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 (德)叔本華
- 1301字
- 2022-01-27 17:52:57
11
現在從這方面說,理性認識(Wissen)真正的對應者乃是感覺(Gefuehl),那么我們得就此討論感覺。感覺這詞蘊含著的概念只具一否定的含義,即從意識中躍現出來的、并非概念、并非抽象的認識。不過,管它是什么東西,它是用感覺的概念表示。所以這是具有不可測之廣袤的概念,它的范圍包含了差異懸殊的物事,而只要我們還不理解它們都具備的這重不是抽象概念的通性,那么,事實上我們就搞不懂它們怎么就聚攏到一塊兒去。因為那頂不一樣,說實話,根本上背道而馳的各種要素,都并排在這個概念之內;例如,那些宗教感,官能的歡樂感,道德感,肉體的感覺諸如觸覺、痛覺,對于色彩、音響與其協和的感受,仇恨、厭憎、自滿、榮譽、丟面子、是非等感覺,真理的感受,美感、權威感、脆弱感、健康、友誼等等。在這些感覺之間絕沒有什么相同點——除了那否定的質性,就是說,它們不是抽象的理性之認識。但更叫人嚇一跳的,甚至空間關系先驗的知覺認識,乃至于純知性的認識,都統御在這個概念下,還有一般說到那些凡首先只直觀的意識,但還沒有公式化為抽象概念的——說是我們感覺它。為了明白起見,我將從最近出版的一些書中引用幾個例證,因為,它們是那么驚人地證實了我的說法。記得我在《幾何原本》德文譯本的導論中讀到,說是應該讓所有初學幾何的人,在證明之前先學習作圖,這樣,在證明帶給他們完全的知識之前,他們將先感覺到幾何之真理。施萊爾馬赫(F. Schleimacher)的《倫理學批判》中,提起邏輯感和數學感(339頁)時,講法也一樣。還有,泰能曼(Tennemann)在《哲學史》(卷一,361頁)中說:“會感覺到謬誤的結論之不真,然而錯在哪兒卻沒法發現。”我說,只要大家沒從正確的觀點去思考這感覺概念,沒能體會它那唯一的、基本否定的特性,那么這個概念,由于它那尤其廣泛的領域,它那光是否定的、極受限制的、從一片面的方式決定的內涵,就總要惹起一些誤解跟爭論。由于在德文中有一個幾乎一模一樣的詞——Empfindung(身體之“無定感覺”),那么我們不妨把這詞當作次一類(“亞種”)那樣來稱呼身體的感覺。無疑,感覺的概念,跟其他的概念比起來全不相稱,它的起源是這樣的:所有的概念——而且只有概念,乃是由文字敘述;它們只為了理性能力而存在,從理性能力出發;所以具備了概念,我們已經就是在一片面的觀點上。但從這么一個觀點出發,接近我們的就變得清晰而肯定;離遠點兒的就變成一個集團,馬上會被看成只是否定的。所以各個國家把其他的國家都叫“外國”:希臘稱所有外國人為野蠻人、化外民;英國人把任何不是英國、非英國的,喚作大陸(歐陸)、大陸的;有信仰者,認為其他均屬異端,是異教徒;貴族,把別人看成庶民;對學者而言,萬般皆下品,其他人一概是俗物……理性本身,聽來盡管稀奇,卻是不能辭其“片面”之咎的,的確,人家大可以說這種粗魯的忽視態度是出之于傲慢,理性把凡是意識上有程度差別的東西,只要不直接屬于理性本身表象方法的,換言之,只要不是抽象概念的,籠統地都歸類給這一個概念——感覺。因此,理性就必須不斷付出代價,這代價就是它本身領域內引起的誤會跟混淆,因為,它自己的程序并沒有透過一以貫之的自我認識,給它一個清楚的交代;甚至一個特別的感覺能力推陳出來時,都給建立一宗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