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大學》(1)

大學[1]之道[2],在明明德[3],在親民[4],在止于至善[5]。

注釋

[1]大學:大,舊音泰。古者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shù)”,十五歲入大學,學習“修己治人”的學問。澫益大師《覺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名大學。大字即標大學直指》云:“大者,當體得名,常遍為義,即指吾人現(xiàn)前一念之心,心外更無一物可得,無可對待,故名當體。學者,本覺之體,學字即彰始覺之功,本覺是性,始覺是修,稱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故稱大學。”

[2]道:《說文》:“道,所行道也。”《大學直指》云:“道者,從因趨果所歷之路也。”

[3]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顯明的意思;第二個明是名詞,明德指我們本有的性德。佛家云自性、真如。儒家、道家云“道”。《大學直指》云:上明字,是始覺之修,下明德二字,是本覺之性。王陽明《大學問》: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體也。

[4]親民:教化人民,使人去惡從善、恢復性德。《大學直指》云:“自性之眾生,名為親民。”王陽明《大學問》:“親民者,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

[5]止于至善:《大學直指》云:“成自性之佛道,名止至善。”王陽明《大學問》:“至善者,明德、親民之極則也。”

譯文

大學之道,在于顯明我們自身本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親近民眾,使人人恢復原本就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讓我們自己和他人都回歸到圓滿的本性中來。

知止而后有定[1];定而后能靜[2];靜而后能安[3];安而后能慮[4];慮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終始[6]。知所先后,則近道矣[7]。

注釋

[1]知止而后有定:《大學直指》云:“止之一字,雖指至善,只是明德本體,此節(jié)指點人處,最重在知之一字。”《禮記正義》:“知止而后有定者,更覆說止于至善之事。既知止于至善,而后心能有定,不有差貳也。”言止于至善之程序及功效,在于靜、定、安、慮、得五個層次。定,謂志有定向。

[2]定而后能靜:《禮記正義》:“心定無欲改,能靜不躁求也。”靜,謂心不妄動。

[3]靜而后能安:《禮記正義》:“以靜故情性安和也。”安,謂所處而安。

[4]安而后能慮:《禮記正義》:“情既安和,能思慮于事也。”慮,謂處事精詳。

[5]慮而后能得:《禮記正義》:“既能思慮,然后于事得安也。”得,謂得其所止。

[6]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禮記正義》:“若于事得宜,而天下萬物有本有末,經(jīng)營百事有終有始也。”

[7]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禮記正義》:“知所先后者,既能如此,天下百事萬物,皆識知其先后也。則近道矣者,若能行此諸事,則附近于大道矣。”

譯文

知道要止于至善,然后才能志有定向;志有定向,然后才能心不妄動;心不妄動,然后才能安于目前的處境;安于目前的處境,然后才能慮事精詳;慮事精詳,然后才能達到至善的境界。天下萬事萬物都有根本和枝末,有終結和開始。能夠明了萬事萬物本末始終的道理,皆接近于明了大學之道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1],先治其國[2];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3];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4];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5];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6];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7];致知在格物[8]。

注釋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大學直指》:“說個明明德于天下,便見親民、止善,皆明德中事矣。”言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

[2]先治其國:《說文》:“國,邦也。”古代王、侯的封地。《禮記正義》:“此以積學能為明德盛極之事,以漸到。今本其初,故言欲章明己之明德,使遍于天下者,先須能治其國。”

[3]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齊,整治;家,大夫之邑曰家。

[4]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禮記正義》:“言若欲齊家,先須修身也。”

[5]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禮記正義》:“言若欲修身,必先正其心也。”正其心,言喜怒哀樂之用,得其宜也。

[6]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誠,實也。曾國藩云:“一念不生之謂誠。”意者,心之所發(fā)也。誠意,言心之所發(fā),一于善而皆有實也。《禮記正義》:“總包萬慮謂之為心,情所意念謂之意。若欲正其心使無傾邪,必須先至誠,在于憶念也。若能誠實其意,則心不傾邪也。”

[7]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禮記正義》:“言欲精誠其己意,先須招致其所知之事,言初始必須學習,然后乃能有所知曉其成敗,故云先致其知也。”

[8]致知在格物:《禮記正義》:“格,來也。己有所知,則能在于來物。若知善深則來善物,知惡深則來惡物。言善事隨人行善而來應之,惡事隨人行惡亦來應之。言善惡之來,緣人所好也。”宋司馬光云:“格,猶捍也、御也。能捍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矣。”王陽明云:“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之謂也。”印光大師《格物致知確解》云:“格除幻妄私欲物,致顯中庸秉彝知。此物即心中不合天理、人情之私欲。一有私欲,則所知、所見皆偏而不正。若格除此幻妄不實之私欲,則不偏不易、即心本具之正知自顯,一舉一動,悉合情理,了無偏僻。此圣人為天下后世所立修己治心之大法,修齊治平在是,超凡入圣亦在是。”

譯文

自古以來那些想要讓全天下人都顯明其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治好自己的國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先要修好己身,要修好身,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念,要端正自己的心念,就要保持真誠恭敬之意,要想能保持真誠恭敬之意,則要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要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則要革除我們內(nèi)心的各種物欲。

物格而后知至[1];知至而后意誠[2];意誠而后心正[3];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4]。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5]。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6]。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7]。

注釋

[1]物格而后知至:《禮記正義》:“物格而后知至者,物既來,則知其善惡所至。善事來,則知其至于善;若惡事來,則知其至于惡。既能知至,則行善不行惡也。”印光大師《格物致知確解》云:“若格除此幻妄不實之私欲,則不偏不易、即心本具之正知自顯,一舉一動,悉合情理,了無偏僻。此圣人為天下后世所立修己治心之大法,修齊治平在是,超凡入圣亦在是。”

[2]知至而后意誠:《禮記正義》:“既能知至,則意念精誠也。”

[3]意誠而后心正:《禮記正義》:“意能精誠,故能心正也。”

[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禮記正義》:“‘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者,言上從天子,下至庶人,貴賤雖異,所行此者專一,以修身為本。上言誠意、正心、齊家、治國,今此獨云修身為本者,細別雖異,其大略皆是修身也。”《大學直指》:“前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原不單指帝王有位人說,恐人錯解,今特點破。且如舜耕歷山之時,何嘗不是庶人?伊尹耕有莘時、傅說在版筑時、太公釣渭濱時,亦何嘗不是庶人?只因他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以修其身,所以皆能明明德于天下耳。蓋以天子言之,則公卿乃至庶人,皆是他明德中所幻現(xiàn)之物,是故自身為物之本,家國天下為物之末。若以庶人言之,則官吏乃至天子,亦皆是他明德中所幻現(xiàn)之物,是故亦以自身為物之本,家、國、天下為物之末。須知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名位不同,而明德同,明德既同,則親民止至善亦同,故各各以修身為本也。前雖略示物有本末,又云致知在格物,尚未直指下手方便,故今的指修身為本,以心意知不可喚作物故,以致誠正皆向物之本上格將去故。”

[5]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禮記正義》:“本亂,謂身不修也。末治,謂國家治也。言己身既不修,而望家國治者否矣。否,不也。言不有此事也。”

[6]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禮記正義》:“此覆說‘本亂而末治否矣’之事也。譬若與人交接,應須敦厚以加于人。今所厚之處,乃以輕薄,謂以輕薄待彼人也。‘其所薄者厚’,謂己既與彼輕薄,欲望所薄之處以厚重報己,未有此事也。言己以厚施人,人亦厚以報己也。若己輕薄施人,人亦輕薄報己,言事厚之與薄皆以身為本也。”《大學直指》:“所厚,謂責躬宜厚,所薄,謂待人宜寬。”

[7]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禮記正義》:“本,謂身也。既以身為本,若能自知其身,是‘知本’也,是知之至極也。”

譯文

能夠革除內(nèi)心的私欲,就能夠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宇宙宇宙人生的真相,(萬物皆是我自性所現(xiàn))就能夠?qū)σ磺腥恕⑹隆⑽锉3终嬲\恭敬;能夠?qū)σ磺惺挛锉3终嬲\恭敬,我們的心念就能夠端正;我們的心念端正了,就能夠修好己身;己身修好了,家自然就能夠整治好;把家整治好了,就能夠把國治理好;把國治理好了,國泰民安之后天下也就太平了。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百姓,都要以修身作為根本,身沒有修好而希望家國天下得到治理,是從來沒有的事情。對修身應該視為首要的反而視為次要,對治國平天下應該視為次要的反而視為首要,這樣要想使恩澤及于天下,是不會有的事。明白修身是治國平天下的源頭,這叫知道根本,這就稱為是知的極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兰县| 泾阳县| 确山县| 万荣县| 周宁县| 茌平县| 贵港市| 青海省| 平凉市| 石林| 深泽县| 丰原市| 天津市| 延边| 灵川县| 繁昌县| 新竹县| 冕宁县| 无为县| 鸡泽县| 黄龙县| 高唐县| 抚顺市| 东山县| 高邑县| 济南市| 丹寨县| 容城县| 十堰市| 霍城县| 牡丹江市| 沙田区| 福清市| 布拖县| 龙胜| 新民市| 达拉特旗| 重庆市| 高青县| 望奎县| 大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