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自控第五步:遭遇沖突,克己讓人
- 潛意識挖掘術
- 譚曉明編著
- 2786字
- 2023-06-13 17:17:17
在生活中,有些人就是喜歡爭吵,常常是無理也要爭三分,得理則更是不饒人,非論個是非曲直不可。其實這種做法很不明智,吵架又傷和氣又傷感情,不值。好在還有一些人,即使理在手中,也不聲不響,得理也能讓三分,顯示出豁達的君子風度。前者活得斤斤計較,讓人反感;后者活得自在瀟灑,令人敬服。
其實,讓人一步,就是讓自己更進一步。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懂得讓人就是有了謙虛心、智慧心、慈悲心!每讓人一步,便是使自己的謙虛心、智慧心、慈悲心增長了一些。所以可以說,禮讓也是一種福報。
在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有一條全長約180米、寬2米的巷道,當地人稱為“六尺巷”。
據作家姚永樸《舊聞隨筆》和《桐城縣志略》等史料記載:清朝名臣張英便住在這里,張英歷任禮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名聲顯赫,桐城人習慣將他稱為“老宰相”,其子張廷玉稱為“小宰相”,父子二人合稱為“父子雙宰相”。
當年張英家和一戶姓吳的人家比鄰而居,房屋之間有塊空地被吳家給占用了,張家的人就送信給張英,讓他出面干預。張英看罷來信,就寫了首詩給家人,詩上說:“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明理,遂撤讓三尺,吳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亦退讓三尺,這樣張吳兩家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后人稱為“六尺巷”。
張英輕啟朱毫,四兩撥千斤,簡簡單單的幾句詩,就化解了原本劍拔弩張的鄰里矛盾,為時人亦為后人做出了謙遜禮讓、與人為善的絕好榜樣。
事實上,張英的做法不僅是與人為善,而且他身居官場,處處都是陷阱,步步都得小心,正如古人所說,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稍不留神,就可能遭遇滅頂之災,頃刻之間,家毀人亡。所以張英從大局著想,還是忍讓為好,免得事情鬧大了,雖然不至于當時影響他的前途,但從長遠來看,未嘗不是個禍患。讓他三尺,不僅化解了無形的隱患,又解決了鄰里的紛爭,實在是一舉兩得。
我們知道,人是一種社會性的高等動物。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性是人的根本屬性。人要在世間立身,就應該學會處世。呂坤認為,善處世“只于人情上做工夫”。
世間的人之常情是怎樣的呢?呂坤認為,聞人之過則津津樂道,聞己之過則百般掩飾;見名利盡攬身上,見過失盡推他人;從薄處去推究他人情感,從惡邊去揣度他人之心,這是天下人的通病。那么,怎樣才能消除這些病痛呢?呂坤認為,首先要律己。自身要做到心誠,“誠則無心”,要有識見,身處污泥不被其玷污,不要把“你我”二字看得過于透徹,要有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更重要的一點是要善于體察自己的過失。相對地說,客觀公正地對待他人的過失比較容易些,而坦誠公正地認識自己就非常困難了。這是由于私欲等主觀因素和非主觀因素所造成。所以必須做到每日“三省吾身”,這是非常必要的。因為認識自我是安身處世的重要前提。
其次,要善于寬厚待人。由于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天下的事情應聽憑各自的方便,決不能強求做到整齊劃一,一刀切,只要能把事情辦成就行。否則的話,即使人情備受痛苦,又是于事無補的。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正確對待他人的過失和錯誤上,呂坤提出了一系列的積極主張。如不以己所長而責備別人,責備人應留有余地,要諒人之愚,體人之情等,一字概括,即為“恕”字。這里,呂坤指出勸善應以教育為主,既要指明對方的錯誤,使對方改過自新,又要考慮對方的承受能力。要分析對方的心理特點,千萬不可以權壓人,以理壓人,以法壓人,把對方逼上絕路。那只能使對方負隅頑抗,更加肆無忌憚。呂坤認為,人一旦到了無所顧忌的地步,就無所謂尊嚴、刑罰和事理了。因此,對于犯有過失的人,特別是偶一失足的青少年,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心誠則靈,這樣感化別人,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呂坤真不愧是一位偉大的教育思想家。當然,現代社會是法治社會,應該以道德教化與法治并重,過分地強調一點,而忽視另一點的做法都是片面的。
故意挑剔毛病,硬找差錯,沒有問題也生出了問題。有時偽裝成對工作事業認真負責的樣子,有時又換上一副蠻橫不講理的嘴臉,或自以為聰明透頂,或傲慢無知。不管屬于其中的哪一種表現,心里都揣著一個惡的念頭,不愿與人為善。因為一切事物都不可能盡善盡美,所以他總是能為自己的行為“理由”一番。當一個人如此這般的時候,大抵他們并非沖著真理、正確、原則而來的,恰恰相反,他們只是以此作為口實和把柄,來達到他們自己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對人不對己。如果有誰也像他們那樣反過來,用他們的矛,刺他們的盾,恐怕他們也會束手無策了。
《呂氏春秋·舉難》中說:世界上找一個完人是很困難的,堯、舜、禹、湯、武,春秋五伯亦有弱點和缺點,比堯舜禹還要圣明的神農、黃帝猶有可指責的。所謂“材猶有短,故以繩墨取木”,就是作為棟梁之才的人,也有短處,不然為什么要用繩墨來把棟梁之才加工得又方又直呢?“由此觀之,物豈可全哉!”所以天子不處全、不處極、不處盈。全則必極,極則必盈,盈則必虧。“先王知物不可全也,故擇務而取一也。”
孟子說,君子之所以異于常人,便是在于其能時時自我反省。即使受到他人不合理的對待,也必定先反省自己本身,自問,我是否做到仁的境界?是否欠缺禮?否則別人為何如此對待我呢?等到自我反省的結果合乎仁也合乎禮了,而對方強橫的態度卻仍然不改。那么,君子又必須反問自己:我一定還有不夠真誠的地方。再反省的結果是自己沒有不夠真誠的地方,而對方強橫的態度依然故我,君子這時才感慨地說:“他不過是個荒誕的人罷了。這種人和禽獸又有何差別呢?對于禽獸根本不需要斤斤計較。”
事實上,按照一般常情,任何人都不會把過去的記憶像流水一般拋掉。就某些方面而言,人們有時會有執念很深的事件,甚至會終生不忘。當然,這仍然屬于正常之舉。誰都知道,怨恨會隨時隨地有所回報。因此,為了避免招致別人的怨憤,或者少得罪人,一個人行事需小心在意。《老子》中據此提出了“報怨以德”的思想。孔子也曾提出類似的話來教育弟子:“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其含義均是叫人處世時心胸要豁達,以君子般的坦然姿態應付一切。
《莊子》中對如何不與別人發生沖突也作了闡述。有一次,有一個人去拜訪老子。到了老子家中,看到室內凌亂不堪,心中感到吃驚。于是,他大聲咒罵一通揚長而去。翌日,又回來向老子致歉。老子淡然說道:“你好像很在意智者的概念,其實對我來講,這是毫無意義的。所以,如果昨天你說我是馬的話我也會承認的。因為別人既然這么認為,一定有他的根據,假如我頂撞回去,他一定會罵得更厲害。這就是我從來不去反駁別人的緣故。”
從這則故事中可以得到如下啟示:在現實生活中,當雙方發生矛盾或沖突時,對于別人的批評,除了虛心接受之外,最好還能養成毫不在意的功夫。
人聚群而居,難免有所磕碰。屆時,有一分退讓,就受一分益;吃一分虧,就積一分福。反之,存一分驕,就多一分敗,占一分便宜,就招一次災禍。故而,君子應以讓人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