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下流金:西方文字書寫史
- (英)埃萬·克萊頓
- 3049字
- 2023-05-16 18:27:31
導言
當今世界,新的書寫工具和書寫載體不斷涌現,文字書寫正處于歷史的轉折點。這種轉折并不常見,實際上,漫漫西方文字發展史中,僅有兩次。一次發生在古代晚期,變革持續了數百年,最終皮紙書取代了古本手卷。另一次發生在15世紀晚期,使用活字印刷的古騰堡印刷術,在短短一代人的時間內,席卷了整個歐洲。站在當下回顧歷史,我們發現書寫的傳統并非一成不變,我們可以自由塑造人類與書寫的關系,推動技術的發展。我們的決定是在充分了解歷史的基礎上做出的明智選擇嗎?我們對過去的書寫媒介了解多少?文字書寫之于人類的意義是什么?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書寫工具?或許,要回答這些問題,先要了解書寫是如何發展到今天的。
我從12歲就開始思考這些問題。小的時候,因為寫不好字,我只好留級,跟低年級的學生一起練習寫字。小學前四年,我學了三種書體。但是,我對英文字母寫出來應該是什么樣子,完全沒有概念。我仍然記得,六歲時因為老師說我教科書體的“f ”寫錯了而傷心大哭的事。我真的不明白,為什么這種書體寫出來有好多圈圈。
留級是件丟臉的事,親友送了練字的書和文具來鼓勵我。母親送了我一套書法鋼筆,祖母借給我一本愛德華·約翰斯頓(Edward Johnston)的自傳。20世紀初,約翰斯頓重新喚起了英語世界對書法藝術的興趣,而且他碰巧在我上學的地方生活過。原來,我的祖母認識他。祖母經常和約翰斯頓太太一起跳蘇格蘭鄉村舞蹈,而且我的教母喬伊·辛登當過約翰斯頓的護士。有一次,辛登在值夜班,約翰斯頓用緩慢、從容、洪亮的聲音對她說:“告訴我,如果在沙漠種下玫瑰,會怎么樣?……我覺得試試才知道。”
約翰斯頓發明的字體,至今仍應用于倫敦的公交系統。在他的影響下,我很快就迷上了鋼筆、墨水和各種字體,從此踏上了探索書寫世界的旅程。
在這個過程中,還有其他一些難忘的經歷。我的祖父母住在薩塞克斯郡的迪奇靈。20世紀20年代,雕塑師、字母雕刻師埃里克·吉爾建立了這座小城,此后有很多手藝人聚居于此。祖父有個織布坊,旁邊就是約瑟夫·克里布的工作坊,克里布是埃里克·吉爾收的第一個學徒。沒有課的時候,我會去克里布的工作坊轉轉,他向我展示如何用鑿子在白色的石灰石板上雕出“之”字圖樣。他還給我演示如何雕刻字母的V形切口。在這里,我對字母的起源有了一定的認識。大學畢業后,我成了一名職業書法家和書籍裝訂師。我甚至會用木頭做一根羽毛筆,自制寫字的羊皮紙和犢皮紙,還會用木板、膠水、針線將一疊光滑的紙張裝訂成書。
20多歲的時候,我生了一場重病,于是決定去修道院修行。我在那里待了四年,先是普通信徒,后當了修士。我以為修道院生活會讓我永遠告別書法,但是我錯了。維克托·法韋爾院長有一個關系很好的妹妹,叫厄休拉。她曾在抄寫員和彩飾師學會擔任秘書,而我是這個學會的成員。她在修道院的修士名單上看到了我的名字,然后跟院長說:“你一定不要讓他丟了手藝。”因此,就像古時候的抄寫員一樣,我成了現代修道院里的抄寫員。我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當一天中的很多時候都在沉默中度過時,文字就會生發出新的力量。我學會了用全新的方式傾聽和閱讀。
后來我離開了修道院,但我沒想到還有一段不同尋常的經歷等在前方。我受雇成了施樂帕克研究中心的顧問。這個中心發明了聯網個人電腦、Windows系統、以太網、激光打印機,以及很多當前信息革命背后的重要技術。這里是史蒂夫·喬布斯第一次接觸圖形用戶界面的地方,后來我們熟知的蘋果產品的外觀和許多靈感都源于此。因此,當施樂帕克研究中心想要找一位書寫專家,與科學家一起創造全新的數字世界時,我幸運地成了那個人。正是這段改變人生的經歷,刷新了我對書寫的認知。
計算機科學家戴維·利維是促成這段職務關系的關鍵,他在倫敦學習書法時我與他結識。是他邀請我去施樂帕克研究中心,也是他教會我信息世界的基本原理。1因此,我要感謝施樂帕克研究中心,特別是戴維·利維,讓我有機會寫成本書。
從修道院到高科技研究中心,從羽毛筆和裝訂圖書到電子郵件和數字未來,書寫研究看似只是研究者的事,但大半生的經歷告訴我,事實恰恰相反。我認為保持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張力,以求不斷創新,是至關重要的事。我們既不能因循守舊,也不能夸大數字革命的力量,技術并不是一切事物的救贖。互聯網、移動計算技術、電子郵件、數字新媒體等現存的一切,都由過去一步一步發展而來。不過,有兩件事我們可以肯定:第一,不是所有以前的書寫技術都會在未來幾年消失;第二,新技術會不斷涌現,每一代人都要重新思考在自己的時代,識字意味著什么。
實際上,我們關于書寫的言傳身教似乎永遠不會停止。我80多歲的老父親,每周一都會給我們兄弟姐妹六人寫一封信,已經寫了47年。最初,這封信寫在小小的帶有抬頭的信箋上;開頭是“我的孩子們”,用筆從鋼筆,變成了圓珠筆,又變成記號筆。后來,大概從1975年開始,父親自學了打字,他用復寫紙把字打在A4大小的紙上。再后來,他用復印機復印寫好的信件。現在,他買了一臺蘋果電腦,用電子郵件的方式給我們寫信,把我們兄弟姐妹每個人的郵箱地址都仔細地粘貼在“抄送”框中。他相當于在學習一門新的語言,這門語言由字體、行距、左鍵單擊、右鍵單擊、調制解調器和無線網絡構成。去年生日,我們給父親買了一臺數碼相機,他的信現在變成了圖片和短視頻。
我之所以寫這本書,是因為我想把羅馬字母的書寫歷史整理出來。從一個書法家的視角,以書寫為主線,將與之相關的話題串聯起來。關于書寫的知識,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和不同人群中,如金石學者、古文字學者、書法家、活版排印師、律師、藝術家、設計師、字母雕刻師、招牌書寫師、鑒定專家、傳記作家等。寫這本書好像在完成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每個領域在短短十年間就會出現不少專家,一個人怎么能盡知書寫世界皇皇數千年的歷史呢?我不得不承認,我并不能道盡所有,但我希望能做一個粗淺的介紹,助你開啟自己書寫海洋的探索之旅。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書是一部與書寫相關的工藝史。這聽起來可能很老套。就在我寫這本書的時候,2011年10月,蘋果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不幸去世。他的授權傳記在同月出版。參與撰寫傳記的作家有一個共識:喬布斯對工藝和設計情有獨鐘,正是這一點造就了與眾不同的蘋果公司,以及他本人。他的設計理念有兩個重要的方面,用他自己的話說,一是“要從用戶體驗入手,倒推研發實現的技術”2;二是偉大的產品是品味的勝利。品味來源于“讓自己接觸人類所創造的最美好的事物,然后再把它注入你創造的產品中”3。
喬布斯曾在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里德學院讀書,輟學期間接觸了歷史課和書法課。里德學院是北美為數不多的幾所開設書法課的大學之一。當喬布斯追隨內心開始學習書法時,他全面了解了書法文化的歷史,以及從未接觸過的書寫和文字設計的精湛技藝。這段經歷讓他認識到手工技藝與技術同樣重要,就像他的機械工程師養父所說的那樣。
史蒂夫·喬布斯無疑是個技術專家,但他知道產品的外觀和使用感受也很重要。我們與產品的互動方式不僅增加了產品的價值,還構成了產品的靈魂。它是有意義的,讓我們與產品產生共鳴,形影相隨,為數字世界的交流注入生動的人性。其實,有很多人和喬布斯一樣,他們在回溯書寫的歷史,努力帶給人們豐富而滿足的產品體驗。這本書記錄了這些人的故事,因為我們深受他們做出的選擇的影響,所以這本書也是我們的故事。
在寫作過程中,我發現我們與文字打交道的歷史其實很短。書寫的普及是20世紀的事,而年輕一代獨有的圖形文化,最近幾十年才興起。書寫世界,未來可期。我們可以重構書寫傳遞人性的方式嗎?我認為是可以的……試試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