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帛書老子注讀
  • 秦波
  • 1366字
  • 2022-05-09 19:26:05

四、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今40章)

帛書版:

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傳世版: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版本差異:

直譯:

事物呈現出相反的形態,是道在被發動;事物呈現出柔弱的形態,是道在被使用。天下的萬物生于有形質,有形質生于無形質。

解讀:

“反也者,道之動也。”這里的“反”,是“相反、對立”的意思,指的正是第四十章所描述的眾多離奇現象。

為什么明道如昧,進道如退,夷道如纇?為什么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渝?為什么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褒無名?

明與昧,進與退,夷與纇,是“反”。上與谷,白與辱,廣與不足,建與偷,真與渝,是“反”。大方與無隅,大器與免成,大音與希聲,大象與無形,道褒與無名,同樣是“反”。為什么事物發展到極致會呈現出相反的形態,正是因為“道之動”。

“動”是指“發動、發作”,是道在被發動,造就了這些與事物本然相反的現象。為什么道會被發動,正是因為事物的不斷發展,突破了自有的界限,進而觸及到了新的領域。不同的領域,匹配的規則也不同,而天下規則,統歸于道。因此規則變換,也就意味著道被發動。

比如,隨著科學對萬物的研究越來越微觀,到了量子層面,本來適用于萬物的牛頓經典力學就不再起作用了,需要更換一套新的量子力學。那如果繼續下去,觸及到了非物質的“無”的層面,是不是量子力學又會不再適用了呢?

所以說,當形象大到一定的程度,我們用來衡量形象大小的老眼光就需要換一換了,不然呈現出來會是完全相反的形態,因為觸及到了新的領域,那一套舊標準已經不再適用了。因此,用道來顯明,俗人只會認為是暗昧;用道來前進,俗人只會認為是后退;用道來平順,俗人只會覺得磕磕絆絆。因為以俗人之聰,理解不了大道之明。

所以崇高之德,在俗人眼中是低下;大的清白,在俗人眼中是污辱;寬廣之德,俗人看來只是不足,建樹之德,俗人看來偷偷摸摸;純真的品質,俗人卻認為是污濁。用邊角來限定方正,大方就不會呈現邊角;用成就來塑造器物,大器就不會被成就;用聲調來和成音律,大音就不會有聲調;用形狀來限定形象,大象就不會有形狀;用名聲來表達褒揚,道就不會有名聲。

“弱也者,道之用也。”“弱”是指柔弱,“柔弱勝強”的弱。事物呈現出“弱”的狀態,是道在被使用。簡言之,萬物守于“弱”時,可以最大程度得到道的生扶,也就是“用”道。所以“柔弱細微者,生之徒也”。

柔弱,是具有生命力的象征,如嬰兒“骨弱筋柔而握固”,“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人之生也柔弱”等等。因此,“柔之勝剛,弱之勝強”,柔弱之所以能戰勝剛強,正是因為得到了“道”的生扶,使用了道,故能無往而不勝。以道之大來勝物之強,完全是降維打擊,跨層級的碾壓。俗人理解不了柔弱勝強,只是因為思維還沒有觸及到道的層面。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這里的“有”和“無”并非特指具體事物,而是對狀態的描述。“無”是無形、無聲、無質的;“有”是或有形,或有聲,或有質的。天下萬物都由“有”生成,而“有”是來源于“無”的。正如《莊子·知北游》所說,“昭昭生于冥冥,有倫生于無形。”

所以為什么“大象無形,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因為真正的大,是大到突破了“有”的局限,而到了母本之“無”的位置,往上躍遷了一個層級。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行唐县| 佛学| 浙江省| 漳州市| 河西区| 沾益县| 汨罗市| 台南市| 绵阳市| 资溪县| 额尔古纳市| 微博| 句容市| 晋宁县| 四川省| 城市| 普陀区| 高陵县| 含山县| 进贤县| 内黄县| 阳山县| 亳州市| 成武县| 丹东市| 元阳县| 深圳市| 安图县| 达尔| 绩溪县| 双桥区| 读书| 广昌县| 鹿邑县| 天峻县| 滨海县| 沁水县| 桓台县| 慈溪市| 古交市| 大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