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本來就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當你學會調整自己,讓壓力一點一滴而來時,你會發(fā)現(xiàn),壓力反而是一種動力,只要你按部就班,它就會不斷推動著你努力前進。負重而行當然是一種痛苦,但沒有負重而行就不可能體會無重的輕松愜意,沒有負重而行,也就無所謂責任,從而也就無所謂克難而競的成就,當然也就不會體驗到上了坡后那種如釋重負的快感了。沒有負重的生命是不完整的生命,沒有負過重的人生是不圓滿的人生。
一、心靈的枷鎖
本節(jié)要點:
(一)人有壓力不可怕,可怕的是憋在心里,變成心靈的枷鎖,這樣,人就會失去理智的判斷能力,失去激發(fā)潛能的自由。
(二)不能即時改變的事,你再怎么擔心憂慮也只是空想而已,事情并不能馬上解決;你應該試著一件一件慢慢來,全心全意把眼前的這件事做好。
二次大戰(zhàn)時期,米諾肩負著沉重的任務,每天花很長的時間在收發(fā)室里,努力整理在戰(zhàn)爭中死傷和失蹤者的最新紀錄。
源源不絕的情報接踵而來,收發(fā)室的人員必須分秒必爭地處理,一丁點的小錯誤都可能會造成難以彌補的后果。米諾的心始終懸在半空中,小心翼翼地避免出任何差錯。
在壓力和疲勞的襲擊之下,米諾患了結腸痙攣癥。身體上的病痛使他憂心忡忡,他擔心自己從此一蹶不振,又擔心是否能撐到戰(zhàn)爭結束,活著回去見他的家人。
在身體和心理的雙重煎熬下,米諾整個人瘦了34磅。他想自己就要垮了,幾乎已經(jīng)不奢望會有痊愈的一天。
身心交相煎熬,米諾終于不支倒地,住進醫(yī)院。
軍醫(yī)了解他的狀況后,語重心長地對他說:“米諾,你身體上的疾病沒什么大不了,真正的問題是出在你的心里。我希望你把自己的生命想像成一個沙漏,在沙漏的上半部,有成千上萬的沙子,它們在流過中間那條細縫時,都是平均而且緩慢的,除了弄壞它,你跟我都沒辦法讓很多沙粒同時通過那條窄縫。人也是一樣,每一個人都像是一個沙漏,每天都是一大堆的工作等著去做,但是我們必須一次一件慢慢來,否則我們的精神絕對承受不了。”
醫(yī)生的忠告給米諾很大的啟發(fā),從那天起,他就一直奉行著這種“沙漏哲學”,即使問題如成千上萬的沙子般涌到面前,米諾也能沉著應對,不再杞人憂天。
他反復告誡自己說:“一次只流過一粒沙子,一次只做一件工作。”
沒過多久,米諾的身體便恢復正常了,從此,他也學會如何從容不迫地面對自己的工作了。
人沒有一萬只手,不能把所有的事情一次解決,那么又何必一次為那么多事情而煩惱呢?
現(xiàn)代人大都背負著沉重的生活壓力,時常擔心這個,擔心那個,憂慮總是永無止境。
面對這么多的壓力,你該試一試所謂的“沙漏哲學”,既然你所憂慮的事不是一時半刻就能改變的,你就要用另一種心情去面對。
人有壓力不可怕,可怕的是憋在心里,變成心靈的枷鎖,這樣,人就會失去理智的判斷能力,失去激發(fā)潛能的自由。西方有句諺語:“最后一棵草會壓垮駱駝背。”同樣的道理,工作生活中的煩心瑣事,也會給人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壓力,直接影響人的健康和生命。
有個50剛剛出頭的教師去年體檢時,發(fā)現(xiàn)肝上有點問題,從此心情沉重,精神不振,不到半年竟形容枯槁。第二年過了春節(jié),他就猝然離世。醫(yī)生說他的生命不是因為肝病而結束,而是被心理壓力奪去的。
不能即時改變的事,你再怎么擔心憂慮也只是空想而已,事情并不能馬上解決;你應該試著一件一件慢慢來,全心全意把眼前的這件事做好。
人生在世,本來就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當你學會調整自己,讓壓力一點一滴而來時,你會發(fā)現(xiàn),壓力反而是一種動力,只要你按部就班,它就會不斷推動著你努力前進。
二、壓力的孿生兄弟
本節(jié)要點:
(一)適度的壓力,能激發(fā)人們的工作熱情,收到比一般情況下還要好的功效。
(二)壓力過大,直接威脅著人的身體健康。
高壓力和快節(jié)奏的商業(yè)社會,造成的情緒和壓力的負面作用是巨大的。
麥當勞總裁杰姆斯·坎塔盧波心臟病突發(fā)逝世,這一天,離他60歲的生日恰好還有100天;
愛立信中國區(qū)總裁楊邁猝死在跑步機上,和坎塔盧波的辭世僅隔9天;
韓國現(xiàn)代集團所屬峨山公司董事長鄭夢憲跳樓自殺;
上海大眾老總方宏患上精神抑郁癥1993年3月9日跳樓;
貴州習酒老總陳星國,在習酒廠被茅臺酒廠兼并前夕舉槍自殺;
年僅29歲的茂名永豐面粉廠老板馮永明在家中用水果刀割腕自殺,遺書中寫下:“現(xiàn)實太殘酷,競爭和追逐永遠沒有盡頭,我將到另一個世界尋找我的安寧和幸福……”;
人稱“彭大將軍”的青島啤酒老總彭作義在游泳時突發(fā)心肌梗塞而意外早逝;
聯(lián)想的大規(guī)模裁員帶來的心理危機……
從國外歸來的張女士在一家外企工作,因為有很高的學歷和從業(yè)的經(jīng)歷,所以進入外企后不久就由一般干部升至經(jīng)理。按說職位很高,薪水也很豐厚,但是張女士卻煩惱不已。原來,做了經(jīng)理后,她每天要從早上9點工作到夜里11點,并且周六周日也不能休息。漸漸地,張女士開始討厭上班,但是為了生計,她還得強迫自己去。日子久了,張女士懷念起在國外的時光。那時,她雖然只是普通員工,但是天天能早早下班和家人一起去海邊散步,每逢休假還能去旅游……最終,張女士患上了抑郁癥。
39歲的何先生近來覺得自己的生活真是不順心。他在一家私營企業(yè)工作,憑著吃苦耐勞、勤奮敬業(yè),升為部門經(jīng)理。但是,自從升職后,吳先生明顯感到在工作時總是精力不夠,時間一長就覺得很累,而且注意力也無法集中,為此,還險些出了差錯。不久前,老總找他談話,明確告訴他如果他再不調整好狀態(tài),就由比他年輕的小王接替他的職位。此后,何先生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但是,個中的失落感和郁悶感唯有自己知道。
我們正處在一個競爭激烈、充滿壓力的時代。學生有課業(yè)升學的壓力;工人有下崗再就業(yè)的壓力;公務員有優(yōu)勝劣汰的壓力;商家有市場競爭的壓力;就連退了休的人也有壓力,有孤獨的壓力,有疾病的壓力。人們之所以會產生壓力,是由于一個人的某些需要、欲求、愿望遇到障礙和干擾,從而引發(fā)出心理和精神的不良反應。壓力如同“水可載舟,也可覆舟”一樣,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如果能把壓力變成動力,壓力就是蜜糖;如果把壓力憋在心里,讓它無休止地折磨自己,那就是砒霜。
適度的壓力,能激發(fā)人們的工作熱情,收到比一般情況下還要好的功效。美國曾有一位旅行者在鄉(xiāng)間旅行時,突遇泥石流,情急之下,他的奔跑速度居然打破了世界紀錄,有他的朋友為他拍攝的錄像帶為證。一位英國冒險家在旅行途中遭遇地震,被埋在混凝土中,他竟將一塊半噸重的混凝土移開。有關專家經(jīng)過研究認為,在人體內潛藏著一種平常表現(xiàn)不出來的智慧和力量。正常狀態(tài)下,人的大腦只有10%左右的能力在起作用,而另外90%左右的能力都被儲備起來。人們遇到危難之時,被儲存的智慧和力量就會集中釋放出來拯救生命,瞬間就可完成平時無法完成的大強度的工作。
壓力過大,直接威脅著人的身體健康。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免疫系統(tǒng)緊密相連,神經(jīng)系統(tǒng)一旦受到嚴重的沖擊,首先會造成免疫系統(tǒng)的破壞,會導致疾病產生。例如當一個人心情很不愉快時,抵抗力也往往降低了,感冒、風寒等隨之而來。
三、坦然面對壓力
本節(jié)要點:
(一)要知道自己的目標。
(二)要會衡量自己的能力。
(三)要仔細分辨自己的欲望是不是合理。
(四)解決壓力要講究方式方法,要給自己一個健康、美好的心態(tài)。
一個人覺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見哲人,尋求解脫之法。
哲人給他一個簍子背在肩上,指著一條沙礫路說:“你每走一步就撿一塊石頭扔進去,看看有什么感覺。”
過了一會兒,那人走到了頭,哲人問有什么感覺。那人感覺到了生活越來越沉重的道理。當我們來到世界上時,我們每個人都背著一個空簍子,然而我們每走一步都要從這世界上撿一樣東西放進去,所以才有了越走越累的感覺。
于是那人問:“有什么辦法可以減輕這沉重嗎?”
哲人問他:“那么你愿意把工作、愛情、家庭、友誼哪一樣拿出來呢?”
那人不語。
哲人曾說過:當感到沉重時,也許你應該慶幸自己不是總統(tǒng),因為他背的簍子比你的大多了,也沉重多了。
人生路坎坷的時日居多,升學、工作、晉級、成家哪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大部分時間人在負重而行,領導同事的誤會、工作上的磨擦、生活上的不如意都是令人難過的源泉,這時候,人就得有負重而行的心理承受力,否則不夠寬容,不夠豁達,不會變通,最終會把自己逼入死角。
負重而行當然是一種痛苦,但沒有負重而行就不可能體會無重的輕松愜意,沒有負重而行,也就無所謂責任,從而也就無所謂克難而競的成就,當然也就不會體驗到上了坡后那種如釋重負的快感了,沒有負重的生命是不完整的生命,沒有負過重的人生是不圓滿的人生。
每個人都不知道未來怎樣。但我們不應該想生活怎樣,應該多想想怎樣生活。還是維持那顆平常心比較好,平淡的生活同樣精彩。在平淡中品味出快樂才是真正的豐富。
人生這么短,何必要讓自己在名利之中折騰呢?攀比只會產生煩惱。開奔馳的固然威風瀟灑;并肩漫步又另有一番幸福甜蜜。怎么樣才是一個完整的家?不是豪華洋房,昂貴花苑;而是兩個人共同建筑,共同守護的“城堡”!我們這座城堡,牽著手才能找到,就算沒有人看好,幸福是因為互相依靠。“城堡”的大小不在于它的實際面積,而在于兩人心里的感覺。感情這個地基打得越牢固,日久你就會感到它的“宏偉”。
壓力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們應該學會緩解壓力,以下建議僅供參考:
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目標。只要目標明確了,在行動上就不要發(fā)生動搖。人是需要精神支柱的,這個支柱是自己給自己樹立的。有了這個心理上的強大動力,任何壓力帶來的疲憊和痛苦都是微不足道的。
其次,要仔細分辨自己的欲望是不是合理。這個世界到底是有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的,隨意突破規(guī)范是要承擔后果的。假如你的欲望是不善良的,是會給自己帶來痛苦或給別人帶來傷害的,就應該果斷擯棄,把這種黑色的欲望壓力消滅于無形。
第三,解決壓力要講究方式方法,要給自己一個健康、美好的心態(tài)。這世界美麗紛繁,充滿了陽光和溫情。要懂得去欣賞她、接納她、追求她。一時的痛苦是過眼云煙,長久的快樂是成熟心態(tài)應得到的回報。不要迷失方向、不要為情所困、不要妄自菲薄、不要貪得無厭,好好把握自己手里的幸福,每一分鐘都會成為你自己的寶藏。
四、尋找合適的發(fā)泄方式
本節(jié)要點:
(一)強行壓抑自己的情緒,硬要做到“喜怒不形于色”,把自己弄得表情呆板,情緒漠然,不是感情的成熟,而是情緒的退化;不是正常人所應當有的,而是一種病態(tài)的表現(xiàn)。
(二)任何不良的情緒一經(jīng)產生,就一定會尋找發(fā)泄的地方。
有這樣一則印度寓言:兩個人面對一杯喝了一半的水,一個人說:“我已經(jīng)喝掉了半杯水。”另一個人說:“我還有半杯水沒喝。”前者的話語中,透露出的是無奈和苦澀,而后者的話語中則充滿了希望。
人到中年,恰似那已經(jīng)喝掉了半杯的水。既然剩下的那半杯水遲早要喝干,是滿懷愁緒、戀戀不舍地緬懷已喝掉的那半杯水,還是以快樂的心態(tài)去計劃該如何享受剩下的半杯水,答案就在每個人自己的手中——可是,有不少中年管理人員在面對自己所處的地位和境遇時,常常是以前者的心態(tài)來應對的。
不久前,北京市對200多名中年領導干部進行的一項定向精神健康檢查結果顯示:竟有近一半的人存在精神不健康傾向,其中在外企(私企)工作者比例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