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當代美學文選(2022)
- 祁志祥主編
- 2714字
- 2023-01-18 15:56:40
三、“實踐存在論美學”的基本主張
第一,實踐存在論美學仍然以實踐論作為哲學基礎,但將其根基從單純認識論轉移到馬克思的以實踐為基礎的現代存在論根基上,主張從存在論(本體論)角度把實踐的內涵理解為人最基本的存在方式,理解為廣義的人生實踐,從而實現實踐論與存在論的有機結合。第一,人是在實踐過程中才逐漸成其為人的,實踐是人之為人的一個原動力,也是人之為人的一個標志。第二,更重要的是,實踐還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或者更準確地說,人生在世的基本方式就是實踐。這里,實踐不僅僅是物質生產勞動,雖然物質生產勞動是人整個實踐活動中最基礎的,卻不是全部。實際上,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進行大量的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包括學習、工作、經濟、政治、道德、藝術、審美、休閑等全部活動在內。我們就是在如此這般、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中生存和發展的。在此意義上,也就是在存在論意義上,我們說實踐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
第二,審美活動不僅是人生實踐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且也是一個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基本人生實踐。人類社會就是建立在包括審美活動在內的無限豐富的人生實踐基礎上的。人類的文明通過實踐活動而得到建構和提升,作為人類文明標志之一的審美活動也在人類的實踐過程中得到發展;反過來,審美活動也推進了人類實踐整體的發展,推進了人類文明的建設。而且,審美活動是人走向全面、自由發展之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和因素。人如果只局限于物質生產勞動,而沒有審美活動,那么其實踐就是不完整的、片面的,這種實踐造就的人也是片面的、不自由的。總之,藝術和審美活動是人的一種高級的精神需要,是見證人之所以為人、人超越于動物、最能體現人的本質特征的基本存在方式之一;它是人與世界的關系由物質層次向精神層次的深度拓展;它與制造工具、物質生產、科學研究、政治活動、道德行為和其他精神文化活動等一樣,是人類不可缺少的一種基本的人生實踐。
第三,實踐存在論美學以“關系—生成論”來突破單純的認識論框架。一方面是用“關系論”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在美學研究對象問題上,改變以往多以美或美的本質、規律為主要研究對象的觀念,而是以人與世界的審美關系及其現實展開即審美活動為研究對象;另一方面是用生成論取代以往美學的現成論,實踐存在論美學的思考方式不再問“美是什么”而是問“美何以存在”“美如何存在”,這個改變乃是從現成論向生成論的重要改變。
首先,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人是“關系”的動物,人在現實中可以發生多種關系,審美關系是其中之一。審美活動是在人類長期歷史實踐中,從人與世界的多種關系、多種活動中逐漸獨立出來的;美和審美主體都不是先在、現成、固定不變的存在者;只是在審美活動中,現實的美才生成,現實的審美主體才生成。如前所述,包括實踐美學在內的以往各派美學,在解釋人對世界的審美關系時,隱含著主客分立在先的觀念,即是說,認為先有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而后有認識論意義上的審美關系和審美活動。實踐存在論美學則認為,不存在脫離具體審美關系、審美活動的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審美主客體都是在具體的審美關系、審美活動中現實地生成的。
其次,實踐存在論美學是用生成論取代以往美學的現成論。實踐存在論美學認為,人與自然界(世界)的主客分立關系不是從來就有、永恒不變的,而是在實踐中、通過實踐活動歷史地生成的。這就是發生學上人與自然(世界)之間相互依存、雙向建構、生成發展的存在論關系。在美學上,它必然否認主客二分的現成論的思路。現成論美學的基本立足點,是把“美”作為一個早已客觀存在的對象來認識,預設了一個固定不變的“美”的先驗存在。由于已經先在地把“美”設定為一個現成的客觀的實體,所以必須找到一個唯一的答案,為“美”下定義,從而總是追問“美是什么”“美的本質是什么”這類問題。這個提問方式就是現成論的。因為在我們追問“美是什么”時,實際上已假定和預設了美的實體性存在,已經是現成的研究對象。而實際上,根本沒有一個客觀固定的美先在地實存于世界的某個地方,美只能在具體現實的審美關系和活動中動態地生成。所以,用現成論的思考方式是無法解決美學基本問題的。
總之,“關系—生成論”乃是實踐存在論美學在哲學根基處超越原有實踐美學的根本之處。
第四,審美是一種高級的人生境界。人在各種生存實踐活動中,在與世界打交道的過程中,會形成與世界不同程度的統一、圓融的關系,這種統一關系著重體現在人對自身生存實踐的覺解與對宇宙人生意義的體悟的不同程度、層次和水平上,于是會形成不同層次的人生境界,審美境界是其中一個比較高層次的境界。審美有一個基本條件是要求人與世界之間實現比較高程度的“交融”,即中國美學所說的“物我兩忘”“天人合一”。如果主客體始終處于隔離、割裂、矛盾的狀態,那就不太可能是審美的。從心境來說,審美境界較大程度上超越個體眼前的某種功利性和有限性,達到相對自由的狀態。所以,我們認為,審美境界屬于比較高層次的人生境界,審美境界不同于、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之處,在于它是對人生境界的一種詩意的提升和凝聚,也可以說是一種詩化了的人生境界。
第五,實踐存在論美學遵循上述審美關系、活動在先的原則,其邏輯構架如下:審美活動論——審美形態論——審美經驗論——藝術審美論——審美教育論。實踐存在論美學并不正面去尋找、界定固定不變的、唯一的美的本質,而是首先以審美活動(作為審美關系的具體展開)作為邏輯起點,探討審美對象和審美主體如何在審美活動中現實地生成,以及審美活動的性質、特點。接著分別從對象形態和主體經驗兩個方面論述審美形態和審美經驗,認為審美形態可理解為人對不同樣態的美(廣義的美)即審美對象的歸類和描述,它是審美活動中當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對象化、感性表現形式和具體存在狀態;而審美經驗則體現為在審美活動中主體直觀到了超越現實功利、倫理、認識的自由人生境界、體驗到了人與世界的存在意義而產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悅感。然后論藝術和藝術活動,由于藝術最集中、典型地體現、凝結了審美活動的諸方面,因此,美學應該通過研究藝術和藝術活動來把握一般審美活動的特質。最后落實到審美教育即美育,美育指有意識地通過審美活動,增強人的審美能力,提高人的整體素質,煥發人的精神風貌,提升人的生存境界,建構人向全面發展成長的存在方式,促進人向理想的、自由的、健康的、精神豐滿的人生成。本人主編的《美學》(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就是按照這一邏輯思路展開論述的。
綜上所述,我認為“關系—生成論”乃是實踐存在論美學在哲學根基處超越原有實踐美學的根本之處。當然,實踐存在論美學現在看來仍然不夠成熟,我希望繼續深入研究下去,努力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