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原始》:使人各得其所欲
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原是論說的意思,始是基礎的意思,這就是討論做事和看事情的根本。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譯:
道德仁義禮,這五樣是根本,而且這五樣是一體的。
道,是人順著它走的,使萬物不自知地由著道走。(由,是沿著某路走的意思)
德,是人所得到的東西,使得萬物各得到他想要的東西。
解:
道德仁義禮,這五樣是根本。本節先講道和德。因為《素書》出現得比較早,所以這里說的道和德,不是道德品質的概念,而是老子的道與德的概念。《道德經》說:“孔德之容,唯道是從”,語義和本節相似。
道是世界的本體,現實世界的本質。
德,也是個抽象的概念。德,通得,即事物獲取的善(指good,最佳的功用,比如一塊手表走時準,就被稱為善)。事物實現自己的善,也是事物的所欲(比如手表的所欲就是走時準確,小刀的所欲就是裁紙鋒利)。
也就是本節說的“德,就是使萬物各得其所欲”,各自實現其具體的善。
而要實現這一點,就要順著道。(由著道,即順著道)。
這就是道和德的關系:道是根本,德是最終的開花結果(使萬物各自得到具體的善)。
順著道,使萬物萬人都得其所欲,這意味著對自己一個人的目的性不要太強。這其實就是道家沖虛、順應、無為的意思。為了理解更透徹,我結合張良的例子來說。
故事:
劉邦帶著大軍進攻項羽的彭城,但是失敗了,敗逃到下邑時,開了個著名的下邑會議。會上,張良給劉邦提出的一個新的思路。這個思路就是,漢國把函谷關以東所有地盤,都給天下的英豪,叫他們愿意幫劉邦共建大業。張良還提出了具體的三個人選:“一是九江王英布,雖然是項羽所封,但是這位楚國梟將跟項王鬧了別扭;還有一個是彭越,還有一個是韓信,可交托大事,獨當一面。所以,您如果要把關東地盤全都封出去,封給這三個人,則楚國可破也。”
這里,張良替劉邦考慮了自己的目的,但優先考慮的是這三個人的目的。這就是順著道,“使萬物各得所欲”。
而函谷關以東地盤,部分是在劉邦控制下,但如果劉邦繼續失敗,就要失去了,更東的部分則是項羽控制的。這三個人只有鞏固和打下這些地盤,才能獲得其中的封國。
這一策略,果然在兩三年內扭轉了劉邦的劣勢,韓信等三人都開辟了很大的地盤,韓信打下北方和東方齊國地區,英布占領了南方,彭越擾亂項羽的身后。于是,項羽總得態勢上處于劣勢,三面被圍,“漢有天下太半”——項羽在失敗進入倒計時,遂有了垓下之敗。韓信等人也得到了封國,各得其所欲。當然劉邦則做了最大的皇帝。
考慮所有人的欲望,讓每個人都獲得成功。順著道,使萬物獲得其所欲,所欲也就是所得,也就是德(各自達到善、最佳狀態),這就是本節黃石公對道和德的給出的規則,這是成立的。
或者就像一個電商平臺,讓上面的商戶掙錢,平臺才能掙錢,而不是把自己掙錢放在第一位。
小結:
道,使萬物得其所欲,懂得道,就是從萬物的角度看問題,而不是只顧個人的目的。
做事無目的、泛目的,才得到完美的所欲。越是追求所欲,越是不得其所欲。張良叫劉邦順應每個人的欲望,實現各自的所欲,自己也獲得總體的成功。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意思是:最值得推崇和效法的是水。水善于給萬物福利而不爭,不爭奪好處。水是柔和的,并不跟別的東西爭。水給萬物施利,而自己處在大家都不喜歡的低的位置上,所以說它近似于道了。
這說的也就是本節“德,使萬物得其所欲”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