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萬物負陰而抱陽,以虛而至中和(今42章)
帛書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①。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故人之所教,亦議而教人。故強梁者不得其死,我將以為學父。
傳世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版本差異:
① 中氣以為和:傳世版是“沖氣以為和”。注家多把“萬物負陰而抱陽”理解為陰陽二氣相交,把“沖氣”理解為陰陽二氣沖涌激蕩而至和諧,所以才不能理解與下文“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有何關聯,而認為是他章錯簡。其實這里的“陰陽”并非后世認知的陰陽二氣,如果真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當不至于整本《道德經》提到陰陽僅此一處,且沒有其他相關聯的內容。倒是呂惠卿在《道德真經傳》中說:“凡幽而不測者,陰也。明而可見者,陽也”,文中多有對應。如第二十章“俗人昭昭,我獨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呵”,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第五十八章“其政悶悶,其民惇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都是講昧暗悶悶的狀態更接近于道,而昭明察察的狀態與道背離,但世人喜之。所以“負陰而抱陽”實為“背于幽而不測之陰,向于明而可見之陽”?!爸袣庖詾楹汀保傅氖窃诒酬幭蜿柕倪^程中,通過“中氣”保持生命之“和”,以氣守中而致虛。王公自名孤、寡、不谷,便是在持虛,“物或損之”,也是在持虛。
直譯:
道生渾然不可分之無形,無形而生有形,有形與無形結合為一體,繼而造生萬物。萬物背向幽暗之陰,向于昭明之陽,氣守中虛而致淳和。人們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卻用來自稱。所以萬物損己致虛,反而能得益;益己強橫,反而會受損。因此人們得到教導,也會選擇適宜的去教導別人。因此強橫的人不得壽終正寢,將是從我這里傳下來的一個道理。
解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里的“一”,指的便是第四十一章“有生于無”的“無”。之所以把“無”稱為“一”,因為它不可被分割為“二”,渾然一體而已。
天下萬物,只要有形有質,就可被一分為二,拆分出前后、高下、大小、長短等對立的“二”來,但唯有“無”不可被分割為“二”。我們不能把無形分割成大小兩塊無形,也不能把無聲拆分成高下兩種無聲,因此“無”是不可分的,只能歸屬為“一”。
“一”,直接上承于道,由道而生。所以《莊子·知北游》說“昭昭生于冥冥,有倫生于無形,精神生于道?!蔽覀兊木癖闶恰耙弧?,它無形無質不可分割,卻又真實存在,運轉不停。
“二”,即為“有”,有形也好,有質也好,有聲也好,只要是“有”,便可以分割為“二”。
“三”,為“一”和“二”的結合,所以叫“三”。如第十一章所說“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屋子之所以產生,正是由墻壁與空間共同結合而成。而“無”和“有”的結合方式,便是“玄之又玄”,如同兩根繩索絞合為一,互相纏繞但彼此又不發生任何實質交融。天地萬物,莫不如此。
直接上承于道的“一”,除了《莊子》提到的“精神”,《道德經》提到的“無”,應該還有第三十二章所說的“始制”,萬物生而遵循的規制。“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這些規制直接由道分流而出,所以“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為天下正”,天地萬物都能從道各得其“一”。
“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宋朝呂惠卿在《道德真經傳》中說:“凡幽而不測者,陰也。明而可見者,陽也。有生者,莫不背于幽而不測之陰,而向于明而可見之陽,故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負則背之,抱則向之也。”
由此可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本身就是一個“負陰而抱陽”的過程,從“一”之昏昧幽暗,奔向“二”之是非、高下、長短分明,再奔向“三”之形實俱存,多彩紛呈,萬物得以成。因此萬物生來便有背道而馳的傾向,所以《莊子·知北游》才說“今已為物也,欲復歸根,不亦難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所以第六十五章才說“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比如我們,恨不能天天都是光明,每日都可以清醒,不用睡覺一直活動,這正是背道而馳。那既然如此,我們又怎么還能保存自己,活到天賦的壽數呢?“中氣以為和”。
“中氣”是指“以氣守中”?!肚f子》說“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氣看不見摸不著,具有“虛”的屬性,所以“中氣”即“中虛”,虛其中而守之的意思?!昂汀敝浮昂晚槨?,第五十五章說嬰兒“終日號而不嚘,和之至也”,指的便是嬰兒的和順狀態。在道的設定下,萬物只有“中虛”才能致“和”,得以恢復并保養自身。所以我們不能不安靜,不能不睡覺,不能不致虛。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b>人們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谷”,但是王公卻用來自稱,這正是“虛中”的表現,不驕不矜,虛懷處下。唯“虛中”可保養自身,可得以長久。
“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b>因此萬物損己致虛,反而能得益;益己強橫,反而會受損。
“故人之所教,亦議而教人。故強梁者不得其死,我將以為學父。”“議”,本義是指“適宜的意見、言論”。所以人們得到了教導,也會選擇適宜的去教導別人。因此強橫的人不得壽終正寢,將是從我這里傳下來的一個道理。
為何“強梁者不得其死”?梁,本義指橋梁,引申為房梁,泛指橫向的長條形承重構件。在建筑學中,有“強柱弱梁”的說法,即梁不能過于剛強,不然房子的抗震效果就差,很容易倒塌。在地震的時候,會有很強的動能作用在房子上需要釋放,如果作用在柱子上,柱子毀了,房子也就塌了。而如果作用在梁上,梁先于柱屈服,那么就會房破而不塌,保證房屋中人的安全。
因此梁如果過于強橫,堅強不屈,那么動能就會全部轉嫁在柱子上,很容易把房屋整棟摧毀。所以房梁要“弱”,屈服性好的梁,才是可用之材。《墨子·魯問》:“其子強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強梁”則“不材”,因為強橫不屈,剛愎固執而不能為用。故“強梁”又作“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