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19章 注釋
- 第18章 附錄二:論夢的解析理論和實踐(1923年)
- 第17章 附錄一:論夢(1901年)
- 第16章 夢的過程的心理學[361]
- 第15章 夢的工作[168]
- 第14章 夢的材料和源頭
第1章 譯者前言
弗洛伊德《夢的解析》是一部備受爭議的書。它奠定了“潛意識”學說的基礎,在人類自我認識之路上樹立起新的里程碑。1956年,美國人唐斯博士將其列為“改變歷史的書”“劃時代的不朽巨著”之一,與《物種起源》及《天體運行論》并稱為導致人類三大思想革命的經典。
在推崇者看來,這部著作如同一把火炬,照亮了人類心靈的最深處。但是在反對者眼中,這部著作充滿主觀臆斷,毫無科學性。英國諾貝爾獎獲得者P.B.梅多直言,該學說是“20世紀最驚人、最狂妄的智力騙局”。
無論孰是孰非,不可否認的是,《夢的解析》已經對人類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而且這種影響還將持續下去。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年),醫學博士,奧地利精神病醫生、精神分析學創始人。大致可以說,他的整個理論體系都是圍繞著“潛意識”和“性”展開的。在弗洛伊德看來,夢是“欲望的變相滿足”——在社會生活中,在我們清醒的時候,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欲望(主要是性)會受到壓抑;但在睡夢中,壓抑減輕,潛意識里的欲望會以扭曲的方式展現出來并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
弗洛伊德自稱發現了真理:夢是無意識欲望及兒時欲望的變相滿足;戀父戀母情結每個人都有;兒童也有性意識。這種觀點驚世駭俗,帶來的贊譽和抨擊都非常強烈。一般認為,弗洛伊德挖掘潛意識的價值,是有學術價值的;但他把夢的意義完全歸結為欲望,顯得很牽強;他把人的欲望幾乎完全歸結為性,忽略了人的社會屬性,未免以偏概全。
《夢的解析》出版至今,影響遍及全世界。中譯本眾多,我們這個譯本多有參照,以確保譯文的準確性。同時,我們力求譯文通俗化,以利普通讀者的閱讀。如有不足,請讀者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