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章,我們來聊聊親密關系。親密關系,是除了社會關系和家庭關系之外我們人生的一個重要課題,它在某種程度上也與家庭關系重合。喜歡上一個人是不需要學習的,我們與生俱來的動物性讓我們釋放激素的同時,產生喜愛的感覺。然而之后的漫漫長路就是一門需要研習一生的課題了。
我們在親密關系中,感到歡欣喜悅;我們在親密關系中,感到受挫失望。正是因此我們不停地失敗,我們逐漸成長。
最近收到了幾個親密關系中常見的小情節:
-最近和男朋友冷戰。以前剛好的時候,我們每天都能見面,就算加班他也會在外面等我吃了消夜再回家。現在可好,一個禮拜才見一次。他越來越忙,還說我不理解他。男人就是易變體質,早知道這樣當初就不答應他。
-昨晚又哭了一鼻子,做好的PPT被小組組長改得不成樣子。給他打電話想吐槽,他竟然在打游戲!他對我也太差勁了!都是因為他,我才這么可憐。
-愛上他的時候覺得他又man又有能力。現在他吃個飯、買個東西都要問我,不知道為什么,這種隨時匯報的感覺讓他在我心里的形象越來越崩塌。很多女生很享受這種伴侶隨時打卡的感覺,我卻很不喜歡。好煩。
讓我們來看看以上的幾個故事,有哪些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
故事1:他為什么變了?
在生活的關系中,我們特別容易把接觸過程中的不愉快,歸咎于他人。但其實,這種不開心和不快樂的感覺,是源于自己的,與其埋怨萬分解決不了問題,不如先來了解一下自己的想法:
-需要與想要的關系(Need vs Want):你想要戀愛,是因為你需要這么一個人在身邊,還是因為你喜歡他?
-付出與接納的關系(Giver vs Taker):在親密關系中,你怪罪對方付出的少,你又付出在哪里?
-衡量與決策的關系(Weighing vs Decision-making):當初答應他的原因,僅僅是因為他對你好嗎?
親密關系不是市場買菜,如果我們每天都在斤斤計較地衡量彼此付出的多少,那快樂與甜蜜逐漸就會消解在這場“缺斤短兩”的較量中了。我們愛上一個人,與之相伴,也許是一生,也許是一段時間。重要的是,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彼此惺惺相惜、彼此掛念、彼此呵護時的體驗。戀愛同樣是一個尋找過程,我們在戀愛關系中找到那個和他相處得舒適且逐漸變得更好的自己,我們在學習中成長。
故事2:復雜等同性
復雜等同性這個概念,來自神經語言程序學(Neurolinguistics Programming)。簡單來說,就是A引致了B,B產生了C,人們在很多情況下,會將A轉移到C。在這個簡單的事件中,女生的工作被否定(A),她產生了不開心、委屈的情緒(B)。于是,她懷著這個委屈的情緒(B)給男朋友打電話想吐槽,卻吃了閉門羹(C),于是她將A產生的情緒全部轉嫁到了男友沒有及時安慰她的事上,變成了A轉移到了C。
“都是因為他,我才這么可憐。”有一種在關系里很可怕的行為,叫作“假想受害者角色”。當事人會在情緒產生的時候,把自己定義在受害的角度去處理問題,從而規避自己需要審視和承擔的責任。久而久之,猶如戴了有色眼鏡一般去看待世界。
我曾經在《婚姻的勇氣》中用了一個完整的章節來討論“快樂的責任”這個問題。要知道你的情緒、你的快樂,沒有任何一個人有責任去負責。是你的感受讓你產生的某種想法,硬性定義了關系中的“負責人”角色,而這個角色的真正受害人,其實也只有你自己。
故事3:獨立而共生的狀態
近些年,在市面上我們看到許多命題書名,“好的婚姻,是……”“好的關系,是……”。曾經也有許多人問我,好的愛情狀態,到底是什么樣的?我在專欄中寫過,個人認為愛情最好的狀態:“不是當你的自由空間范圍多了一個人,你就不再是自己。愛情的最佳狀態應該是獨立而共生的:你們深愛著彼此,時而平行共馳,時而匯聚成一點,時而選擇相異的方向奔往。你們始終看到彼此,卻不會互相吞噬。”
回到上面的故事,男友的請示匯報讓你覺得不適,這僅僅是溝通層面的問題。人們在進入戀愛之后,曾經的光環會褪色,大家會見到彼此并不那么冠冕堂皇的一面,逐漸適應、磨合,才能繼續相伴下去。在磨合相處中,任何的不適感都是正常的,不用刻意情緒化。當然不要堆積情緒,有想法就及時進行溝通,找到彼此相處最舒適的方式,才能更好地走下去。
最后,記住了,不是任何人對你不好或讓你不開心。你不開心,僅僅是因為你經歷的這件事給你帶來了不快樂的感受,這是屬于個人的感受,不要歸咎于任何人。那么在這份感受中,你同樣可以做出屬于自己的選擇,是逐漸消解,還是將其擴大化?
快樂與不快樂同樣是一種選擇,你想要更好地生活下去,那就把選擇權放在自己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