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當代美學文選(2022)
- 祁志祥主編
- 3397字
- 2023-01-18 15:56:40
二、“實踐存在論美學”的思想來源
接下來談談“實踐存在論美學”的思想來源。現在,學界有些學者認為我的實踐存在論美學思想主要來自海德格爾,這需要做些說明。我在開始時確實受到海德格爾現象學存在論思想的某些啟示和影響,但這不是主要思想來源,更不像有的學者所說,“把馬克思主義海德格爾化”。海德格爾的基礎存在論恰恰要跳出笛卡爾以來的主客二分的認識論,返回到人與世界最本原的存在,即人和世界是不可分割的一體,人就在世界中存在。我借鑒了海德格爾專門對笛卡爾“我思故我在”那個存在著無根的缺陷的命題進行批評的存在論命題——“此在(人)在世”,“人在世界中存在”。他認為“此在”“在之中”不是人(身體物)在世界“一個現成存在者‘之中’現成存在”,而是“意指此在的一種存在機制,它是一種生存論性質”,是此在“融身在世界之中”,“此在”與“世界”絕非“現成共處”“比肩并列”的兩個“存在者”;揭示出此在“能夠領會到自己在它的‘天命’中,已經同那些在它自己的世界之內同它照面的存在者的存在縛在一起了”。[4]海德格爾正是通過這種對此在的生存論分析,闡明了“此在在世界中存在”這個命題的存在論意義。海氏這里強調的是人與世界在原初的不可分離性。人一產生,就離不開世界,人本身是世界的一部分,同時,世界只是對人存在,離開了人,無所謂世界。這就意味著不存在現成的孤零零的絕對主體,也不存在現成的、和人截然對立的絕對客體。確定無疑的存在,就是人在世界中存在,然后才能考慮其他問題。這是我90年代以來研讀海德格爾得到的有可能超越主客二分認識論思維模式的重要啟發。
在讀海德格爾著作時,又發現“人在世界中存在”的思想其實并不是海德格爾的發明,實際上馬克思比海德格爾早八十多年就已發現并作過明確表述:“人不是抽象的蟄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5]只不過馬克思當時沒有直接用這一存在論思想來批判近代主客二分的認識論罷了。于是,我重新認真回到馬克思,重新認真學習、研讀《巴黎手稿》。結果欣喜地發現,馬克思確確實實、明確無誤地表明了自己以實踐為中心的存在論思想:
如果人的感覺、情欲等等不僅是[狹]義的人類學的規定,而且是對本質(自然界)的真正本體論的(ontologisch)肯定;如果感覺、情欲等等僅僅通過它們的對象對它們來說是感性的這一點而現實地肯定自己,那么,不言而喻:(1)它們的肯定方式絕不是同樣的,毋寧說,不同的肯定方式構成它們的此在(Dasein)、它們的生命的特點;對象對于它們是什么方式,這也就是它們的享受的獨特方式;(2)凡是當感性的肯定是對獨立形式的對象的直接揚棄時(如吃、喝、加工對象等),這也就是對于對象的肯定;(3)只要人是人性的,因而他的感覺等等也是人性的,則別人對對象的肯定同樣也是他自己的享受;(4)只有通過發達的工業,即通過私有財產的媒介,人的情欲的本體論的(ontologisch)本質才既在其總體性中又在其人性中形成起來;所以,關于人的科學本身是人的實踐上的自我實現的產物;(5)私有財產——如果從它的異化中擺脫出來——其意義就是對人來說既作為享受的對象又作為活動的對象的本質性對象的此在(Dasein)。[6]
這段話內容極為豐富和深刻,限于篇幅,這里只著重說明四點:第一,馬克思在這里兩次提到了ontologisch(本體論的,亦譯存在論的),也兩次使用了被某些學者誤以為是海德格爾最初使用的Dasein(“此在”,或譯“定在”“親在”等)這個現代存在論的重要概念,這不僅有力證明了馬克思存在論思想的客觀存在,而且也表明了馬克思絕不是按照傳統本體論學說的實體主義思路和方法來討論存在問題的,而是在現代存在論的視閾,即回歸現實生活的新境域中展開對存在問題的闡述的;當然,馬克思的Dasein含義也不同于海德格爾的“此在”概念。第二,馬克思在這里把“存在論的”與“人類學的”對比起來談,把對自然的“存在論的”肯定看得高于“人類學的”肯定。他認為僅僅從人類學角度談論人的感覺、情欲等等是不夠的,必須從“存在論的”視角把人的感覺、情欲等看成是對本質(自然界)的真正肯定。第三,馬克思的存在論思想完全不同于基于實體思維的西方傳統本體論學說,它是在人與對象世界(自然界)的關系中展開,這一點開啟了現代存在論的新思路,這完全不同于有的學者硬把馬克思的本體論思想說成是實體性的物質本體論;第四,最重要的,馬克思的存在論思想也不同于現代西方其他存在論學說(包括海德格爾的現象學基礎存在論),它是與人的實踐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他強調,“感覺、情欲等等僅僅通過它們的對象對它們來說是感性的這一點而現實地肯定自己”,也就是說,人“僅僅”是通過他對自然對象的“感性的肯定”——對象化的感性活動(實踐活動)來達到“人的實踐上的自我實現”的,而這在馬克思看來,乃是“真正本體論的”(即存在論的)。馬克思在此是用實踐范疇來揭示此在(人)在世的基本在世方式,表明了實踐與存在都是對人生在世的本體論(存在論)陳述。海德格爾的存在論始終沒有達到馬克思的實踐論的高度,而馬克思則把實踐論與存在論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實踐論立足于存在論根基上,同時使存在論具有實踐的品格。而這,正是馬克思存在論思想最獨特和高于其他存在論(包括海德格爾的基礎存在論)學說之處。在進一步研讀了馬克思其他許多重要著作后,我發現,這一實踐觀與存在論結合一體的思路不僅貫徹于《巴黎手稿》全文,而且也貫徹到馬克思中后期的一系列著作,包括《資本論》之中。上引文字就是馬克思正面、直接闡述其以實踐為中心的現代存在論思想的證據。海德格爾雖然曾經給過我重要啟示,但真正為實踐存在論美學提供了直接理論依據的,乃是馬克思。有人硬說實踐存在論把馬克思主義海德格爾化,是完全背離事實的。
我們正是以馬克思關于實踐與存在一體的思想為哲學基礎,尋求建構實踐存在論美學的基本思路。當然,對這一點的認識也有一個深化的過程。經過了較長時間和反復地讀原著,我越來越堅信,在馬克思的實踐學說中其實早已包含了存在論的維度和豐富內涵,也明確地認識到這種存在論的內涵主要在于:實踐是人的現實的、具體的、歷史的生存在世方式;實踐包含人類各種各樣的活動形態,由物質生產實踐,社會改革、倫理道德實踐,精神實踐、審美和藝術實踐等多層面、多維度的活動方式組成,可以視作廣義上的人生實踐;實踐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交往的基本方式[7]。學習、研究馬克思以實踐為中心的存在論思想,使我對理順和建構實踐存在論美學的思路、超越主客二分的認識論美學的局限,突破和發展現有的實踐美學增添了信心。所以說,馬克思的《巴黎手稿》等著作所表述的現代存在論思想,是實踐存在論美學的主要來源和根本基礎。本人正是以馬克思關于實踐與存在一體的思想為哲學基礎,尋求建構實踐存在論美學的基本思路。
這里還不能不提到我的導師蔣孔陽先生。蔣先生“以實踐論為哲學基礎、以創造論為核心的審美關系理論”是實踐存在論美學的另一個重要思想來源,對實踐存在論美學的形成產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響。1999年蔣先生去世后,我重讀了他的美學論著,寫了系列“新探”文章,認為他的美學是通向未來的美學,在新世紀仍有其生命力。我認為,他的“審美關系”說,是突破形而上學主客二分思維方式的孕育;他的“美在創造中”思想,是突破本質主義思路的醞釀;他的“人是世界的美”論,體現了對存在論根基的探尋;他的美感論,開始從單純認識論思路超拔。作為他一生美學思想總結的《美學新論》實際上已開始從四個層面探索實踐論與存在論的結合:一是從勞動實踐入手直探人的存在本質,認為人的本質是從勞動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勞動沒有止境,人的本質也就沒有止境,永遠處在創造之中。二是揭示了人和世界的多層累性,認為人是一個有生命的有機整體,人的本質力量是生生不已的活潑的生命力量,世界及其向人展示出來的美也是既多層累又無限流變。三是揭示出審美現象的生成性質,認為美是人在對現實發生審美關系的過程中誕生的;人作為審美主體也不是現成主體,而是審美關系里的主體。四是提出人是世界的美,認為美的各種因素都必須圍繞人這一中心,人在自己的生存實踐中實現自己的本質力量而創造了美。美為人而有、因人而生,人是美的目的和歸宿[8]。綜上可見,蔣先生的美學思想展示出一個以人生實踐為本源,以審美關系為出發點,以創造論為中心,以藝術為典范對象,以關系—生成觀為指導思想和基本思路的理論整體。這個理論整體為我們建設和發展實踐存在論美學初步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