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三秦文化——秦中自古帝王都(3)
- 中國文化性格
- 秦榆
- 5524字
- 2014-08-27 17:18:59
秦腔和南方的黃梅戲、川劇等相比較,最顯著的特點是用真嗓音演唱,是一種赤裸裸的情感的發泄,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蒼涼豪放。不僅老生、須生、小生、大凈、毛凈、丑角等如此,就是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等也是這樣,絕無其他劇種特別是南方劇種那種陰柔婉約、脂粉氣十足的氣息。
“秦腔唱連臺,四季好運來”。秦地最熱火的,秦人最看重的,還是演秦腔大戲。“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秦人欣賞的,是演員唱、作、念、打的功力,一種高亢激昂、粗曠豪放、蒼涼純樸的藝術韻味。戲到高潮時,唱到精彩處,觀眾還是忘情了,感情隨著劇情跌宕起伏,愛憎伴著人物命運興衰而交替,喜、怒、哀、樂皆形于色,悲、愁、歡、笑都現于顏。
秦腔正因為它的獨特底蘊,成為這片土地的靈魂所在。正如日本的能劇也是日本古文化的精髓一樣,如果以當今電視快餐的好看眼光來看,能劇無比難看,光禿禿的舞臺,拘謹的動作。但今天,日本仍然有人數不多但是非常熱忱的觀眾繼續支持能樂。小津安二郎、黑澤明、北野武,這些鼎鼎大名的日本導演,皆深受能劇之精魂滋養。黑澤明的《七武士》干脆就是改編自古能劇劇目。
同樣,在秦腔這種最古老的藝術之樹上,現在還開出了最現代的藝術之花。
陜西有兩個世界級的藝術大腕張藝謀和趙季平,受秦腔恩澤多多。
張藝謀的電影中受秦腔影響頗深,表現了秦人的精神。《紅高粱》中生命力的張揚,高昂、蒼闊、充滿激情,特別是“顛轎”等場面激然血性,受秦腔藝術風格的影響可謂很大。《秋菊打官司》中,許多地方直接采用秦腔。乃至遭批不少的《英雄》里,秦兵則高呼“風,風,大風!”。如果沒有秦腔,老謀子會失色不少,這毫無疑問。
秦腔對當代中國音樂的影響也頗大。趙季平竟從秦腔中得出靈感,寫出《紅高粱》的主題歌“妹妹你大膽的往前走”,一時竟風靡大江南北,在歌壇上刮起一股“西北風”。
著名作家陳忠實說:秦腔這種形式,它可能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語言形式所確定的,陜西人,尤其是關中人這種口語,他很可能就選擇秦腔這種音樂形式來表述是最恰當的,你讓上海那種,南方那個軟語,你用秦腔這種音樂是無法表述的,旋律的形成可能與這個地域有很大的關系。
現在有人說,秦腔有滅亡的危險。它產生的土壤已經被城市化逐步占領,想一想在林立的大廈間吼一聲秦腔,似乎不倫不類。古老的秦腔,在突圍。秦腔的改革已經進行了20年,改革的最終,是不是只有和現代融合?
五、秦人魂系古城墻
大凡真正的陜西人,西安人,都有一種難以割舍的古城墻情結。
西安古城墻,不僅是世界上獨一無二保存最完好的,而且以古城墻為主體,輔之以環城林帶、護城河、環城路構成了世界上最特殊的立體公園。有專家認為,古城墻是這座十三朝古都地面之上是輝煌的建筑遺存,其價值可以說無以倫比。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她猶如一串璀璨的珍珠項鏈,使這個十三朝古都,更加光彩照人。每到西安,一見這古城墻,便讓人的心登時沉靜下來,渾身內外浸透了古意。也許是這個緣故,古城墻成為這個13朝古都的標志。
遠眺古城墻,它們猶如一條連綿不絕的長城,其中點綴著座座挺立的城樓……天高云淡之時,是景色最美的時候,特別是向南暸望,在明凈澄徹的晴空下,遠處深藍色的終南山把城墻襯托得格外美麗。登臨古城墻,都會首先被她綿延達13.912公里的雄壯深厚、古樸凝重的氣勢所振撼。俯視城下,環城林帶,滴紅流翠;護城河里,碧波蕩漾,飛舟點點……耳畔,還有風吟唱的聲音,是一種令人沉醉的聲音。因為這樣的聲音,能將人輕易吹入歷史之中,是足以收懾人的心魂的吟唱。歷史剎那間無可言說,惟有敬畏。
據史載:“鯀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可見,早在4500年前,城墻作為傳統的防御設施,伴隨著城市同時產生。有3100年建城史的長安,歷代都修筑城墻。無論周朝的豐鎬,還是秦時的咸陽,漢代的長安,都曾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居。畢竟,“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這些古城墻大多淪為歷史的塵埃,留下的,也不過是歷史的遺跡,僅供后人于廢都斜陽中憑吊。而現存的這座古城墻,始于隋唐,明時重新修筑,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全面整修。它仿佛一位睿智的老人,穿過歷史的迷霧,向人們訴說著輝煌的過去……
可以說,古城墻上的每一塊城磚,猶如古書函,是解讀這座十三朝古都的典籍。撫摸一塊塊如古書般厚重的古城磚,發思古之悠情,就會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文明之所以綿延不絕,正是有一批仁人志士,薪火相傳。
克林頓來中國,第一站也到西安,撂下一句話,要了解一個民族就要了解這個民族從哪來的?西安正好夠這個資格。
這座城曾經太磅礴,滄海桑田,白云蒼狗,也難掩其昔日的風采。正如大唐芙蓉園那出《夢回大唐》,演繹的是這個民族壓抑太久的血象雄心。西安的城墻,從來就不僅僅是西安的。
與古長安3100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相比,特別是漢唐長安城的輝煌相比,西安有一種沉重的失落;與元、明清建都北京相比,西安有一種被冷落的惆悵;而改革開放以來,深圳、上海等東南沿海城市重新崛起,西安更有一種重振雄風的夢想。
“重修絲綢之路,重振漢唐雄風!”
西安人發出了吶喊。西安人把夢想寄托在古城墻、護城河、環城林、環城路四位一體的環立體公園上,這就是西安人難以割舍的古城墻情結。
法國總統希拉克曾說過:“西安——古長安是中國也是世界的一顆明珠,以前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中心,現在以及今后仍然應該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
西部大開發啟動后,西安的古城墻得以修復,成為西安市的標志性建筑,幾乎每年都要在上面舉辦燈會之類的活動。不僅西安市的市徽圖案以古城墻為主體,甚至尊貴如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光臨,也要舉行隆重的仿唐入城儀式,更不用說,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先后首次大陸之行來西安,都舉行入城儀式;中外游人來西安,大都要登臨古城墻。西安人策劃仿古迎賓入城式,是挖掘其文化內涵,將一個靜態的文物“活”起來的極好的嘗試。看過仿古迎賓儀式的人,領略到一個時代文化的風采。
確實,古城墻在陜西人的心目中,其位置是無可替代的,甚至以至高無上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長安自古帝王都。在這座文化氣息濃郁的古都里,值得向外人展示的文物委實很多。在這里,也許隨便挖一鋤下去就能碰上什么寶貝,也許田間地頭的一介草民就是一個《易經》研習者。這里的文人送禮喜用漢代孔當拓片,或是一方秦磚之硯。鐘樓、大雁塔、古城墻……說起這些,,西安人就像提到了自己的家什一樣自豪。但如何讓這些靜態的古文物“活”起來,西安人一直在探索。日本有仿古迎賓舞,它汲取的是唐文化的養份,把燦爛的唐文化與傳統的日本歌舞相融合,從而在日本聲名遠播。西安仿古迎賓入城式,將古老的皇家禮規與民間傳統禮儀相融合,成為最具特色的旅游產品,體現一個旅游名城最具特色化的一面。
站在西安保存完好的城墻下,看著那洞開的城門,巍峨的角樓,整齊的垛口,你仍會感到一股豪雄之氣從歲月的谷底升起,霎時間便沸騰了你的熱血。是啊,面對西安,你會覺得是和一位老英雄對話,并深深感到那是我們民族的魂魄的所系。
六、吃在三秦
童年時代開始形成的飲食習慣,可以說沁入骨髓。成年后,無論他身居何處,有些飲食習慣和生命同在,永遠難以忘懷。這種口味緣地域而形成群體,成為地域文化的重要內容,并影響著群體性格。
如果要問陜西人最喜歡吃的地方風味食品是什么?十個人有九個肯定回答的是:“羊肉泡”。羊肉泡全稱羊肉泡饃,但老西安只管叫“羊肉泡”。關于羊肉泡的來歷,說法很多。據史料記載,古時的秦、隴之地,草肥水美,適合牛羊生長,百姓有食牛羊肉的習俗。西周時,既有羊羹,“牛羊羹”曾被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南北朝時,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獻上牛羊羹這一絕味,武帝競封為太官史,后又升為尚書光祿大夫。宋蘇東坡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大概是對羊肉泡的贊美。大唐帝國時,長安城里,古大食,即今阿拉伯人非常多,輸入的不僅有西域的葡萄、石榴,當然還有阿拉伯客商隨身攜帶的經久耐儲的面食“見餅”,今稱饦饦饃。其時,阿拉伯人以擅長做生意,有人將“見餅”入“牛羊羹”,幾經摸索,吸收了關中各小吃的煮法并逐漸改進,終成今日為秦地百姓喜愛的小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羊肉泡實際是融合了中國的傳統牛羊肉的烹調技藝和阿拉伯特制“見餅”的產物。
羊肉泡以其獨特的風味,聞名中外,可稱上是“陜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牛羊肉泡饃大碗賣”,也成為陜西一景,名列“八大怪”中。西安大街小巷,到處有羊肉泡館。每一家春夏秋冬都是顧客盈門。香噴噴的羊肉泡,西安人百吃不厭。外地朋友到西安,第一餐接風時,秦人總要說“額(我)請你吃泡饃”。省市政府接待中央領導和外賓,首先吃的就是羊肉泡。可以說,羊肉泡成了陜西的省宴了。早在五十年代,北京新街口開過一家西安飯館,經營羊肉泡。還有民族飯店,也曾經營羊肉泡。毛澤東主席和彭德懷元帥,都曾前往品嘗。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以及李達將軍,還曾分別以羊肉泡宴請過尼泊爾國王馬亨德拉、越南主席胡志明、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老孫家牛羊肉泡饃分別被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和著名畫家黃胄譽為“天下第一碗”,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朱镕基等都不止一次品嘗過這一美味。羊肉泡饃對于秦人來說,不僅是日常吃食,更是沉淀了秦人生活的歷史,一種古老悠遠的秦文化。
要真正認識陜西人,還得看陜西人吃面,陜西人可謂是堅定的面條主義者!陜西人吃面,端的是當地人叫做老碗的大海碗。這種大老碗,尤以耀州做的最有名,大得就是南方人盛湯用的盆。中午飯時,走進西安大街小巷任何一家飯館,只要是老陜,肯定端著堆得崗尖崗尖的撈面條的大老碗,埋頭苦干。只聽見滿堂吸吸溜溜、呼呼嚕嚕的進食聲。這種旁若無人,汪洋恣肆的場面,用豪壯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這讓初到西安的南方人,驚得連連搖頭。陜西人喜歡吃面食,可以說聞名全國,但陜西人吃面有一個基本講究,即堅定不移地拒吃機制面,吃面條必須是手搟刀切,現吃現煮。陜西人不僅愛吃面,陜西也是面條大展會,僅僅是面條,陜西人可變出許多的花樣來。西安箸頭面、岐山臊子面、乾縣雞面、楊陵蘸水面、武功誕水面、大荔爐齒面、永壽禮面、合陽頁面、三原疙瘩面、麟游血面、戶縣擺湯面,還有猴頭面、漿水面、飆飆面、翡翠面、鹵面、燴面、削面、米兒面、涼面、扯面、犁面、龍須面、棍棍面、角角面、棋花面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說,到了關中,就像到了面條的世界,一天三頓吃面條,保證樣樣不重復,眼觀鼻聞都是面條的燦爛與馨香。云南人有十八怪,陜西人有十大怪——面條似腰帶、鍋盔像鍋蓋、辣子也是一道菜、房子一邊蓋、大姑娘不對外、板凳不坐蹲起來、羊肉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子不裝頭上帶、唱戲大聲吼起來。
陜西十大怪中有一怪是“面條像腰帶”,這說的是飆飆面。飆飆面讀音應為“biang-biang面”,確切字形古今字典都查不到。但在每家賣飆飆面的面館門頭,都有一個偌大的牌匾,上書一個斗大的字,筆畫多達五十幾畫。
關于這個字,有個傳說,在唐時,有一位秀才,來到長安趕考,饑腸轆轆之際,路過一家面館,聽見里面biang-biang之聲不絕,踱了進去,只見里面白案上擺滿了長條狀面快,大師傅提過一塊,扯住兩頭,在案板上甩成褲帶般寬厚,扔進鍋里,煮了幾滾,撈進墊有青菜豆芽的大海碗,灑點干面辣椒、蒜末等,再澆上熱油,只見茲拉一聲,店里香氣一片。端上來,秀才風卷殘云喋得一干二凈,滿頭大汗。吃飽喝足,秀才問道,這面何名?老板答道:biang-biang面。秀才從未聽過,又問:咋寫?這家面店是遠近聞名的老字號,其做的面全憑揉的功夫,至于寫法,店主從未想過,更何況字典里也沒有。秀才讀破五車書,尋思一陣,在桌上寫到:“一點上了天,黃河兩道彎,八字大張口,二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中間夾個言簍簍,你也長、我也長,里面坐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鉤搭掛麻糖,推個車子游咸陽。”硬是生造了一個字,寫盡了關中的山川地理,這便是“biang”字的寫法。
關中民謠曰:“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人民高唱秦腔,吃一老碗飆飆面喜氣洋洋,油潑辣子少了嘟嘟囔囔。”飆飆面多少年多少代延襲下來,做法吃法始終一成不變,形如關中男子漢,其間折射出的秦人世風民俗、性格操守,確實耐人尋味。秦地的面條正如秦人一樣,也有精致的風格。其中莫過于岐山臊子面,恰似秦人性格另一面,表面看似平淡,但一接觸就發現渾厚雍容、深沉雄奇。岐山臊子面是關中最有代表性的禮儀面,最能體現秦地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一面。每當遇到婚喪嫁娶,逢年過節,關中人總以岐山面饗客。“舉箸食湯餅(面條),祝辭添麒麟。”尤其娶媳婦嫁女生了兒子過滿月,更要大肆張揚得做臊子面待客。這可是當年周文王傳下的美食呢!傳統的臊子面“薄、筋、光、香、酸、辣、煎、稀、旺”的種種特點一樣都不缺,會令你吃的心服口服。
陜西人將面食推向極致的,則有餃子宴。好看的餃子,忍心下口么?俗話說,好吃不過餃子。餃子可以說是中國傳統的大眾化的食品之一。不僅北方人喜歡吃,南方人也愛吃。農歷新年,家家戶戶包餃子吃,成了大多數中國人歡慶節日的一個組成部分。陜西的餃子特別有名。這其中,當推餃子宴。餃子宴,雖說名稱仍是餃子,但那形、色、味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從原材料選用、制作工藝,到組合方式、吃的方法,都增添了不少新的情趣。可以說,這一傳統的大眾化食品,一躍而變成為招待海內外佳賓的高檔現代宴席。餃子宴成了西安名吃的一絕,乃至“神州一絕”。有人說:到西安,不看秦始皇兵馬俑,不算真到西安;不吃餃子宴,也不算真到西安。餃子宴研創推出后迅速風靡全國,成為中華飲食文化之集大成者,被譽為“千古風味”、“天下一鮮”。這正如陜西人,看起來其貌不揚,但真正的雄渾雍容,其操守品行深沉雄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