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三晉文化——酸不溜溜就是我(1)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三晉文化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晉文化源遠流長,可上朔至17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但三晉文化真正形成體系是在西周初年叔虞封唐,建立晉國之后,尤其是春秋末年魏、韓、趙“三家分晉”時期。晉國文化是三晉文化體系的初級形態,三晉國家文化則是三晉文化達到高度成熟的形態。三晉文化具有完備的體系和極其豐富的內容,其最重要、最本質的特點有兩個:一是順時應變的革新精神;二是兼容并蓄的開放態勢。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思想文化傳統造就了三晉文化多方面的優勢。

一、三晉文化的內涵與外延

“晉文化”這一名詞,最初是從考古學文化這一意義上提出的,是指起自遠古,中經舊、新石器時期,氏族社會解體,夏、商國家建立一直到西周分封晉國、東周三家分晉這180萬年間發生在山西這一地區的文化現象。它既有考古學上較為明確的含義,因而在廣泛運用時常失之于地域上的偏狹。

“三晉文化”則不然,它一出現幾乎就是以代指山西這一區域的文化現象為其主要含義的,只是近幾年來由于研究工作的深入和歷史分期的明確,“三晉文化”和“三晉國家文化”才在內涵上開始產生交叉并引起意義上的混亂。如果單從字面上理解,若以“三晉文化”來代指“三晉國家文化”,則“三晉文化”在廣泛運用時又會失之于地域范圍的過于寬泛。因此,“三晉文化”應有其狹義的和廣義的界定。狹義的三晉文化是指從遠古到戰國這一時間段內晉及三晉的文化現象,在這個意義上,它的考古文化成份即物質文化成份更多一些,因而將其稱為“晉文化”或“三晉古文化”較為準確和貼切;而廣義的三晉文化則是在山西這一特定區域中從古至今文化現象的統稱,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

晉文化、三晉古文化、三晉文化所指的不確定性,是由于歷史原因造成的,但對于今天的研究來說,必須對其有一個明確的、科學的界定,必須明確給出其確切的內涵和外延。只有這樣,才能劃出它的研究范圍,確定它的分期和類型特點,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礎。

“三晉文化”作為廣泛的概念,其源頭并不僅僅開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也并不是單指“晉國文化”以及嗣后與此相連的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歷史文化,而是以“三家分晉”為表征的“山西古代歷史文化”的宏觀代稱。

山西這塊土地上擁有的驕傲,不僅在于有雄偉的長城和古老的黃河,更有五岳之一北岳恒山的點綴,多少古老的神話,多少迷人的傳說,從這里誕生。

若以長城為靠背,東太行,西呂梁為左右扶手,南黃河為足踏,則整個山西不正是一個碩大的“寶座”嗎?這“寶座”下蘊藏著的正是無窮的寶藏,“煤?!敝麑嵙钔馊藢ι轿鞴文肯嗫础I轿髅禾績Σ亓烤尤珖?,使其成為中國的能源寶庫。煤炭,是大自然恩賜給山西人的一筆巨大的財富,也是山西人引以為豪和津津樂道的話題。

山西又是一個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的文化寶庫。這里的山水景觀飽經歷史風霜,飽含晉文化和智慧和韻味!它有源遠流長的發展歷史和豐富深刻的文化內容,在中華民族文化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三晉文化的基本精神應該是其歷史特點的高度濃縮和抽象,是它區別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核心,是三晉文化獨具特色、最具魅力的東西。如同三晉文化的歷史特點應當既包含又有別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特點一樣,這種文化精神也應當既包含又有別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至少,有兩個特征應該與三晉文化伴隨始終,其一為務實求是,其二為豁達開放。正因為務實求是,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法家及其思想才興起于三晉,同時形成山西人勤儉尚質、固執保守的特點;也正因為其豁達開放,才有不同民族持續不斷的文化交流,才有三晉文化對周邊文化區域持續不斷的擴散和影響。

二、三晉根祖文化

山西是中華根祖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傳說黃帝軒轅氏和水神共工氏的部落曾在山西南部活動。堯舜禹德蓋華夏,弘揚傳承賴儒家。孔子、孟子是中華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在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說中,集中體現了以堯舜禹為楷模的根植于三晉大地的仁政愛民和舉賢用才的政治思想;以“仁”為核心的道德規范和以“人為貴”的管理理念;揚善懲惡,不畏艱險,無私奉獻精神和以“孝”為首的居家美德。不僅超越了時代,而且超越了國界??梢哉f,孔孟弘揚、傳承了堯舜美德,形成了儒家文化的主流內涵,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化,使山西成為“尋根問祖”的人文勝地。

有一首歌謠在全國許多地方流傳著:“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雖然有外人嫉妒地說:“洪洞縣里無好人”,但山西“洪洞大槐樹”已經是全國馳名的人文景點,每年都吸引了不少人前來發思古之幽情,滿足“尋根”的好奇心。

1.三晉故地育唐風,儒家學說最推崇

在遠古4000年前的原始社會末期的唐虞之世,山西南部還流傳著《大章》《大韶》等樂章。《論語》還記載著孔子聽到《大韶》樂時連連發出“盡美矣,又盡善也”的稱贊。在反映上自周初,下迄春秋500多年間社會現實生活的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是承載三晉文化最早、最可信的母體之一。其“魏風”7篇、“唐風”12篇,都產生于三晉這塊肥沃的熱土??鬃訉Α霸娊洝庇泻芨叩脑u價,主張“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老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即先德行,后文藝。孔子認為“‘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充分表達了儒家對勞動人民淳樸情感的肯定和贊美,也是融入儒家思想源泉的涓涓細流。儒家學說統治中國逾2000年,既維護了封建社會的穩固與發展,也保存、創造了中華傳統文化。而儒家推崇三晉根祖文化,三晉根祖文化在儒家思想流派構成中的主流內涵是不可忽視的,不容磨滅的。在中國2000多年封建社會歷史中,儒家學說作為歷代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一直被因襲下來,但也在歷史進程中不斷地受到批判和發展。而三晉人文對儒家思想情有獨鐘,三晉人文在儒家思想的傳承發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百家爭鳴獨樹一幟,三晉變士促統一。司馬遷在《史記·張儀列傳》中曾說“三晉多權變之士,夫言縱橫強秦者,大抵皆三晉人也”。罷黜百家尊儒術,漢代三晉文武德。漢武帝采納了潛心研究孔子學說的大儒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開啟了儒家學說統治中國封建社會的盛世局面。三晉大地涌現出一代又一代崇奉儒學,從政為民,忠勇大義,才華橫溢,淡泊名利,清廉守志,雖經坎坷,而至死不悔的仁人志士,可謂文臣武將士皆忠勇,文人學士大器多。為儒家正統思想爭了光,添了彩。

東漢著名儒士郭泰,太原介休人,自幼好學,博通古文,及至成人,漫游到京師洛陽。他廣交儒生,注重道德,研究學問,與反對官宦專政的河南尹李膺結為友好,被稱為聰明、高雅、博學、多能之士,受到儒生們的景仰。他深感世道艱難,拒絕做官,遂閉門講學,生徒達數千人。很多人在品德學問上以他為楷模。當時,太學生和士人曾給全國三十二位大名士立了“八俊”(俊杰),“八顧”(有德行),“八及”(能引導后進),“八廚”(有錢救濟貧士)的稱號,郭泰被列為“八顧”之首,大有孔子之風度。

2.《詩經》與三晉文化

三晉大地是中華民族和中國古代文明的策源地,也是中華民族燦爛傳統文化的搖籃。它的“根”可以遠尋到古老的神話傳說,如“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但有文字記載的較為明確可靠的要算《詩經》中的“魏風”和“唐風”?!对娊洝肥俏覈`社會的一部“大百科全書”,其中蘊藏著十分豐富的文化信息,而在彌足珍貴的“十五國風”里,晉地就占有其二,這無疑是領略西周到春秋時期晉文化風采、尋找晉人最早的文化之根的一扇最佳窗口。

(1)“魏風”和“唐風”產生的時代和地域

《詩經》中的“魏風”之“魏”不是三家分晉后的魏國,而是在西周就已受封立國的魏國,其地點在今山西省運城地區芮城縣境?!妒酚洝吩疲骸拔?,大名也?!薄拔猴L”七篇皆無事實可考,大抵皆為不滿魏國末年政治的話。推知此七篇詩作的年代,當在魏國將亡之前,即春秋時代(前661年)以前。唐,古國名,帝堯舊都,在《禹貢》冀州之域。“唐”的意思是大,《說文》云:“唐,大言也?!敝艹赏跻蕴频胤獾苁逵荩贩Q唐叔虞,后因南有晉水,改國號曰晉,后徙曲沃,又徙居絳。所以,春秋時也有稱晉為唐的?!疤骑L”共計12篇,最早的詩當在昭公初年,即周平王時代;最晚的詩到晉獻公中期,時間跨度為100余年。“唐”地在“太行恒山之西,太原太岳之野”?!疤骑L”產生的地域,大約在今山西省中部太原為輻射中心,兼及太原東南部的一些地區。

(2)《詩經》中的“三晉名物”

宋人王應麟認為:“格物之學,莫近于詩。”其實,孔子早就強調過《詩經》的認識名物的價值,因為它有助于“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它可以作為“百科學書”教育學生,也可以讓后人了解先民的生存狀態。“魏風”和“唐風”涉及到了很多三晉名物。其中,樹及灌木有14種,如桑、桃、棘、檀等;糧食蔬菜有六種,如禾(小米)、黍、稷等;野菜藥物有六種,如苦(菜)、苓等;動物有五種,如鶴、鼠等;衣物有八種,如葛履、角枕等。從《詩經》記錄的這些名物中我們看出晉文化是內陸文化農業文明是晉文化的“支柱產業?!薄拔猴L”和“唐風”中的詩很少敘寫水、魚之類,而多有樹木山林的描寫,說明三晉還具有“山文化”的特點。

(3)《詩經》中的“三晉風情”

朱熹《詩集傳》說:“風者,民俗歌謠之詩也?!薄帮L”是從先民心底流淌出來的歌,貼近性靈,貼近生活,貼近鄉俗。反映晉人生活的“魏風”和“唐風”雖然只有19首,但卻從一個特定角度反映了晉地風情。比如:縫衣歌,“魏風”中的《葛履》是最古老的一篇縫衣曲,寄托了縫衣女的無限惆悵。詩中言道,女方受凍,葛屨履霜,以其纖手為人縫衣服,而好人服之,章身作態;采桑歌,在男耕女織的古代社會,養蠶采桑是女性生活的重要內容,又是女性走上田野,展示風采的時機;伐木歌,“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漪”。“魏風”中的這首《伐檀》,是多么悅耳的勞動節奏,多么美妙的勞動場景,多么歡快的伐木之歌。雖然接下來是憤憤的責問和冷峻的諷刺,但笑罵幾聲,以抒塊壘之后,又陶醉在了勞動的創造之中。這使我們聯想到了民間的那些樸實、風趣、調侃的“打夯歌”??梢?,勞動和創造的歡樂是勞動者共有的品格。

(4)《詩經》中的“三晉精神”

地方歌樂就是地方文化的反映。那么,《詩經》中的“魏風”和“唐風”表現了晉地先民的哪些精神品格呢?

①深廣的憂患意識

《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薄靶闹畱n之,其誰知之?!薄靶闹畱n之,聊以行國。”“詩小序”釋曰:“園有桃,刺時也。大夫憂其君,國小而迫,而儉以嗇,不能用其民,而無德教,日以侵削,故作是詩也。”清人汪酲風釋云:“魏小而逼于晉,又以下材當國,危亡在旦夕。君相不知憂而士憂之,忽而歌謠,忽而行國……其猶《離騷》之意也與?”故有人評述曰:“自《園有桃》詩人,而后屈靈均似之?!边@是“知識階層”社會責任感的體現。

②勤苦節儉的精神

“魏風”和“唐風”中諸多反映勞動生活的詩篇,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同時,晉人的勤勞品格,還具有忍耐樂觀的精神,這是人們能在艱苦環境中生存下來的一種寶貴品格。

③戀家孝親的情結

三晉地處內陸,交通不便,造成了晉人戀家孝親的熾烈心態。反映在《詩經》里,如《陟岵》所描寫的行役者之苦,不是像一般征夫詩那樣,直接寫勞役的痛苦,而是從行役者的想象出發,寫親人想念自己之苦,這就大大增加了詩篇的思想容量。再如《鴇羽》,則描寫了一個在外苦于行役的人,不是悲嘆自己的處境,而是對無依無靠的父母非常擔憂。這類詩篇,在《詩經》中是不多見的。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美德,而晉人尤甚。這是汾河水里激起的閃爍著人性光彩的一朵晶瑩浪花。

總之,《詩經》是承載三晉文化的最早、最可信的母體之一?!案柙佀d,宜自生民始”,“魏風”和“唐風”是這塊熱土上最早的歌唱之聲。帶著那個時代的身影,帶著那個時代的鄉音,使我們可以乘著這一葉“文字之舟”,溯歷史長河而上,去尋覓那悠遠的三晉文化之源。

三、《義勇》悲歌動天地

三晉歷史上有一個和中華文化歷史上另一個影響巨大的人物——“文圣”孔子比肩并稱的“武圣”關公。即使到了現代社會,人們對“武圣”關公,及其所體現的“忠、義、勇精神”的崇拜,也是到了“全民敬奉”的地步。在人們群眾心目中,關公不僅是一個可以幫助他們伸張正義、釋厄解危、警戒邪念的“道德神”;還是一個能夠保佑他們合法經商、正當賺錢、以義生財、發家致富的“財神”。

關公是生活在東漢末年、三國初期的歷史人物。由于當時朝政腐敗,社會動蕩,“春秋無義戰”的冷峻歷史,幫助他認識了人生,認識了社會,辨明了真假、善惡、美丑、是非。這導致“讀好書,說好話,做好人”成為他的人生信條;“見義勇為”、“輕財仗義”、“義重泰山”、“舍生取義”成為他的思想、行為準則。他先是在家鄉“路見不平”、“義殺權貴”,亡命涿州后又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戮力同心,赴湯蹈火,最終完成了大業。他以后鎮守荊州,因大意而遭擒遇害。關公死后,其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唐、宋以后,他受到歷代封建帝王的推崇;到元末明初,由于小說家羅貫中的天才創作和精心塑造,關羽成為一個集“忠、義、勇”于一身的理想化的文學人物;到明、清兩朝,關公更由帝而神、由神而圣,最終與“文圣”孔子比肩并稱為“武圣”。

在人們心目中,關公是“義勇”精神的化身?!傲x”是什么?“義者,宜也”;“義者,事之宜也”;“義,人之正路也”。正如當年女媧在天崩地裂的巨大自然災難面前,毅然“煉石補天”的勇敢行為一樣,“義”就是中華兒女在“利與害”、“得與失”、“成與敗”、“榮與辱”、“生與死”等人生、事業的重要抉擇關頭,為維護人生的崇高信念和人類正義事業,而毅然作出的超越功利的選擇;是面對“文明與蠻味”、“正義與邪惡”、“道德與墮落”等人生觀、價值觀的激烈搏斗、較量時毫不猶豫的抉擇。

在關公思想和行為當中,“義”的內涵明確無誤,但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和環境、條件下,“義”的內容又各有細微、本質的區別:他與劉備、張飛之間的感情,屬于親如手足的“情義”和志同道合的“道義”之交;而他與“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曹操之間,卻只是感念當年討伐董卓、“諸侯會盟”時的“識護”、“提攜”之恩,以及后來“暫棲曹營”時饋贈金錢、美女的“恩義”關系。二者之間的孰重、孰輕不可同日而語。關公的光輝品德和高尚行為,是他從《春秋左傳》中吸取營養的結果;是接受“三晉文化精神”感染和熏陶的結果;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哺育、培養的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台区| 天气| 元朗区| 景德镇市| 岢岚县| 什邡市| 九江市| 保德县| 宁津县| 石首市| 雅江县| 常宁市| 定安县| 利川市| 永平县| 油尖旺区| 长垣县| 镇平县| 甘南县| 泰来县| 灌云县| 县级市| 金沙县| 浮梁县| 双鸭山市| 新源县| 墨竹工卡县| 公安县| 景宁| 商丘市| 和田市| 高阳县| 泰来县| 梓潼县| 怀柔区| 寿光市| 米林县| 双柏县| 沂南县| 习水县| 襄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