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預演夢想,耶魯?shù)戎?/h2>
沒有先例,不代表不能破例,我要讓自己成為那個破例……
我把“提前批”申請的目標鎖定在耶魯大學,且僅申耶魯這一所。
耶魯成為我的夢想學校已有十多年,好像冥冥中的安排,命運的注定。喜歡耶魯,著實有太多理由。
幼兒園大班時,我從媽媽和她學生的下午茶閑聊中已經(jīng)聽到過耶魯這個名字。20世紀90年代,媽媽的學生里,已經(jīng)有佼佼者被耶魯?shù)难芯可轰浫。h渡重洋去了美利堅深造。
童年到少年時我酷愛看國際新聞,那些年的三屆美國總統(tǒng),是老布什、克林頓和小布什。他們都是耶魯大學的校友。
上初中后我迷上了好萊塢電影。尤其喜歡朱迪·福斯特主演的《沉默的羔羊》和梅麗爾·斯特里普主演的《走出非洲》。兩位演技派才女,都是在耶魯讀的本科。
清朝第一位留美幼童容閎、京張鐵路設計者詹天佑、教育家應開識等近現(xiàn)代對中國做出突出貢獻的人,也都在人生履歷上刻下了“耶魯”的名字。
2008年6月,我作為唯一一名入選的中國學生到美國參加青年精英夏令營活動。這是我第一次去美國,也是人生中頭一回與夢想學校耶魯零距離接觸。其實,談不上“接觸”,只是“感受”,我幸運地在耶魯校園學習生活了五周半,住的就是布什父子當年待過四年的住宿學院——達文波特學院(Davenport College)。
也是在耶魯校園的這三十多天,讓我確定一定以及肯定地把申請目標定在了耶魯大學。
每天7點醒來打開窗戶,我會看到學院里茂盛的大榆樹,以及樹上樹下跳躍著覓食的松鼠。
每天7點半,我會在古堡般的哥特式校園里晨跑,穿過一棟棟百年老建筑,與迎面跑來的耶魯教授和師生笑著問候。
每天9點,我會背著書包穿過陽光遍灑的中心校區(qū)(Cross Campus),坐在耶魯學生平時上課的教室里聽講,感覺自己就是這所大學的一分子,毫不違和。
每天中午、傍晚,我會坐在可以同時容納兩千多人用餐的、酷似霍格沃茨魔法學校食堂的耶魯中心食堂(Commons Dining Hall)吃飯,這里每天都供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助餐,從美式到意式到中式到墨式,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食堂廚師做不到的。
最讓我著迷的,是耶魯滿溢的文藝氣、書卷氣。我酷愛在耶魯?shù)膱D書館里學習。大到斯特靈紀念圖書館(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美到貝內(nèi)基善本圖書館(Beinecke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Library)、小到達文波特學院圖書館(The Davenport Library),都留下了我徹夜看書寫論文的身影。
耶魯藝術館(Yale Art Gallery)、英倫藝術館(The Yale British Arts Center)和哈克尼斯塔樓(The Harkness Tower),同樣是讓我流連忘返的所在。就連看上去陰森森的骷髏協(xié)會小樓(The Skull & Bones Society,耶魯大學神秘社團里最著名的一個),在我眼中也別有韻味。
這個星球上,我實在想不出還有哪所大學比耶魯更美好。“美好”這個詞,在用來形容耶魯?shù)姆N種“好”時,都顯得蒼白無力。
2007年、2008年那會兒出了幾個“耶魯男孩女孩”,他們無一例外來自耶魯在中國的目標招生學校,除了北京、上海的幾所名校外,東北地區(qū)數(shù)一數(shù)二的高中沈陽的東北育才學校、江蘇的名校南京外國語學校和1906年由耶魯傳教士在長沙創(chuàng)辦的湖南省著名高中雅禮中學,也分別出過一兩個被媒體追逐采訪的學霸佼佼者。除此之外的中國廣大地區(qū),基本都是耶魯?shù)恼猩^(qū)。就連經(jīng)濟和教育發(fā)達的杭州、廣州、天津等大都市,也沒有本地學生直接進入耶魯讀本科。海濱小城廈門,就更處于耶魯?shù)睦走_之外了。
我不知道自己是第幾個嘗試申請耶魯?shù)母=▽W生,但我知道自己可能會成為第一個被耶魯錄取的福建學生。
這份自信有兩個源頭,來自我的“橫向分析”和“縱向分析”。
橫向分析:通過參加全國性的競賽和活動,我認識了一批來自北上廣深的優(yōu)秀同屆高中生,他們也在鉚足了勁兒沖刺美國大學,其中有些人還把耶魯當作第一選擇。從學習等各方面比較,我得出一個結論:除了學校和城市沒有優(yōu)勢,在自己能決定的所有方面,我都基本沒有劣勢,甚至在一些方面做得更好。只要SAT這個硬指標以高分拿下,我的競爭力就一定不會差。
縱向分析:借助表格,我將過去三年所有媒體報道過的錄取學生的基本情況從考試分數(shù)、在校成績、課外活動成就、競賽獲獎和是否來自目標招生學校等方面一一進行了總結,我把自己的情況也輸入了匯總表,并給每一項賦予一個權重分進行總分計算。綜合分數(shù)顯示,我的硬件軟件大概率達到了被錄取的水準。即使媒體無法報道錄取學生的完整情況,可能未提及他們的一些“撒手锏”,我依舊相信自己已躋身符合錄取條件行列。
耶魯大學“提前批”招生的官方學名叫“有限制的提前行動”。選擇報考耶魯“提前批”的學生只能在申請耶魯一家,意味著自動放棄其他學校的“提前批”申請,此為“限制”;他們還必須在2008年11月1日前提交所有申請材料,早于第二年1月甚至2月的“正常批”截止日期,此為“提前”。“提前批”的放榜日是同年12月16日,也就是申請截止的一個半月之后,錄取率通常比“正常批”稍高一些。所以,把耶魯當作第一志愿的很多尖子生都會沖刺“提前批”。
根據(jù)我收集的信息,耶魯一般會在“提前批”階段從中國大陸錄取五到六名學生,而每年都有眾多的中國學生申請“提前批”,比如,北京、上海的每所著名高中經(jīng)常會有十幾二十人扎堆申請,所以錄取率不到1%。這個錄取率雖然極低,但仍比“正常批”的稍高些。此外,大陸學生報耶魯“正常批”的人數(shù)比“提前批”多,而耶魯“正常批”在中國的錄取人數(shù)只會比“提前批”階段多一到兩人。
人生難得幾回搏,尤其是在自己最心儀的大學面前,我不能錯過一絲一毫的機會。我相信,很多時候做事不需要成竹在胸,只要有一定勝算,就值得拼一把。
如果不申請耶魯?shù)摹疤崆芭保业匿浫÷蕿?,這一定會讓我后悔一輩子。申請“提前批”,最多是被拒絕,我還可以重整旗鼓,在“正常批”階段申請其他大學。
沒有先例,不代表不能破例。我要讓自己成為那個破例,成為第一個被耶魯本科垂青的廈門學生。
Yale Restricted Early Action, here I come.
耶魯“提前批”,我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