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中國當代美學文選2022》屬于“恒源祥美學文選書系”第一輯。

恒源祥(集團)有限公司是文化興企、有著近百年歷史積淀的著名民族品牌。第三代掌門人陳忠偉先生在繁忙的經營活動之余不懈讀書充電。因為讀過我的《中國美學全史》有所觸動,并了解到我們是鹽城同鄉,便安排助手與我取得聯系。2021年2月24日我們第一次見面,相談甚愜。幾次交流后,確立了恒源祥與上海市美學學會的戰略合作關系,并將這種合作落實為“恒源祥美學文選書系”。一年一輯,一輯一題,不定期出版,試圖辦成向國內外介紹當代中國美學最新成果的一扇窗口。

說起“恒源祥”與本人及美學會的聯系,似乎有某種宿命。首先,“恒源祥”和“祁志祥”的名字有一個字相同。一個“祥”字,將“恒源祥”與本人聯系到了一起。其次,“祥”字的構造包含“羊”。“羊”與“美”有著天然聯系。《說文解字》說:“羊大為美。”“恒源祥”是以羊毛、羊絨為主原料的服裝家紡行業,曾經流行的廣告語即“羊羊羊”。在“羊”身上大做文章,愛美求美,引領潮流,是“恒源祥”的經營之道。上海市美學學會姓“美”。我和上海市美學學會都以研究“美學”為業。追求“美”的企業需要得到研究“美”的學人的理論指導,研究“美”的學者和學會也需要理論聯系實踐。于是,我們雙方便走到了一起。

上海市美學學會成立于1981年,首任會長是復旦大學蔣孔陽教授。第二任會長是上海社會科學院蔣冰海研究員。第三任會長是復旦大學朱立元教授。本人是第四任會長,也是現任會長。本屆副會長有復旦大學陸揚、張寶貴教授,華東政法大學范玉吉教授,上海戲劇學院王云教授,東華大學王梅芳教授,華東師大王峰教授,秘書長為上海大學張永祿教授。學會目前有三百多位會員,覆蓋上海各大高校。設五個專業委員會,分別是中小學美育專委會、書畫藝術專委會、審美時尚專委會、設計美學專委會、舞臺藝術專委會。學會在致力美學基礎理論研究的同時積極開展美育實踐,學術影響日益擴展,社會美譽度不斷提升。學會所依托的上海交通大學在最近的世界權威機構排名中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三,人文學科位居全國第八。目前中國語言文學專業擁有一級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作為會長任職單位,上海交大人文學院和人文藝術研究院可為學會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恒源祥”于1927年創立于上海。第一代掌門人叫沈萊舟。他在任上完成了兩次壯舉。一是1935年之后完成了從毛紡零售到生產制造的轉型,成為享譽遐邇的“毛線大王”。二是1956年完成了從私營向國營的轉型,表現了一個老字號業主的拳拳愛國之心。第二代掌門人叫劉瑞旗。1987年他接手恒源祥零售店之后,恰逢中國開啟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歷史進程。任內二十四年,他完成了三次轉型。一是1991年從老字號商業零售到商標品牌產銷一體的轉型。二是1998年從毛線單品向家紡多品的轉型。三是2001年恒源祥改制獨立后從有限策略經營向長遠戰略經營的轉型。2011年,劉瑞旗將恒源祥總經理的位置交給陳忠偉,自己到北京創建擘雅集團有限公司,致力于企業文化和品牌美學研究和經營。2020年,陳忠偉從劉瑞旗手中接過恒源祥董事長的囑托,成為恒源祥的第三代掌門人。陳忠偉任內完成的又一次企業重大轉型,是傳統線下零售轉向現代線上電商銷售。如今,恒源祥在全國三十一個省、市、自治區共有線上線下六千多家生產與銷售網點,年銷售額八十多億,品牌評估值二百多億。2008年以來連續八次成為世界紡織行業唯一的奧運贊助商。委托上海市美學學會主編的“恒源祥美學文選書系”是其品牌戰略的神來之筆。它以爭創第一的品牌經營戰略選擇與本人及上海市美學學會合作,是對我和學會的莫大肯定。作為主編,本人也將努力將本叢書打造成中國美學文選的標志性品牌。

本書以選載上海和全國美學工作者近期發表的優秀論文為主。獲選文章壓縮在萬字以內,以保證本書具有更為廣泛的代表性。主編對選文按照以類相從的原則分章排序,設立章、節、小標題三級目,部分論文題目及小標題適當加以調整或增補,力圖體現選文之間的有機聯系。每章前加“主編插白”作簡要導讀,也適當生發,希望形成一種對話的張力,增加讀者的閱讀興趣。

本書共分十章。

第一章是美學本體論的探討。本體論是探究對象本原或基質的哲學理論。美學本體論是關于美學研究的主要對象美和藝術的本原、特質的理論。相對于形形色色的審美現象,它是關于現象背后被稱作“美”和“藝術”的統一規定性的思考。這種形而上的追問紛紜復雜的審美現象背后統一性義界的思考,傳統意義上叫作“本質論”。最近幾十年來,人們談“本質”色變,用“本體論”替代之,其實內涵大同小異。道不可言,但又不離言。傳統的本質論有缺陷,但完全取消本質思考也行不通。在美學領域,完全取消美和藝術的本質規定性,也就取消了美和藝術的邊界,勢必導致對美丑界限、藝術與生活的界限的混淆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肯定的“美的規律”的否定,帶來有害的后果。因此,美的本質論或美學本體論的形上追問,是美學研究者無法回避的理論原點。在中國當代關于美的本質論或美學本體論的形上追問中,筆者是其中的一員,曾提出“美是有價值的樂感對象”[1]“文藝是審美的精神形態”[2]等命題,堅持認為藝術是人造的有價值的樂感載體。與此同時,本人也十分關注其他同行的相關新說。本章選文三篇。一是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也是上海市美學學會名譽會長朱立元先生關于其提出“實踐存在論美學”本體論的學術語境、思想來源及基本主張的闡述。“實踐存在論美學”的提出旨在對李澤厚、蔣孔陽先生的實踐論美學有所超越,其思維路徑是以“實踐”為核心范疇,試圖在馬克思的社會存在論、反映性認識論與海德格爾的現象存在論、生成性認識論之間找到某種通約性,從而對審美現象的本原做出新的解釋,給人頗多啟發。二是張玉能、張弓父子在張玉能先生早已提出的“新實踐美學”視野下對“文學審美特征論”做出的闡釋。“文學審美特征論”是錢中文、童慶炳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文學本質論,王元驤、吳中杰等學者加以呼應。張氏父子以“新實踐美學”的視角將文學定義為用語言所描繪的間接形象表達“深廣思想”的“話語實踐”,審美意象是文學的根本特征,另備一說。三是中國藝術研究院中青年學者張穎關于法國啟蒙主義時期美學家安德烈在1741年出版的《談美》一書主要內容及“美在統一”核心觀點的闡釋。安德烈及其《談美》在現有西方美學史資料和論著中鮮有涉及。張穎利用自己精通法語、研究法國文化的專攻對此加以發覆,值得參考。從學術流變來看,安德烈的《談美》屬于傳統西方美學的范圍,在思維方式、觀點表述等方面與現代、后現代西方美學迥然不同。張穎的研究文章表明:傳統的西方美學成果仍然有其參考價值,不可盲目無視、粗暴否定。

第二章是美的本體與樂感聯系的探討。美是什么呢?古今中外,理論家、藝術家乃至文化大眾都曾從思辨需要和實踐需要出發,對美的含義做出過若干說明。如果我們做一個統計學的實驗,將會發現,在各種定義中,談論美與快感的聯系的言論是最多的[3]。快感是美的最基本的功能,也是美的最基本的維度。不過,“快感”給人感覺的字面意義與肉體、感官緊密相連。美所引起的快感不僅包括肉體快樂,而且包含精神愉悅。所以,我們借用中國古代文化中“樂感文化”的“樂感”一語,來指稱美所引發的主體心智的快樂反應。2016年,筆者的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成果《樂感美學》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用“樂感”或“快樂”而不是用“快感”來指稱“美”的特質,漸漸在學界形成默契。遼寧大學的高楠教授著文指出:“樂”是中國傳統美的生成范疇。[4]溫州大學的馬大康教授著文指出:從“樂感”探尋美學的理論基點。[5]本章選擇三文。四川大學教授、中國美學史家張法的《樂:中國美感的起源、定型、特色》。該文從“樂”的文字學釋義入手探討遠古美感的起源、演進、定型和中國古代美感思想的基本特點,提供了許多實證性材料,可以豐富我們對中國古代樂感美學傳統的認知。上海社會科學院中青年學者胡俊這些年來以研究西方澤基的神經美學引人注目。她對神經美學關于快樂在審美中的橋梁作用、審美經驗與快樂聯系的研究評述,為人們認識美的樂感功能特征提供了另外一種重要參考。山東師大的楊守森教授從《樂感美學》的美本質探尋說起,指出“美從‘樂’處尋”, “美”是表示樂感的“情感語言”,美產生的“樂感”反應恪守價值底線,屬于“深得吾心”之作,也可視為《樂感美學》的一種學術反應。

第三章探討美育問題。美育是美學原理在實踐中的應用。建設新時代美好生活,美育從未像今天這樣顯得舉足輕重。2018年8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央美術學院八位老教授回信,提出了“做好美育工作”“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的時代課題。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下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進一步強調美育工作的重要性。何為“美育”?“美育”與“藝術教育”的種差在哪里?從那些地方入手實施“美育”?上海交通大學祁志祥教授的文章結合“美育”概念在中國提出的歷史和“美育”定義的現有缺失,在與“藝術教育”異同的比較中對“美育”的含義做了重新甄別厘析,提出“美育是情感教育、快樂教育、價值教育、形象教育、藝術教育的復合互補”,“美育”應從上述五方面加以實施,最終培養人們懂得如何欣賞和創造“有價值的樂感對象”這樣的美。中國古代素有美育傳統。王國維曾于1904年發表《孔子之美育主義》,指出以“樂”“禮”育人的孔子 “始于美育,終于美育”。[6]山東大學教授曾繁仁先生以研究美育著稱。他上承王國維的思想而加以拓展,總結探討中國古代的美育形態和精神,指出“禮樂教化”與“中和”之美是中國古代美育的基本觀念,而“風骨”與“境界”則是中國古代體現人格美學的美學概念。美育從古代發展到今天,適應時代需要,杭州師范大學的杜衛教授提出了建構當代中國“美育學”的構想,從中國當前面臨的相關問題出發,提出了“美育學”概念范疇體系的基本架構。美育不僅是全社會的任務,更是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首都師范大學藝術與美育研究院的王德勝教授念茲在茲,從中心工作要求出發長期思考學校美育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當前學校美育的三個難點與三重關系,具有很好的操作意義,值得參考。

第四章是中國上古美學鳥瞰。美學的研究異彩紛呈,說到底不外乎縱橫交錯的史論研究。關于上古中國美學史的研究,筆者的《中國美學通史》《中國美學全史》依據的上限是三千年前周代有文字可稽的文獻。文字是思想的直接表征。對周代文獻的文字訓詁和文化解讀,是認識和闡釋上古美學思想的可以征信的方法。不過也有另一種方法,主張超越文字記錄,上溯此前的巖畫玉陶青銅雕塑等器物,詮釋其中物化的審美意識。盡管對器物中物化的審美意識的解讀存在著或見仁或見智的不確定性和強烈的主觀性,但不失為解讀上古審美意識的一種參考。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上海交通大學神話學研究院首席專家葉舒憲教授最近領銜出版了“玉成中國:中華創世神話考古專輯”成果,提出“玄玉時代”概念,以大量實物揭示了在距今約五千五百年仰韶文化后期至距今約四千年龍山文化晚期青銅器時代開端這段時期,在中原曾經存在過一個玉禮器時代,其玉料是墨綠色、玄黑色的蛇紋石玉。早在一萬年前,此類玉石就被神圣化。到了 “玄玉時代”,以黑色的玄玉和以黑綠兩色相雜的蛇紋石為美,成為突出的“史前古老審美風尚”[7] 。這種風尚一直延續到夏代,因此《禮記·檀弓》有“夏后氏尚黑”的記載。隨著距今約四千年玄玉禮器逐漸被從昆侖山大批東輸而來的白玉(又稱“和田玉”“昆山之玉”)取代,審美風尚轉向以純白為美,即《禮記·檀弓》說的“殷人尚白”。葉舒憲把這種審美轉向稱為“玄素之變”,一直延續到清末。《紅樓夢》形容賈府“白玉為堂”,即是明證[8]。葉舒憲教授從萬年之前中國的玉石神話信仰鳥瞰上古審美風尚,大大拓展了上古美學史研究的上限。殷商的甲骨文字至今有三分之二不能解,已破譯的文字大多與占卜神靈的吉兇有關,其中是否含有審美意識,一直未見論及。美學史家、武漢大學的陳望衡教授近些年致力于“文明前的文明”及其審美意識研究,成果卓著[9]。他的近作《試論甲骨文的美學價值》探討了殷商甲骨文中的重要美學概念,填補了這方面研究的一個空白,值得重視。“周因于殷禮,殷因于夏禮”。夏禮是中國古代禮教文明的源頭。但由于夏代尚無文字,夏禮缺少當時的文字記載,只存在于后世的傳說中,所以關于夏代文明的研究一直是一個薄弱環節。上海音樂學院的中青年學者楊賽研究員最近幾年致力于上古五帝三王禮樂文明的研究,發表了系列研究成果,成績斐然,引起學界關注。本章選擇他探討夏朝禮樂文明的文章一篇,以見大概。

第五章是中國當代美學觀照。中國當代美學怎么看?廈門大學的楊春時教授既是中國當代美學的參與者和一派學說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國當代美學的研究者。以這樣一種雙重身份審視新中國成立后的當代美學論爭,聚焦運用的方法論及得出的本體論,楊春時先生將中國當代美學論爭概括為三次。第一次論爭發生在20世紀50—60年代,論爭的焦點是美的主客觀屬性問題,出現了蔡儀的美在客觀派,呂熒、高爾泰的美在主觀派,朱光潛的美在主客觀合一派,李澤厚的美在客觀社會屬性派。第二次美學論爭發生于20世紀80年代,論爭的焦點是美的本質問題,主要在李澤厚與蔡儀之間展開,高爾泰、朱光潛等也加入了討論。這是第一次論爭的延續和深化。第三次論爭發生于1990年至2000年代,論爭的雙方是后實踐美學與實踐美學,后實踐美學是一個包含著多種學說的總體概括,其中包括楊春時自己的“主體間性超越論美學”、張玉能的“新實踐美學”、朱立元的“實踐存在論美學”等。西方當代美學范式出現了什么樣的新變?廈門大學的代迅教授以丹托的藝術理論為切入點,由點及面地闡釋了這個問題。一是西方古典藝術的終結與藝術模仿論美學傳統的坍塌,二是普通物品的藝術化與藝術本質的重構,三是藝術邊界的擴展與理論闡釋對于藝術的決定作用。藝術的存在依賴于理論。物品的外在形式并不重要,是美是丑也無關宏旨,能否援引藝術理論加以闡釋才是最為關鍵的因素。這決定了某一物品是否有資格獲得認證進入藝術界,成為一件藝術作品。文學本來被定義為社會生活的反映,而社會生活是由一個個的事件構成的。在當代文論中,集體名詞“社會生活”被個別概念的“事件”取代,“事件文論”成為一種新潮文論。華東師范大學的劉陽教授以研究當代事件文論著稱。他的《當代事件文論的主線發生與復調構成》從意識層面、歷史層面、語言層面三方面分析介紹了當代西方“事件文論”的產生及其復調構成,為我們了解“事件文論”的主要內容提供了可以參考的依據。在藝術借助新媒體的傳播中,受眾與新媒體之間存在的知識鴻溝愈來愈大,這直接影響著受眾的審美接受。如何彌合受眾的知識與新媒體藝術的斷裂鴻溝?起源于1970年代的美國“知識溝”理論作為重要的藝術傳播理論,對這個問題做了有意義的探討。復旦大學致力于藝術傳播學研究的湯筠冰教授介紹了這一當代學說,并通過“知識溝”理論來審視我國當代藝術傳播與接受中存在的數字鴻溝,就如何彌合這一鴻溝、提升受眾的藝術素養提出了對策性思考。

第六章是“后學”美學征候探討。長江后浪推前浪,芳林陳葉催新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后學”就是當代西方文化百家爭鳴、自由競放、不斷超越所形成的琳瑯滿目的思想景觀。“后……”是西文前綴“Post-”的意譯。這個前綴可以和任何詞根聯系起來,從而構成西方后現代文化的各種“后學”分支:“后文明”“后文學”“后理論”等等。在西方當代文化中,“后學”屬于離我們今天最近的文化形態,不僅時間上具有當下性,而且性質上具有前沿性。本書編委會主任、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王寧教授以研究后現代文化蜚聲海內外。他的《后現代文化的審美特征及“抖音”現象分析》從后現代主義的文化特征論及審美特征,揭示當下“抖音”現象的出現乃是后現代碎片化“微時代”特征催生的結果,而文學藝術的經典在大眾“抖音”時代會產生不斷的充滿主體個性的動態化重構。這是一篇以后現代文化理論對當下流行的網紅現象以及傳統的文學經典在其中被重新建構的新問題的敏銳把握和剖析,讀來饒有興味。中國作家協會文學理論批評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以研究“后學”著稱。他的《后文明時代的寫作或后文學的誕生》一文論及“后文明”與視聽時代的感性解放、網絡文學追求的“爽”與流行的“YY”、科幻文學建構的宇宙論與虛擬世界,最后重申讓人類享有“愛的自由和美麗”依然是“后時代”的“后文學”具有的基本特征和神圣使命。 “沒有文學的文學理論”是“后時代”的一種重要文學理論現象。“沒有文學的文學理論”是否具有“文學理論”的合法性?如何理解“沒有文學的文學理論”產生和存在的合理性?四川大學的長江學者金惠敏教授長期致力于這一研究,2021年剛在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沒有文學的文學理論》專著。在本章所收的論文中,他為文學理論越界到文學以外的緣由和奧妙做了辯護,最后重申:他并不反對“審美的文學”,只是反對“審美本質主義”。

第七章是中國影視美學探討。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祥地。截至2021年,一年一度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已經舉辦了二十五屆。毛時安先生是中國當代著名的文藝評論家。幾十年來,他揮動一支如椽大筆,以恢宏的氣魄、敏銳的感受、美麗的文字,評小說、評戲劇、評繪畫、評書法、評篆刻,評電影、評電視,筆之所到,皆成佳作。寫在第十八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之際的《為了中國電影未來的光榮與夢想》,就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他為電影的藝術魅力叫好,也為電影藝術的神圣擔當呼喚。中國電影扎根中國故事,借鑒好萊塢技術成果,在近二十年來取得了突飛猛進,但相對于十四億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中國電影任重道遠,必須向著縱深挺進。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前所長丁亞平是出版過多種中國電影史專著的電影史家。他的《中國電影的英雄形象塑造和歷史觀念的建構》從中國現代電影的民族主義理念與英雄形象的書寫出發,巡視新中國電影中反映的新英雄人物和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多種典型的電影文本,揭示了中國電影英雄與人民同構的美學傳統,并在新形勢下對英雄塑造與人民的關系奉獻了新的思考。上海師范大學傳媒學院的青年學者陶賦雯這些年以影視評論和研究嶄露頭角。圍繞中國電影對中國當代欲望書寫的文學作品的改編及其得失,她提出“新感性的重構”加以理論概括和分析評點,給人頗多啟發。

第八章是音樂舞蹈的史論研究。中國音樂經典化建構的宏大命題,既來自現實驅動,也有學理依據。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哈爾濱音樂學院院長楊燕迪教授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筆耕不輟,對這一宏大命題提出了自己的系統化思考。從中國當前音樂生活狀況的個人觀察出發,結合中外學者有關文學經典和音樂經典的相關論述,立足中國當代音樂發展的實際,楊燕迪教授指出經典意識對于中國音樂建設具有積極意義,并就如何在中國音樂的創作、演出和理論批評等領域展開經典化建構做出展望、提出建議。舞蹈創造的藝術美的本質是什么,舞蹈家出身的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張麟教授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對此做了理論回答,即舞臺意象。他指出:舞劇的抒情本質決定了意象成為舞劇創造的藝術美核心,舞蹈家的主體呈現和舞劇的表意系統決定了意象創造成為舞劇創作的主要手段。 如果說上述二人的文章是樂舞美學的理論探討,上海音樂學院馮磊教授的《曲式與作品分析中的歷史觀》則注入了歷史意蘊的考察。文章考察了古典時期音樂曲式的原型性特征和浪漫主義時期音樂曲式的新變,頗多獨得,是專業性很強的當行之作。

第九章是生活美學研究。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人類物質文明的進步,人們的衣食住行在滿足了基本的功利需要之后,日益往外觀美、形式美方向發展,從事踵事增華、錦上添花的建設。于是,日常生活的美化和生活的藝術化,成為當代社會的一個重要表征。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中國人解決了溫飽問題,逐漸富裕起來,于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新時代中國人的奮斗目標。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語境和時代背景下,“生活美學”的概念在21世紀之初被大家不約而同地提出來了。2003年,山東大學的儀平策教授發表文章指出:“生活美學”是“21世紀的新美學形態”。他這樣展開論證:生活美學是與現代人類學思維范式相對應的理論產物,是對近代以來“超越論”美學的一種學術超越,它既是當代審美文化發展的理論旨歸,同時也有得天獨厚、豐富深刻的傳統美學的根基。幾乎從那時起,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員劉悅笛開始了“生活美學”的倡導,一路著述一路呼喚,還返論于史,對中國傳統的生活美學資源做了饒有趣味的發掘與描繪。生活美學強調美在生活中,這與車爾尼雪夫斯基早已提出的“美是生活”有何不同的特點?中國學者如何對“美是生活”做出過“中國化解釋”?新世紀“生活美學”的轉向體現在何處?劉悅笛在《從“美是生活”到“生活美學”》一文中具體回答了這些問題。與劉悅笛相呼應,復旦大學的張寶貴教授也倡導“生活美學”。那么,當下“生活美學”學說的思想形態是怎樣的?還存在哪些問題需要面對和思考?他的《中國生活美學的形態與問題》一文對此做了比較系統的闡釋。多年來,本人一直是“生活美學”的關注者。依我的體會,車爾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所說的“生活”是“生命”的意思。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與其說是“生活美學”的理論資源,不如視為“生命美學”的理論依據更為合適。今天我們倡導“生活美學”,并不意味著“生活”等于“美”(因為“生活”中也有“丑”,說“美是生活”,也可以說“丑是生活”),而是旨在強調:美應當成為我們當今生活追求的更高目標。而美是“本身具有價值同時使人愉快的東西”(亞里士多德),是“有價值的樂感對象”。讓我們在生活中多多欣賞和創造有價值的令人愉快的對象,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快樂、更有價值。

第十章是品牌美學研究。品牌既是一個商業問題,也是一個美學問題。如何把握品牌美學,這是美學研究的一個新課題,也有著強烈的現實需要,需要我們努力做出探索。品牌是文化,品牌是歷史,品牌是個性,品牌是記憶,品牌是感動,品牌是價值。1927年沈萊舟在上海創立的恒源祥在30—40年代曾開創了一代商業傳奇。改革開放以來,經過第二代傳人劉瑞旗的妙手回春,恒源祥成功轉制,脫胎換骨,鳳凰涅槃,獨步天下,成為家紡行業享譽世界的民族品牌。劉瑞旗先生是這個品牌的親手創立者。幾十年來,他以品牌戰略經營恒源祥集團公司,既取得了超乎尋常的商業成功,也積累了品牌經營與品牌美學的若干心得。他的《品牌與文化》(中國發展出版社2013年版)一書足以成為品牌美學研究的一手資源。本章選取他發表過的《品牌設計與品牌管理》《中國制造與自主品牌》二文,以見恒源祥的品牌創立之路及品牌美學感悟。上海師范大學傳媒學院的周韌教授結合大量品牌案例研究,提交了《品牌美學構建的五重維度》,以現代視閾對品牌美學的學理系統做了整體把握,揭示民族文化屬于品牌美學的本土資源,生活之美屬于品牌美學的現實前提,五覺愉快屬于品牌美學的外在呈現,價值追求屬于品牌美學的內在標準,藝術介入屬于品牌美學的形態升級,形成了品牌美學的初步框架。張繼明先生長期從事全國醫藥行業上市公司的品牌顧問。他結合自己成功的從業經驗提交的《品牌美學視閾下的品牌塑造》一文,從品牌美學的義涵、美學為何能成為品牌的競爭優勢、在品牌塑造中如何運用美學策略三方面做了理論總結,給品牌美學研究提供了值得重視的參考。

希望本書的編選能夠給讀者帶去真正的收益。謝謝讀者諸君!

祁志祥

2022年3月23日

《園圃之一》,盧治平作

《老子》,楊國新作


[1] 詳參祁志祥:《樂感美學》第三章《“美”的語義:有價值的樂感對象》,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2] 詳參祁志祥:《論文藝是審美的精神形態》,《文藝理論研究》2001年第6期。收入《祁志祥學術自選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3—11頁。

[3] 筆者的《樂感美學》60萬字,搜羅了古今中外關于“美”的大量定義,被復旦大學陸揚教授稱為“關于‘美’的百科全書”。見陸揚《“樂感美學”批判》,《上海文化》2018年第2期。

[4] 高楠:《“樂”:中國傳統美的生成范疇》,《學習與探索》2017年第2期。

[5] 馬大康:《從“樂感”探尋美學的理論基點》,《人文雜志》2016年第12期。

[6] 周錫山編校:《王國維集》第四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5頁。

[7] 葉舒憲:《玄玉時代》,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238頁。

[8] 詳參祁志祥:《從〈玄玉時代〉看中華創世神話研究工程的重大意義》,《中華讀書報》2022年1月13日。

[9] 詳見陳望衡:《文明前的“文明”——中華史前審美意識研究》(上、下冊),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荣昌县| 尚义县| 玛纳斯县| 阿勒泰市| 和硕县| 林口县| 乐业县| 沙湾县| 河曲县| 南乐县| 乐至县| 昌都县| 扎鲁特旗| 鄂托克前旗| 桐城市| 雷波县| 丰都县| 磐安县| 东平县| 祁阳县| 南昌县| 怀远县| 安远县| 贵定县| 青神县| 道孚县| 滁州市| 苏州市| 偏关县| 丰镇市| 营山县| 五寨县| 兴业县| 六安市| 丹寨县| 旬阳县| 新蔡县| 桃园市| 肥东县| 乌审旗| 甘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