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不言之教,更勝言傳身教(今43章)
帛書版:
天下之至柔,馳騁于天下之至堅。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傳世版: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版本差異:
無
直譯:
天下最柔弱的事物,在天下最堅強的事物上縱橫自如。無形的事物可以進入到沒有間隙的地方,我因此知道無為的有益。不言的教化,無為的有益,天下很少有人能做到的。
解讀:
“天下之至柔,馳騁于天下之至堅?!?/b>“馳騁”,陳鼓應說是“駕御”的意思,柔弱駕御堅強。不過從下文“無有入于無間”來看,應該是“縱橫自如”的意思。如庖丁手中的割牛刀,在牛的骨架間隙中自由出入,毫無阻礙。
割牛刀的鋒刃很薄,很脆弱,牛的骨頭和筋絡很硬,但是鋒刃在其中游走,卻不會受到阻礙。這正是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在天下最堅強的東西上馳騁來去,縱橫自如。
“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無有”,可以理解成“沒有形體”,如《莊子·養生主》中庖丁對文惠君所說“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不過這里更進一步,“以無有入于無間”:就算沒有間隙的地方,也擋不住沒有形體的“無有”。
所以我便知道“無為”的好處了,再堅實的困難,再嚴密的封堵,也阻擋不了“無為”的通達。因此以無為之道行走天下,不會遇到任何阻礙,沒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這便是“無為而無不為”。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不言之教”,正是“無為”的行事方法。我們常說“言傳身教”,但言傳和身教的范圍都很有限,總會有語言傳達不了的意圖,總會有身教傳播不到的地方,面對這樣的阻礙,又該如何去施教呢?
所以教化要想通行無阻,就不能局限于使用語言,甚至說,不用語言。只要使用語言,就會有突破不了的阻礙,因為語言本身是有局限的。但是天下間的草木,又何須我一一澆灌、一一扶持才能成長?它們自然而然就有成長的意向和能力,天地也自然而然會給予它們成長所需。
人天性便有智慧的種子,生來便有思考的能力,只要營造出合適的環境,種子自然會生根,發芽,成長。因此不要試圖用言語去灌輸教化,而是讓他們可以實現思維獨立,自我思考,這樣才有機會接收到來自天地萬物的啟迪,得到無處不在的“道”的教化與滋養。
“無為之益”,也是一樣的道理。人力有時窮,總會遇到無法突破的阻礙,主觀強行為之,失敗不說,還會讓自身遭受折損。正如庖丁所說“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只有不強行作為,虛其心至無有;只有順應客觀而為,弱其志至無為,才能無所不為,無所不成。
但是誰又愿意放下自己的主觀有為、言談雄辯,而讓位于道之“希言自然”呢?所以“天下希能及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