人們就被迫搬遷到新的地區去尋找水源。如果遇到嚴重而影響廣泛的旱災,從當地社區濕地到公有運河和水庫,整個水資源管理系統就會癱瘓。如此大規模的環境變化可能會導致大量人口流離失所,而人們的遷移則影響著瑪雅文明的整個進程。
在人口增長的背景下依賴降雨會產生許多可能的生態情景。相比之下,鄰近河流或者其他可靠水源的聚落則受到不同的限制和擁有不同的機會。人口增長帶來的其他后果包括森林砍伐和土地退化。過去,人們對長期和突然的環境變化采取了影響較小或涉及面更為廣泛的措施。如今,在瑪雅地區也同樣適用。比如,在許多高地瑪雅社區,森林砍伐和水土流失逐漸迫使農民放棄他們的土地,轉移到其他城市或者沿海種植園來維持生計。1976年危地馬拉的莫塔瓜斷層地震不僅奪去了此地數千人的生命,也改變了瑪雅高地上大片地區的聚落和建筑模式。1998年的颶風“米奇”帶來的大量降雨改變了河流的流向,也改變了洪都拉斯西部和危地馬拉東部數千人的生活和生計。
無論是在瑪雅地區還是全世界,人類社會最劇烈的長期變化通常是由人口過剩所導致的。在如今的瑪雅地區,人口過剩導致高地居民向北遷移至其祖先一千多年前占領并遺棄的低地地區。一旦定居下來,低地森林就被砍伐殆盡,并且被燒毀,用作新的玉米田。但僅僅過了幾年,熱帶森林土壤就被耗盡,變成了無用的硬磐。曾經茂密的熱帶森林現在變成了草原和貧瘠的土地。
今天這片土地在經歷短短幾年的種植之后就枯竭了,而古代瑪雅人是如何適應同樣的低地環境并為數百萬人生產糧食長達一千年之久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將在本書后面的章節討論,并揭示采取適應環境,而非破壞環境的農業方法之重要性。低地森林生態系統支持著分散在地形上的各個物種。瑪雅人的定居傾向于分散,瑪雅人也依賴于不同的植物種類和耕作方法。隨著瑪雅人口逐漸增多,這些農業適應性仍然與低地生態系統相協調。但是每一種自適應系統都有其局限性,一旦超過限制,瑪雅人對環境的適應性最終也會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