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會溝通,學會愛:如何消除誤解,讓親密關系更穩固
- (美)阿倫·貝克
- 1049字
- 2021-12-29 15:57:38
“應該”的專橫
剝去人際關系中逢迎討好的外衣,潛在的威脅將暴露無遺。人們會用甜蜜攻勢達成所愿,但重拳蓄勢待發。在遇到對方的反抗時,我們會堅持認為對方要遵守……,否則……。我們施加于對方的義務本身帶有強烈的懲罰意味,表現為批評、威脅、發怒或生悶氣等。
“應該”帶有的絕對性質會給婚姻制造一些問題,原因是在現實情況中,完全服從對方的規則意味著需要抹殺掉自己的個性、目標和需求。一套嚴格、夸大的“應該”規則會強行壓制住對方,也會讓自己作繭自縛。
在所著的有關“神經質人格”系列叢書中,心理分析學家凱倫·霍尼(Karen Horney)引入了“‘應該’的專橫”概念。[1]她認為神經過敏的人會依據自己假想的權利提出不合理要求。這些要求表現為堅決要求別人遵從自己的規定,而不顧及他們的利益與需求。當所提要求被拒時,他們便會大發雷霆。另有一些要求是針對世界、命運或上帝的:“我應該擁有幸福”“生活如此艱難,這對我不公平”“別人應該更加善待我”。對自己所承擔的明顯多于對方的困難,這些人深感憤怒而不能自拔,非但不能享受生活中的樂趣,而且會親手將其摧毀。
這些要求會給婚姻制造麻煩。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Albert Eills)指出,夫妻一方不僅希望對方始終善待自己,還要求對方付諸實踐。當對方不能滿足自己的期望時,他們會怒火中燒,并會想:“他無權這樣對待我”“他應更加善待我”“她讓我很失望”。[2]
在遭遇挫敗或感到失望時,這些人會變得心煩意亂,心里會想或嘴上會說:“我遭受如此的對待,實在無法忍受了。”這種反應與埃利斯所謂的“糟糕透頂”相關聯:“和這樣一個沒有情感的人結婚,實在是太糟糕了。”而與之相近的是“惡魔化”:“他是一個糟糕的人——一個爛人”“她很可恨——一個潑婦”。在“惡魔化”時,夫妻總是將惡魔的特征強加在對方身上,將對方看成惡毒、有控制欲、騙人的形象。這些反應帶來的必然結果是“災難性的”:“不擺脫眼前的婚姻,我將窒息而死”,或者“我將永無幸福之日”。本書第8章將進一步探討這種心境的案例與定義。
細細品味以上說法的獨斷絕對。對方是一個“糟糕的人”,無法補救;對方的行為不可原諒、不可饒恕,并且不可救藥。挫敗與失望帶來的痛徹心扉讓人無法容忍;這種緊張關系的未來一片黯淡,讓人看不到一絲希望。
據霍尼和埃利斯所述,需求和要求可能演變成心理(認知)扭曲。比如,要求對方要始終善待自己的心態會不可避免地造成自身的失望。對方再有關愛之心也無法做到始終如一地善待自己,因此稍有閃失便會被曲解為“她總是無視我的意愿”。
[1] K.Horney, 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 (New York: W.W.Norton, 1950).
[2] A.Ellis, Reason and Emotion in Psychotherapy (New York: Lyle Stuart, 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