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寫自愈力
- 周麗瑗
- 1989字
- 2022-04-26 18:04:47
推薦序
寫這本書的推薦序,是我自己爭取來的。我實在對書寫給心理健康帶來的神奇效果有著長久的切身體會,卻一直無緣系統地了解這方面的知識。感謝人民郵電出版社普華文化的編輯給了我這個機會,也感謝周麗瑗老師用心書寫的這本《書寫自愈力》。
書中的金句令我讀起來如饑似渴,又常有醍醐灌頂之感。
恭喜大家即將踏上這趟自我療愈的旅程,希望在閱讀完此書后,每個人都能得到屬于自己的禮物——內在的安寧與平靜。
將書寫和療愈放在一起,是一種最安全的自我療愈方法,堅持這套方法可以讓我們與自己的內心貼得更近,對自己的習性更有覺察性。
進入書寫過程后,你可能會感覺自己與外在世界產生了一種隔離,你與外在世界的連接,只有你的電腦和紙筆。隨著本書內容的推進,你會發現自己重復出現的感受與內在沖突越來越多,在一次次深入探索的過程中,你也會重新發現自己。通過書寫,你給自己做了一次次心理咨詢。
是的,我就是一再經歷這樣的體驗,我也很喜歡這樣的體驗。這樣的共鳴令我欣喜不已。
掩卷之余,我問自己,為什么對這本書情有獨鐘呢?
首先,我認為這本書的實用性、可操作性很強。
這是作者本人歷時近兩年摸索的實踐經驗與數百位學員的分享總結而成。這本書通篇文字簡明扼要,通俗易懂,操作步驟清晰。多數讀者可以按照書中的指導照貓畫虎,開啟自我療愈之旅。
其次,我認為這本書的出現恰逢其時。
在公眾對心理健康關注度高、需求大,但干預與治療資源匱乏的當今社會,這本書無疑另辟蹊徑,為公眾采取方便易行的自助方式維護心理健康提供了一條實用且方法科學有效的途徑。
作為兒童精神科醫生、家庭治療師,面對太多家庭的信任和求助,而我卻沒有時間及時為所有求助者提供幫助,對此我常常心懷內疚和自責。但我也深知,一個人的力量實在太渺小了,作為一位醫生,無論如何我也不可能做到滿足所有求助家庭。
很高興看到這本《書寫自愈力》的出版,為普及精神衛生服務實實在在地添磚加瓦。
再次,我認為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構建更好的家庭生活。
近年來,“父母皆禍害” “都是原生家庭的錯”在社會上廣為流傳。不可否認,父母養育的失誤、家庭代際創傷等因素會對后代心理健康帶來不良的影響。然而,太多的父母本身就沒有被自己的父母科學地養育,成長的歷程又可能傷痕累累,所以自己也難以有正確的愛孩子的方式,形成許多“以愛為名”的傷害,且在孩子需要幫助時,難以及時有效地提供幫助。此外,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本身就紛繁復雜,是生物、心理、社會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待家人生病后想要徹底解決,談何容易。
面對心理問題,預防的意識和行動就顯得尤為重要。
正如本書內容提要所言:每個人的成長都不會一帆風順。那些大大小小的被忽視、被批評、被否定、被惡語相向的經歷,甚至被霸凌、被軀體暴力的經歷,如若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都會在我們心里留下一些傷痛。這些不被看到的傷痛又會以各種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式影響我們的生活。
我相信:對大多數讀者而言,以自由書寫的方式與自己對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療愈傷痛,讓生活更加從容、平和、自在。
我忍不住暢想美好的未來:假如每個成年人都維護好自己的心理健康,并有能力照顧好孩子的心理健康,那么就可以形成“父母健康-孩子健康”的新的良性循環,“父母皆禍害”“都是原生家庭的錯”就將成為永遠的過去。這將是多么美好的時代啊,想想都令人心動不已。
當然,療愈之路不會一蹴而就,對此也請讀者朋友們有合理的預期。要做到這些改變并不容易,但無論如何,它一定值得我們付出更多努力。
最后,要囑咐讀者朋友的是,必要時請及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正如該書嚴肅給出的特別說明:如果你在生命中遭遇過重大創傷,或者在書寫的過程中激起自己強烈的情緒反應,影響到自己的生活,那么請停止用書寫的方式對自己進行療愈,轉而向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尋求幫助,與咨詢師共同處理自己的這部分議題。
心理創傷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這與從自行車上摔下來導致腿部骨折沒什么不同。腿部骨折了需要做手術、打石膏固定,傷筋動骨一百天,還需要長時間的康復訓練;心理受到傷害同樣需要適當的治療和康復訓練。生病了,單純靠自助是不夠的,及時尋求精神科醫生和心理治療師的幫助是明智之舉。
2020年,在享受雙手在鍵盤上隨著潛意識飛舞、文字順著指尖自然流淌出的自由書寫中,我驚訝地發現,自己的人生夢想居然是成為作家,對此我不時處于半信半疑甚至自我懷疑之中。感謝2022年伊始,有幸與《書寫自愈力》這本書相遇,讓我堅定了自己成為作家的夢想。我相信周麗瑗老師所言,作者和作家的區別在于文章的“靈魂”,在于有沒有寫出內心深處難以處理的難題。如果我們可以充分表達內心的沖突,每個人都有成為作家的潛質。
接下來,請享受你的閱讀之旅吧。祝愿每一位讀者都可以實現自我療愈,超越原生家庭影響,完善自我人格,實現自我價值!
林紅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員
注冊系統督導師(D19-031)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精神科醫生
家庭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