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 “我是為了你好”,其實還是為了自己
我常常聽到有些孩子的家長對我抱怨:“我是為了孩子著想,才勸他說‘我是為了你好’,他不但不聽我的,反而頂撞我。”
當事人或許確實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但也許他們自己也沒有意識到,這其實是“為了自己”。如果他們能夠仔細審視自己的內心,大概就會發現,在“想讓孩子懂事些”這種利他式的想法背后,還隱藏著利己式的煩惱。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其實是,“如果孩子不照我說的做,我心里就很不舒服”。
這種將真實意圖隱藏起來的“偽善”,很容易使對方對自己喪失信任,從而讓雙方的關系變得更加僵硬。在諸多煩惱之中,這也是較為棘手的一種。那么,要如何解決這種煩惱呢?讓我們先從一本叫作《無賴傳:涯》(福本伸行·講談社)的少年漫畫說起吧。這本漫畫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涯的少年,他明明沒有犯罪,卻被警察當作殺人犯逮捕了。某位警官意識到這位少年可能是無辜的,想要幫助他。但警官居高臨下的說話方式讓這位少年看穿了他的偽善,并拒絕了他的幫助。
結果,警官放棄了“好人”的偽裝,向少年坦白了自己背負了一大筆賭債的秘密,并告訴他,揭發真正的犯人有助于自己還清欠款。最終,兩人在“擁有共同的利益就不會背叛對方”的共識下,結成了同盟關系。
“你不好好收拾房間就會惹我生氣,所以你能不能為了我好好收拾一下呢?”如果這才是父母們內心真實的想法,為何不能像漫畫中這樣,將自己的利益需求直截了當地表達出來呢?是的,就讓我們從放棄“利他”的偽裝開始,邁出構筑信賴關系的第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