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2 承認并接受你的不安

拋下羞恥和責備

當觸發反應發生時,沒有人應該受到責備。沒有人愿意受自己或他人大腦本能反應的支配。

一旦你被觸發,你就不再是最好版本的自己。你可能感覺受傷、震驚或失控。你可能變得愚蠢、沖動、心生戒備或失去理智。你的應對能力也相應下降。所以觸發反應發生時你會感到難以接受。但正如心理咨詢師或改革者常說的那樣,我們需要到達我們想要到達的地方。換句話說,想要做出改變就要完全承認、充分感受和全面了解自己的感受。只有我們看到并接受那些曾經否認、壓抑的部分天性,那些部分才會痊愈。如果我們的身體內部缺乏溝通,那些部分將永遠無法與其他部分和諧共處。一個健康的系統(如個人、團體或組織)的標志是該系統的各部分之間能夠良好溝通。

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接受自己被觸發的事實。當你完成這本書中的練習時,你會清楚自己抗拒和接受的比例。如果你能夠容忍自己犯錯和補救,允許自己在別人眼中顯得愚蠢、笨拙和不知所措,那么你會更容易接受你的觸發反應。如果你不能容忍錯誤、弱點或不完美,你會很難接受你會被觸發這一事實。但無論如何,造成自我批評和完美主義的不安全感是可以被治愈的。

你是更重視從錯誤中學習,還是更重視面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在你成長過程中,在你的個性形成時,什么讓你感到安全,什么讓你感到不安全。當你完成本書中的練習時,你的價值觀(從錯誤中學習還是重視面子)將逐漸趨于正常。擺正價值觀后,生活就會變得更容易、更友好。

這些練習也將幫助你學會識別你和他人被觸發的微妙跡象。當人們被激怒時,他們并不總是大吵大叫或爭來爭去,有些反應是內在的,比如懷疑或不滿。

觸發反應源于情感上的不安或無力應對。如果發生了讓我們感到不安或無法承受的事情,我們會下意識地將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與一些陳年往事聯系在一起。這些事情往往與我們的核心成長需求有關,比如感到被重視、被尊重、被保護、被關心、被照顧和被呵護。被觸發后,我們會產生消極反應,先爆發,然后停止,再到將負面動機投射到別人身上(比如,“他在利用我”“她在控制我”,等等)。所有這些反應都是由于人們下意識地產生了不安全感。

如果你已經意識到你有時會感到不安或無力應對,那么你就可以接受你有時會被觸發的事實。接受這一事實有助于我們在不安的事件過后,迅速恢復安全感。顯然,安全感好過不安全感。當我們感到安全時,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的真實情況,可以基于真實的需求做出決定,比如被尊重或被信任的需求。當我們感到不安時,我們會基于防御或自我保護等慣性做出決定。所有練習的最終目標是靠大腦高級神經中樞而不是原始蜥蜴腦做決定。讓我們以誠實、富有同情心的目光看待我們的不安全感,并以此作為起點開始這段通往正確決策的旅程。

承認不安

盡管被觸發的概念現在已經被廣泛認可,但大多數人仍然難以接受,當他們自己被觸發時,他們會感到沮喪。敏感的觸發反應其實揭示了一些有用的信息。如果他人的言語讓我們感到不安或痛苦,就意味著這種不安或痛苦其實早已存在在我們的體內,等待被激活。我們的觸發反應揭示了我們成長過程中不完整的東西,或者是我們被拒絕、壓抑、反對或否認的部分。換句話說,即使沒有觸發事件,我們也要面對這些事情。我們有責任為我們失調的神經系統重拾安全感和平衡感。從理智上接受這一觀點并不難,但當我們發現失態時,就會產生羞愧感,或者自責的沖動。

我們要承認我們的不安全感,這些源自童年時期的不安全感使我們容易情緒失控,產生戰斗、逃跑或凍結反應。我們大多數人對這些反應并不陌生。童年的不安全感包括害怕自己不夠好,害怕自己有缺點,害怕自己不受重視,覺得自己不重要、不值得,感到無助、孤獨、不被尊重、不知所措、被困住、被控制、不被愛或不可愛。不安全感是對可能發生的事情的恐懼,懷有這樣的恐懼并不意味著我們是有缺陷的,或是不重要的。你要知道,被觸發是基于恐懼,而非現實。你的內心決定了察覺和承認這些恐懼的難易程度。

這些恐懼大部分都源于我們的成長過程。即使有最好的父母,孩子們也經常會“學到錯誤的東西”。孩子們傾向于把事情發生的原因歸結到自己身上,所以當他們不能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時,他們會認為自己出了問題。如果沒有人來喂一個哭鬧的嬰兒,這個嬰兒可能會下意識地認為自己不重要、不受重視、不值得或不可愛。

當我們還是嬰兒時,我們離不開成年人,或者說我們需要依靠成年人,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嬰兒時期的我們,如果僅憑自己,定會在應對生活挑戰時或滿足自身需求時失敗。我們幼小脆弱,需要依賴他人,所有有時感到困惑無助是正常的。但這些年幼的記憶會給許多人的內心深處烙下自己“不夠好”的印記。人們甚至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沒有安全感是人類的一部分。每個人心中都有“也許我還不夠好”的想法。觸發反應有助于我們找到這一部分的自己,然后通過行動來治愈我們早期的創傷,糾正錯誤的觀念。

我們要知道:幾乎每個人都會被觸發,只不過有些人被觸發的次數比其他人多,有些人的觸發反應比其他人更明顯。被激發的頻繁程度并不與一個人的優秀程度成反比。但有時,我們看到自己被觸發,會進一步固化我們的錯誤觀念,即我們有缺陷或我們不夠好。這本書中的自我療愈方法將教你同情自己沮喪、無助或創傷的那部分。自我同情是恥辱的解藥,而自我同情是可以學習的。

腦科學依據

過去幾十年出現的許多科學見解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觸發反應的生物學基礎。神經心理學的觸發因素可以幫助我們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在感知到危險時,神經系統會先行動起來,然后再問問題,也就是說,先做出反應,然后進行思考。這并不是為人類的錯誤行為辯解,將錯誤都歸咎于觸發反應。我們只是需要認識到大腦的本能反應具有強大且不可忽視的力量。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都受生理本能的支配,這就是為什么被觸發并不意味著一個人變壞、變錯、變弱或變瘋狂。此外,了解大腦的工作原理,有助于我們認識到什么能被良好的意圖、積極的思考或更好的溝通技巧所控制,什么不能被控制。你可以學會暫停,調節反應行為模式,但這需要不斷地練習。

我認為,許多教師、作家和普通人,并未充分意識到被觸發時神經系統的力量。我們傾向于快速修復認知,比如:“不要感情用事,覺得別人在針對自己”(好像這很容易);試圖通過不斷重復新的積極信念來取代舊的消極信念。一旦我們理解了大腦內部的運作方式,以及生物學上的反應原理,我們就可以有意識地控制自己。我們可以學會有意識地控制被無意識觸發的反應。

我們首先要認識到,我們面對的是一股多么強大的力量。你的觸發反應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你自己無意識的方面,所以不要認為你或他人應該有更好的自控能力或應該表現得更理性。沒有人想被觸發,也沒有人想觸發他們的伴侶或子女。當我聽到有人說,“他總喜歡觸發我的開關”,我通常認為這不是真的。這其實是“應激假想”,它幫助人們逃避深層次的原因。當然,確實存在自戀或反社會人格障礙的人故意觸發他人,試圖借此操縱他人,但這并不常見。當某人的行為引發我們的核心恐懼或不安全感時,這種恐懼其實通常早已潛伏在我們人格的陰影中了。這種恐懼和不安可能起源于一些早期的經歷,如被忽視或虐待、受創傷、錯誤地學習。事實上,剛剛觸發我們的那個人并沒有讓我們感覺受到傷害或受到輕視,這個敏感點早就存在了,早在我們遇到這個人之前就存在了。

腦科學從大腦運作的角度來解釋觸發反應。人類的大腦和動物的大腦有很多共同之處。我們的大腦裝備著神經心理學家所說的“生存警報系統”。這個系統的一部分是在中腦深處的一對微小的結構,叫作杏仁核,或者通俗的說法是杏仁體。杏仁核在處理恐懼、焦慮、憤怒或攻擊等情緒時起著主要作用。我們的生存警報系統就像雷達一樣,時刻掃描著危險。動物的生存警報系統一旦探測到附近有食肉動物,就會迅速采取行動。人類的生存警報系統也一樣,每當探測到潛在威脅時,就會發出強烈的信號。在當今社會,對人類來說,這種威脅更多涉及人際關系和滿足自我需求的能力。所以說,現在人類的主要危險是人際關系。

當我們的生存警報響起時,強烈的神經化學物質(如腎上腺素和皮質醇)被發送到自主神經系統的不同部分,導致某些身體系統開始行動,如心率和四肢力量,幫我們發動進攻或逃跑。我們的生存警報化學物質會向其他系統發出關閉信號,比如消化系統和性系統,因為這些系統在生死攸關的時刻不那么重要。腦科學家提醒我們,我們不想吃東西或對性沒有興趣,可能是因為我們感覺不安、焦慮或受到威脅。也許在我們心靈的某個地方有一個未經處理的觸發反應需要關注。也許我們的生存警報系統一直處在開啟的狀態。記住,所有這些神經化學反應都是下意識的,而非我們的選擇。但是,如果我們能接受觸發反應是生存警報系統的工作,就能很好地接受我們的觸發反應。

此外,目前的研究表明,尖銳的語調或不贊成的面部表情可以觸發攻擊、防御或逃跑的沖動,就像老虎突然出現一樣。即使我們的身體沒有受到威脅,生存警報系統也會因我們的情感安全、社會關系和親密關系受到威脅而發出警告。

你是否曾被某人的聲音觸發?一些女性聽到男性洪亮的聲音會感到不安全。就我個人而言,我有時會感到一種類似被支配或被壓倒的恐懼。有些男性對女性尖銳的聲音也有類似的反應。我的男性朋友告訴我,這種聲音會讓他覺得自己受到了批評或遭到了反對。許多人告訴我,他們試圖忽略內心的反應,繼續交談,就好像沒有被觸發一樣。對于不明顯的觸發反應,這可能有效,但我認為,從長遠來看,意識到我們的對話何時被大腦的原始部分接管更有益。最可怕的情況就是兩個人都在無意識狀態下進行交流。

例如,大腦研究表明,當兩個人或兩個以上的人有情感聯系或相互依賴時,他們的大腦就會“彼此相連”,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被觸發,他們最親密的人也會被觸發。這種共同觸發是正常的,但它通常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的。這使得我們很難知道是誰先被觸發的,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記住,如果你的伴侶被觸發,你的神經系統可能會感到不安,并被共同觸發,所以你們需要暫停。我們需要意識到這一點,然后練習自我平靜。

顯然,生存警報系統拉響警報時,人們并沒有處于最佳狀態??焖俚摹⑾ヌ瓷浒愕姆磻?,如戰斗、逃跑或凍結,導致人們大叫、爆發、責備、疏遠、沉默、逃避或戒備。事后,人們往往不記得自己做了什么或說了什么,甚至不記得是什么觸發了他們。有時候,人們認為他們已經準備好吐露心聲、解決問題了,但其實他們可能并沒有做好準備。他們還沒有感到足夠的平靜和安全。他們可能仍然處于自我保護的狀態,這個時候解決問題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人們有時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再次感到平靜和安全。在高水平的刺激下,生存警報系統會綁架大腦高級神經中樞。記住,這個生存警報系統是原始人類得以生存下去的一部分原因。大腦的高級功能下線,因為它們行動太慢,無法從劍齒虎口中拯救我們!生存警報響起時,一切都進入緊急狀態,所以我們必須努力恢復平靜。只有當我們感到足夠安全,關閉生存警報時,我們的高級大腦功能才有足夠的能力來解決問題或澄清誤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同情和理解他人的需求,并能夠交流我們的脆弱,比如希望被愛和與他人心意相通。只要我們覺得不安全,我們的心就沒有足夠的空間去傾聽對方。如果我們只想著盡快修復關系,而沒有進行內在的自我平靜和自我安撫,我們可能會重新觸發彼此,回到原點。更多相關內容,請參見“緩和氣氛”。

接受并非一蹴而就

正如此前對腦科學的簡短回顧所顯示的,觸發是人類的一部分。當觸發發生時,沒有人應該受到責備。沒有人愿意受自己或他人大腦本能反應的支配。但觸發反應卻時常發生。這就是為什么當觸發反應發生時,我們應該首先承認和接受,而不是自責。當我們練習完自我平靜、自我同情和修復技巧時,接受就會變得更容易了。一旦我們學會從觸發反應中快速恢復過來的方法,就會更容易接受自己的反應和敏感。根據我的經驗,在這些練習融入我們的生活之后,接受這步才算完整,即讓這些練習成為我們每次遇到觸發反應時的應對方式。

事實上,為了得到更好的效果,我建議你在沒有被觸發時,也要練習自我平靜和自我同情。當你感到強大和自信的時候,回憶一件觸發你的事情,記住你的感受,然后開始練習自我平靜和自我同情。此舉的目的是熟悉你的反應和核心恐懼,最終,當觸發反應發生時,你就能對自己說:

啊,又來了。我知道這種感覺。我被觸發了,我知道該怎么做。我知道如何冷靜下來,我知道如何與脆弱不安的部分相處。我知道我這樣做后,痛苦很快就會消退。

你對觸發的看法:自我評估測驗

在往下讀之前,我建議你做一下這個自我評估測驗,了解你目前對觸發的態度。許多人持有一些常見的錯誤觀念和不切實際的想法,這些會使接受觸發反應變得更困難?;卮鹨韵率畟€問題,將總分相加。測驗結束后,我會說明不同的分數所代表的接受水平,并就如何更容易地接受觸發提出建議。

你可以將問題的答案寫在一張紙上或直接寫在書上,看完每個問題后,從1到4之間選一個數字:1表示你非常不同意這個說法,或者你從未這樣;2表示你稍微同意這個說法,或者你有時候是這樣的;3表示你基本上同意這個說法,或者你經常是這樣的;4表示你非常同意這個說法,或者你總是這樣。

1.如果我的伴侶因為我一句無心的話而生氣,我會再也不說這種話。

2.在一次令人沮喪的互動之后,我意識到我當時把對方的話當作針對自己的話,反應過度,我會花很多時間在腦海里回想這件事,為自己的反應找借口。

3.如果我和我的伴侶每周爭吵好幾次,我會認為這是一段不正常的關系。

4.如果我得到別人的不好的反饋,我會很生氣,但不會表現出來,因為我怕對方覺得我太脆弱,太敏感。

5.我不愿承認我有時會被我的孩子或其他孩子觸發。我認為會被孩子觸發代表著不成熟或以自我為中心。

6.在兩個人同時被觸發的場景中,弄清誰先被觸發是很有用的。

7.如果我一遍又一遍地告訴某人他的某種行為讓我心煩意亂,我其實是希望他再也不要做出這種行為。

8.當我被某人的行為激怒后,我不會從對方的口頭道歉中得到任何真正的安慰。言語是廉價的。如果他真的感到抱歉,我希望他以后能改變自己的行為。

9.如果我的伴侶一直責怪我觸發了他,我會試著讓他認識到我們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反應負責。

10.如果有人告訴我,他們被我做的事情激怒了,我會覺得是我做錯了,即使邏輯告訴我并非如此。

把你寫在每一項旁邊的數字加起來,算出你的總分。

10到12分意味著你對觸發反應有著相當現實和接受的態度。

13到20分意味著你可能對觸發反應有矛盾心理,有時不確定如何應對觸發反應。

得分在20分以上表明你抗拒觸發反應,觸發反應發生時,你傾向于否認和抗拒,不知如何應對。

我會在后面繼續討論得高分的具體原因,但以下幾點原因是最常見的:有些人沒有處理觸發反應的生活經驗或技能;有些人傾向于采用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不能容忍模棱兩可;有些人不能接受自己和別人的缺點;如果你正處于一段艱難的感情中,痛苦不堪,在測試過程中就很難保持冷靜客觀;高分也可能表明做測驗的人在測驗過程中被觸發了。

分析你的答案

現在讓我們依次分析測試中的每一個題目,探索不同的答案所揭示的人們對觸發反應的不同看法。

1.如果我的伴侶因為我一句無心的話而生氣,我會再也不說這種話。

根據我的經驗,那些不同意這一說法的人(也就是給出1分或2分的人)對觸發反應的態度是相當現實的。如果給分更高(3分或4分),可能表明你認為我們要盡力避免觸發反應。這種想法可能會導致一個人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盡量不讓別人生氣上,所以他們常常小心翼翼,謹小慎微。事實是,任何言語都可能觸發人們的情緒,而沒人可以預料。你的伴侶可能有著和你非常不同的敏感度。是的,你可以也應該學習說話技巧,學習你伴侶愛聽的話(和他們不愛聽的話),但無論你的溝通技巧有多好,觸發反應還是會發生。

與其謹言慎行,避免任何可能觸發對方的事情,不如接受這樣一個事實:人們背負著別人意識不到的情感包袱,因此,哪怕是善意的言論也可能被誤解。你要接受觸發反應總會發生這一事實,當它發生時,學習如何及時暫停和適時修復(后面的章節將會具體展開這一部分),然后觸發本身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2.在一次令人沮喪的互動之后,我意識到我當時把對方的話當作針對自己的話,反應過度,我會花很多時間在腦海里回想這件事,為自己的反應找借口。

如果你給這個問題打了高分(3分或4分),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你接受人類都有反應過度的時候。當我們反應過度時,感到愚蠢、尷尬甚至羞愧是很正常的。一旦我們學會用寬容的態度去關注和“保持”這些感覺,這些感覺就不是問題。當我們允許自己有這些感覺時,這代表我們能夠自我接納了。允許有不舒服的感覺,同時以同情的態度關注這些感覺,可以為改變創造空間,讓原本緊縮的能量有空間呼吸、消散或放松(更多信息,請參閱“練習:帶有同情心的自我探究”)。

當人們不能接受他們反應過度的事實時,他們會在小事上斤斤計較,為自己的情緒失控找借口。他們可能會責怪自己和伴侶。他們可能說自己太累了或太餓了。他們可能會責怪自己的童年。進行這些看似追根究底的嘗試其實是為了重拾控制感,但這些嘗試往往會阻礙更深層次的自愈,讓我們無法找到問題的根源。我們要想弄清問題的根源,就要保證身心緊密相連,聽從內心的感受。

第一步是注意你的大腦何時在一件小事上糾結,也許你會想其他人本該做什么,本不該做什么,或者試圖證明你情緒失控具有一定合理性。當你注意到這種想法或想自我辯解時,這是一個很好的內省切入點??纯茨闶欠窈闷鎮驊嵟母杏X是從何而來。內省意味著你要和你的反應性感受共處,有點像治療師和客戶坐在一起,或者像母親抱著一個受傷的孩子。一個治療師或好母親不會去驗證孩子或客戶的辯解,他們只會確認他們脆弱的感覺,幫助他們學會感受這些感覺,同情這些感覺(詳見“關注自己的感覺和情緒”)。

3.如果我和我的伴侶每周爭吵好幾次,我會認為這是一段不正常的關系。

給這句話打高分(3分或4分)的人往往難以容忍情緒上的不適。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應對痛苦和粉飾太平的方法。沒有絕對的好和絕對的正常。有些人的生活經歷特殊,他們會較他人更容易感到不安和憤怒,與人發生沖突,甚至有暴力傾向。還有一些人可能在看似輕微的不適之后情緒變得相當不穩定。我認識一些人,他們在工作中得到負面的績效評估后,需要一到兩周的時間來恢復。如果你也是如此,你的情緒可能比較敏感,這種敏感需要被尊重?;蛟谶@方面也起了作用,早期兒童研究表明,一些嬰兒出生時神經系統更敏感,他們對噪音和被摔下的感覺等更敏感。

如果你經常被某人觸發,不管是戀人還是工作伙伴,這并不意味著你們的關系一定是不正常的。這可能意味著對方不那么敏感,或者你就是無法忍受別人對你的不滿,哪怕是一丁點的不滿。如果是這樣的話,學習一下本書中的觸發原理,看看你們的情況能否被改善,又或者結束是唯一的選擇。

總之,我認為一個敏感的人需要避免讓神經系統難以承受的情況反復發生。如果極端的觸發反應頻繁發生,如果伴侶們不能給彼此安全感,我建議你們找一些專業人士進行咨詢。

4.如果我得到別人的不好的反饋,我會很生氣,但不會表現出來,因為我怕對方覺得我太脆弱,太敏感。

一個人對這句話的反應往往反映出他們對展現一個有能力的形象的關注程度。關注個人的自我形象并沒有什么錯,承認這一點也很好。但如果你的答案分數很高(3分或4分),你可以試著探索一下你在逃避什么。如果你承認自己被觸發了,你害怕出現什么后果?思考這個問題時,你是否會想到某個特定的人,某個你希望在他面前表現良好的人?如果是,那就想想你在這個人面前的感覺,想想他們是否讓你想起了你生命早期的某個重要人物。你小時候,是否因為表現得軟弱、太敏感或不夠完美而受到批評?

不管你對這個問題的評分如何,試試這個練習。回想這樣一段記憶:你被某人的話或行為觸發,但你沒有表現出來?,F在問問你自己,如果你說出你的反應,你害怕會發生什么。接下來,想象一下對方的反應。在腦海里想象一下說出這些話是什么感覺:你是感到一陣輕松、內心充滿力量,還是后悔、歉疚或羞愧?這些話是在嘴邊,還是很難啟齒?最終,看看你在這個練習中發現了什么,無論你發現了怎樣的恐懼,都要學會同情自己。

這種自我探究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也反映了本書的主題:我相信,任何一件不愉快的事情都可以成為深層次自我了解的起點。此外,我相信,每當我們注意到這些恐懼時,我們可以停下來探究這些恐懼的根源?!瓣P注自己的感覺和情緒”部分有更多的相關練習。

5.我不愿承認我有時會被我的孩子或其他孩子觸發。我認為會被孩子觸發代表著不成熟或以自我為中心。

同意這一觀點的人(評分3分或4分)認為,被孩子觸發是不應該發生的事情,或者至少不應該發生在他們身上,可能是因為他們擔心孩子或伴侶的看法,可能是因為他們想起了以自我為中心或不成熟的父母,他們害怕和這些人一樣,他們不想成為這樣的人。

不管你的答案是什么,再慢慢地讀一遍題,讀的時候,注意心中浮現的感覺、形象或記憶。如果你情緒出現了起伏或身體出現了變化,讓你的注意力在那里停留一會兒。對這件事要保持好奇心,無論你發現了什么,或者沒有發現什么,你都要接受。你的目的只是看看內心世界的那個角落。也許,你不會看到有趣或值得注意的東西。也許,一個被遺忘的記憶會浮現出來:一個成年人用一種讓孩子害怕的方式向孩子表達了內心的不快。如果那個孩子是你,看看你是否能對小時候的自己感同身受。對自己脆弱或受傷的部分感同身受是一種自我治愈的行為。

在做這些練習的時候,如果回憶的過程太痛苦,你可以進行有意識的呼吸或基礎練習,把自己拉回到現在。

6.在兩個人同時被觸發的場景中,弄清誰先被觸發是很有用的。

評分低(1分或2分)的人認為,確定是誰“開啟”了共同觸發反應并不是最重要的問題。事實上,我認為弄清楚共同觸發反應的起源或原因并沒有什么錯。要知道真正的原因可能很復雜,甚至可能需要追溯到很久之前。

對于一些同意這一說法的人(評分為3分或4分)來說,他們想要弄清楚的主要原因是想證明他們不是“始作俑者”。他們認為如果是別人的錯,他們會感覺更好。但這其實很難帶來真正更好的感覺。挑對方的錯處通常是為了逃避真實的感受。

有時,回溯共同觸發事件之前的整個事件背景可能會有幫助,盡管可能需要回溯到很久之前。任何重要的關系都有未治愈的創傷史,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們當前的互動。因此,我們要認識到,在雙方相處的過程中,可能會有很多次一方或雙方感到不圓滿、不安全或不滿足的情況發生。隨著時間的推移,積壓的這些未被治愈的創傷可能會導致雙方更容易被觸發。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很難弄清是誰或是什么引發了當前的事件。

就一個不圓滿的情況而言,雙方可能對這個情況的不同方面感到“不圓滿”,而這些感覺可能就是當前觸發反應的根源。例如,如果一個人做了傷害別人的事情,后來道歉了,另一個人可能對道歉不滿意,覺得對方的道歉聽起來不真誠。與此同時,道歉的人可能會覺得他為了修復關系做出的努力沒有得到認可,心生委屈:“我好像怎么做都不夠?!比缓?,幾天或幾個月后,一個人被另一個人觸發了,原因就是類似的故事不停積壓,事后還沒有得到修復。

7.如果我一遍又一遍地告訴某人他的某種行為讓我心煩意亂,我其實是希望他再也不要做出這種行為。

給這句話打高分(3分或4分)的人往往不理解或不完全理解改變觸發行為是多么困難。一般來說,真正持久的改變需要雙方共同的努力。當然,明確地說出你想要什么是一件好事,但是期望總是能得償所愿是不現實的。對方可能想答應你的要求,但他們有時并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

人們可以控制自己的許多行為,但有些行為和反應是習慣、性格、童年或觸發反應的產物。盡管我們都希望能夠完全控制自己的反應,但我們可能永遠都無法完全擺脫自己的條件反射。

在我幫夫妻進行心理咨詢的過程中,人們經常表達出不切實際的期望。妻子莎莉對她的丈夫瑞克說:“我生氣時,你要做的只是問清前因后果,對我表示理解,而不是替自己辯解?!睂ι騺碚f,這似乎是個合理的要求。事實上,瑞克可能也這么認為,并且從現在開始努力這樣做。但即使竭盡全力,瑞克失敗的次數還是會多于成功的次數,因為當莎莉心煩意亂的時候,瑞克也會被觸發。在觸發狀態下(即使在莎莉看來他不在觸發狀態),他沒有能力理解和移情,他所有的善意都被涌進來的強大的神經化學物質沖走了。當瑞克的神經系統處于“逃跑”模式時,他本能地想和莎莉講道理,讓她停止不安。

如果瑞克真的有機會改變他的行為,莎莉必須明白她不能指望瑞克一個人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如果瑞克想要在自己變得有戒心時停下來或放慢腳步,他需要她的幫助、理解和支持。他們必須共同努力,創造治療師所說的“糾正性情感體驗”。如果瑞克能夠暫停而不是辯解,而莎莉能夠安慰而不是批評,那么這種受到矯正的情感體驗將幫助他們改善關系。

8.當我被某人的行為激怒后,我不會從對方的口頭道歉中得到任何真正的安慰。言語是廉價的。如果他真的感到抱歉,我希望他以后能改變自己的行為。

這句話聽起來類似于第七句,它們確實有很多共同點,但這道題突出了對觸發反應的另一個誤解。得分很高的人(3分或4分)通常對道歉持懷疑態度,這可能是由于他們曾經遇到過傷害他們,事后不斷道歉的人。他們的懷疑是可以理解的,但這會讓現任伴侶很為難。人無完人。我們的伴侶有時會做一些讓我們心煩的事情。如果我們不能接受道歉,對于我們和我們的伴侶來說,每一個觸發事件都將十分可怕。這可能會導致我們的伴侶整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這種關系通常是難以為繼的,而且讓一方去適應另一方的每一個需求和所有敏感之處也不可行。

我們希望伴侶停止做觸發我們的事并沒有錯,但我們最好也承擔起觸發的責任,我們雙方應該用合作的方式面對觸發反應,而不是試圖僅靠一方的力量解決問題。

應對觸發反應這個問題時,我建議采用“生活就是練習”的心態。當你發現自己對別人的行為有強烈的抵觸心理時,拿出你的好奇心,試著去找出讓你感到不滿或抵制的東西,或者找到讓別人不觸發你的方式。比如,提出你的發展性需求(比如感覺被愛或者感覺足夠好),當你能說出這種需求,就是接受的開始。

9.如果我的伴侶一直責怪我觸發了他,我會試著讓他認識到我們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反應負責。

大多數指責都是無益的,沒有幫助的,很可能是不真實的,而且沒有人喜歡被指責。但你可以問一問自己:如果我總是想讓我的伴侶停止責備我,這是否意味著害怕被責備是我的觸發因素?如果你給這一項打分為3分或4分,答案可能是肯定的。有些人害怕別人認為自己是壞的或錯誤的,有些人在有爭議的互動中總能看到(或想象)對方的責備意圖。此外,責備對方是有些人被觸發時的首要反應行為和主要防御機制。如果一段關系中出現以上的情況,那么最好、最現實的做法就是在指責出現時暫停一下。

暫停協議非常重要,因為它是采取下一步自我探究和修復的必要步驟(這個部分會在“停下來,自我調節”“關注自己的感覺和情緒”以及“緩和氣氛”展開)。這些步驟可以糾正指責這一錯誤的做法。在練習的過程中需要認識到,指責這樣的反應性行為可能很難一時糾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雙方的努力,這段關系會出現實質性的進展。這些練習旨在幫助人們拋開責備,重視內在,而非面子。

10.如果有人告訴我,他們被我做的事情激怒了,我會覺得是我做錯了,即使邏輯告訴我并非如此。

對這句話評分較高(3分或4分)的人認為他們應該為觸發別人而受到責備,同時相信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可以避免觸發他人。但我卻認為,雖然我們可以通過安慰和修復幫助他人減少反應性行為,但無論多么努力,我們也無法完全避免觸發他人。

對這道題給分較高的人可能成長在一個需要謹慎處事的家庭,他們早早就學會了適應家庭情況,避免惹人不快。也許是因為他們的父母或兄弟姐妹的行為不穩定、不可預測或不安全。對于年幼的他們而言,最好的選擇,或者唯一安全的選擇,就是適應,以及改變、塑造或隱藏他們真正的需求,保證家庭的和諧。良好的行為可以讓青少年遠離危險,減輕父母的負擔和壓力。孩子的生存依賴于他們的父母,所以通過適應來幫助父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所以做個好孩子,盡量不惹是生非,就成了他們主要的人格策略。

對一些人來說,他們的家庭氛圍并不那么緊張,但他們仍然不想讓人心煩,不做任何會讓人感到失望或反對的事情,所以他們選擇適應。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這些人在成長過程中過于在意他人的感受,壓抑了真實的自我表達。

為了不讓別人感到不舒服或不贊同而去適應的人,并不一定成長于一個不正常的家庭。有些人產生這種反應的原因是在學校里和同齡人有不愉快的經歷,對群體中的負面反饋十分敏感。我曾經在一個互動小組擔任協調人,在小組中,成員被鼓勵就他們的行為所產生的影響給予彼此反饋。在小組會議中,一個人得到消極反饋之后,會馬上制定一個規則,他們以后不應該再做或說這件事了,哪怕只有一個人不喜歡這件事。我記得在一個小組里,有人被問了一個問題,他的回答是:“我不想回答這個問題?!绷硪粋€人對他說:“這個回答太生硬了。你為什么不回答這個問題呢?”那個人看著地板一時沒有回應,但幾分鐘后反諷道:“原來我們在這個小組里必須要回答每個問題啊?!?/p>

我們必須接受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有時會不經意地觸發他人,而我們可能永遠也想不明白原因。當有人反對我們時,我們通常會認為我們做錯了什么。通過掌握這本書中的練習,你將會意識到,所有的自我表達都包含著不被贊同的風險,明白了這點你就能夠迅速從觸發反應中恢復過來,無論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觸發反應。

抵觸是正常的

盡管現在大家已經接受了“觸發”這個概念,但大多數人仍然難以完全接受這樣一個事實:我們的情緒反應源于我們的內心世界。如果有人說了什么觸發了我們,讓我們感到不安或痛苦,這種不安或痛苦其實早已潛伏在我們的身體里,等待被觸發。即使我們在理智上接受了這一點,我們在情緒上仍然可能抵觸。

以下是三種最常見的情感障礙:

1.羞恥——如果我被觸發了,那就意味著我是有缺陷的,我有嚴重的問題;

2.不信任——如果我承認自己的觸發反應其實是源于“我自己”,并且原諒那個觸發我的人,這就給了其他人隨意觸發我的自由通行證;

3.保護自己的父母——我需要認為自己的童年是幸福的,自己的父母是好父母。

羞恥

羞恥的根源可能是童年時期被虐待或被忽視。比如一個孩子會想,如果這個人可以這樣對待我,一定說明我是沒有價值的??赡苁且淮瓮纯嗟慕洑v,孩子會因為沒有做好、覺得自己不夠好而感到羞愧。也可能是被過度控制的童年經歷,孩子會認為,我不被允許有一個獨立的自我,我不重要,我沒有價值。還有可能因為發生了一些可怕的事情,或做出了可怕的事情(即使是意外)。無論出于何種原因,羞恥感讓我們想要藏起來,不想被人看到。羞恥感的解藥是自我同情,我們要激活心中“好母親原型”的內在治愈力量,這是人類潛意識的一部分,能夠提供本能的撫慰和無條件的愛。練習關注自己的感受和情緒將告訴你如何成為你內心的“好母親”。

不信任

在為夫妻進行心理咨詢的過程中,我有時會聽到這樣的聲音:“為什么要我做出改變?”“為什么要我表現得像個成年人?”“這只會讓他們變得更加不成熟和自私?;蛘?,他們可能會利用我的不安全感作為攻擊我的武器,在以后的爭吵中,他們攻擊我本來就是個缺乏安全感的人?!蓖ǔ#斠粋€人說出這種話的時候,代表著他們害怕受到傷害。他們過去嘗試過做“成年人”,但并沒有得到伴侶的贊賞或認可。或者他們嘗試變得脆弱,但這脆弱后來又以批評的形式回到了他們身上。所以他們不愿意再做努力的那一方,他們認為該輪到他們的伴侶努力了。

不幸的是,無論過去發生了什么,引起了這個人的恐懼假想(比如,“如果我很脆弱,他們就會用它來對付我”)——可能是由一個從未被修復的共同觸發事件(或一系列事件)引發的,但現在幾乎不可能知道到底發生了什么。當關系破裂到無法修復的時候,伴侶會在記憶中儲存關于伴侶的恐懼假想,這樣的假想很難被清除。當大腦高級神經中樞處于離線狀態時,人們可能意識不到到底發生了什么。即使意識到發生了什么,被觸發的大腦也會用無意識的恐懼來解釋這一事件,根本做不到客觀。這種恐懼假想可以通過練習來消除,直到雙方都意識到他們對對方的不信任是應激假想或恐懼假想。應激假想和恐懼假想是我們處于觸發狀態的信號。明智的做法是,像看待其他觸發反應一樣看待這些應激假想或恐懼假想。如果我們能為這種不信任的想法貼上“應激假想”“恐懼假想”的標簽,它們對我們的影響就會小一些。

保護自己的父母

許多孩子在童年時就學會了保護或照顧他們的父母。他們盡量不提太多要求,否認自己的需求,否認自己受到傷害,為父母的不成熟行為找借口。因此,成年后,他們繼續用這種模式保護父母,忽略父母的弱點或錯誤決定,否認自己有任何未被治愈的童年創傷。進行這樣的否定有許多原因,當我們探索我們的觸發反應時,這些原因就會慢慢顯現出來。但是,當我們增強了對被忽視、受虐待或創傷部位的容忍和“陪伴”能力時,這種保護的需求就會隨之消失。

保護父母好名聲的模式可能源于一種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的需要,彌補自己想象中的不足或缺陷,所以我們會把這種傾向擴展到維護我們的整個童年和家庭。

當一個人第一次開始研究他們童年的需求是如何被滿足的,他們可能真的相信他們不會被觸發,他們的父母是理想的。但隨著探索的繼續,他們可能會回憶起父母讓他們失望或無法滿足他們需求的點滴。沒有父母能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童年的挫折是孩子成長的必要條件。最終,大多數人都會回憶起童年時的一些痛苦、失望或挫折。在回憶童年時感到悲傷,也并不意味著這個人沒有被好好教導,也并不意味著這個人將責任推給父母,而更多的是對年幼的自己感到同情,或因為小時候的經歷感到悲傷。

接受生活的本來面目,包括你早期的家庭生活,是自我治愈的第一步。

接受的好處

我們要學會加深對自己和他人的觸發反應的理解,相信生活中出現的一切都是可以接受的、可以處理的。你可能有一件不喜歡的事情,但它就在這里,所以問題就變成了:我對這件事有什么感覺,我該如何以一種自愛的方式對待這種感覺,我該如何以一種自尊的方式處理這種感覺?當你對一件事感到抵觸時,比如某人的聲音語調,到底是什么內在的恐懼或不安全感導致了這種抵觸?這種恐懼是否是當前的或現實的?如果它不是當前的或現實的,你的恐懼可能屬于某種觸發反應。一旦你接受它是觸發反應,你就可以做一些有建設性的事情(而不是抵抗或否認)。

一旦你學會接受羞恥和抵抗,并迅速從被觸發的狀態中恢復過來,你就更容易接受觸發反應。第一部分的練習告訴你,一旦你接受了你的觸發反應,恢復了你內心的平靜、自信、價值感和安全感,你可以做到什么。

從抗拒現狀到接受現狀,再到與現狀建立一段新的關系,我們的內心總有一些工作要做。這本書將不僅教會你如何更自如地接受你的觸發反應,還教會你如何接受他人的觸發反應。這兩者同樣重要。

學會接受能幫助你把努力和注意力集中在你能控制的部分上,比如你的想法、感覺和行為,以及當別人在你面前被觸發時你能學到什么。你要明白,試圖控制別人的反應或對你的看法,除了浪費精力,別無他用。更好的計劃是看看觸發反應如何能幫助你更深入地了解自己。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体育| 临海市| 汉川市| 涞水县| 廉江市| 普洱| 普兰店市| 威远县| 刚察县| 敖汉旗| 青田县| 镇宁| 新津县| 安陆市| 嘉祥县| 陆丰市| 马关县| 金山区| 莫力| 正镶白旗| 灵寿县| 武威市| 揭西县| 合肥市| 广昌县| 大邑县| 博湖县| 益阳市| 股票| 志丹县| 东乌珠穆沁旗| 普陀区| 铅山县| 庆阳市| 满洲里市| 聊城市| 新郑市| 汨罗市| 双流县| 酉阳| 宜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