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大學(xué)》(2)

所謂誠其意者[1],毋自欺也[2]。如惡惡臭[3],如好好色[4],此之謂自謙[5]。故君子必慎其獨(dú)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6]。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7]?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dú)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yán)乎[8]!”富潤屋,德潤身[9],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10]。

注釋

[1]誠其意者:《大學(xué)直指》:“直心、正念、真如,名為誠意。”

[2]毋自欺也:《禮記正義》:“言欲精誠其意,無自欺誑于身,言于身必須誠實(shí)也。”

[3]如惡惡臭:《禮記正義》:“謂臭穢之氣,謂見此惡事,人嫌惡之,如人嫌臭穢之氣,心實(shí)嫌之,口不可道矣。”

[4]如好好色:《禮記正義》:“謂見此善事而愛好之,如以人好色,心實(shí)好之,口不可道矣。言誠其意者,見彼好事、惡事,當(dāng)須實(shí)好、惡之,不言而自見,不可外貌詐作好、惡,而內(nèi)心實(shí)不好、惡也。皆須誠實(shí)矣。”

[5]此之謂自謙:《禮記正義》:“謙,讀如慊,慊然安靜之貌。心雖好、惡而口不言,應(yīng)自然安靜也。”

[6]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謂小人獨(dú)居,無所不為,見君子而后乃厭然閉藏其不善之事,宣著所行善事也。閑居,指平時獨(dú)處。厭然,閉藏貌。揜,掩飾。

[7]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禮記正義》:“言小人為惡,外人視之,昭然明察矣,如見肺肝然。‘則何益矣’者,言小人為惡,外人視之,昭然明察矣,如見肺肝,雖暫時揜藏,言何益矣。”

[8]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yán)乎!”《禮記正義》:“此經(jīng)明君子修身,外人所視,不可不誠其意。作《記》之人,引曾子之言以證之。‘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者,言所指、視者,眾也。十目,謂十人之目,十手,謂十人之手也。‘其嚴(yán)乎’者,既視者及指者皆眾,其所畏敬,可嚴(yán)憚乎。”

[9]富潤屋,德潤身:《禮記正義》:“此言二句為喻也。言家若富,則能潤其屋,有金玉又華飾見于外也。‘德潤身’者,謂德能沾潤其身,使身有光榮見于外也。”

[10]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心廣體胖”者,言心無愧怍,則廣大寬平,而體常舒泰矣。胖,安舒也。“故君子必誠其意”者,以有內(nèi)見于外,必須精誠其意,在內(nèi)心不可虛也。

譯文

所謂誠意,就是不欺騙自己。就像討厭不好的氣味、愛好美好的顏色一樣,這就叫做自快自足,毫不造作。所以君子獨(dú)處的時候,一定要謹(jǐn)慎,不可隨便。小人平時做壞事,想不善的事情,無惡不作;見到君子,便躲躲閃閃地掩飾自己的壞處,而表現(xiàn)自己的好處。可是別人看來,好像看見他的肺肝一樣清清楚楚,這樣掩飾,又有什么益處呢?這就叫做內(nèi)心真實(shí),一定會體現(xiàn)到外在來。所以君子即使在獨(dú)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jǐn)慎,不可隨便啊!

曾子說:“十雙眼睛看著你,十只手指著你,這是多么嚴(yán)厲啊!”財(cái)富可以把房子裝飾得漂亮,美德可以潤澤己身,內(nèi)心坦然,身體自然安泰。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內(nèi)心的意念都能真實(shí)無妄。

《詩》[1]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2]。有斐君子[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5]。”如切如磋者,道學(xué)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慄[6]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注釋

[1]《詩》:指《詩經(jīng)》。

[2]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澳,水邊深曲處。猗猗,美盛貌。《禮記正義》:“此《詩·衛(wèi)風(fēng)·淇澳》之篇,衛(wèi)人美武公之德也。澳,隈也。菉,王芻也。竹,萹竹也。視彼淇水之隈曲之內(nèi),生此菉之與竹,猗猗然而茂盛,以淇水浸潤故也。言視彼衛(wèi)朝之內(nèi),上有武公之身,道德茂盛,亦蒙康叔之余烈故也。引之者,證誠意之道。”

[3]有斐君子:斐,文彩。《禮記正義》:“有斐然文章之君子,學(xué)問之益矣。”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指治骨角;琢磨,指治玉石。《禮記正義》:“‘如切如磋’者,如骨之切,如象之磋,又能自修也。‘如琢如磨’者,如玉之琢,如石之磨也。”

[5]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瑟兮,嚴(yán)密貌;僩兮,武毅貌。赫兮喧兮,宣著盛大之貌。喧,忘也。

[6]恂慄,戰(zhàn)懼也。

譯文

《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淇澳》贊美衛(wèi)武公的德行說道:“你看你看,那淇水的岸邊,青翠的綠竹長得多么的茂盛!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對自己的修養(yǎng),像治骨角、治玉石一樣,不斷地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嚴(yán)密而剛毅,光明而盛大;有品德的君子,真教人難忘啊!”像治骨角般的切磋,說明他求學(xué)的工夫;像治玉般的琢磨,說明他自修敦品的工夫;嚴(yán)密而剛毅,是他戒慎恐懼的態(tài)度;光明而盛大,是他正直不阿的儀表。有品德的君子,真教人難忘,是說明他高尚的品德,達(dá)到至善的境地,人民不可能忘了他。

《詩》云:“於戲,前王不忘[1]!”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2],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3],此以沒世不忘也[4]。《康誥》曰:“克明德[5]。”《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6]。”《帝典》曰:“克明峻德。[7]”皆自明也[8]。

注釋

[1]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出自《詩經(jīng)·周頌·烈文》,於戲,嘆詞,猶言嗚呼。前王,謂文王武王。

[2]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君子,指后賢后王。《禮記正義》:“言后世貴重之,言君子皆美此前王能賢其賢人而親其族親也。”

[3]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小人,指后民。《禮記正義》:“言前王施為政教,下順人情,不奪人之所樂、利之事,故云‘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也。”

[4]此以沒世不忘也:《禮記正義》:“由前王意能精誠,垂于后世,故君子小人皆所美念。以此之故,終沒于世,其德不忘也。”

[5]《康誥》曰:“克明德”:《康誥》,《尚書》中的一篇,周公封康叔時作的文誥。克,能也。

[6]《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大甲》,《尚書》里面的一篇。商太宗太甲(生年不詳,一說前1557年去世),為商湯嫡長孫,是商朝第四位國王(公元前1582-公元前1570),叔懿王仲壬病死后繼位。太甲即位后,不遵湯法,暴虐亂德。伊尹將他放之于桐宮,自己攝政當(dāng)國。太甲在桐宮三年,悔過自責(zé),伊尹又將他迎回亳都,還政于他。重新當(dāng)政的太甲能修德,諸侯都?xì)w順商王,百姓得以安寧。《禮記正義》:“顧,念也。諟,正也。伊尹戒大甲云:‘爾為君,當(dāng)顧念奉正天之顯明之命,不邪僻也。’”一說:顧,念;諟,此也。

[7]《帝典》曰:克明峻德:《禮記正義》:“《帝典》,謂《堯典》之篇。峻,大也。《尚書》之意,言堯能明用賢峻之德,此《記》之意,言堯能自明大德也。”

[8]皆自明也:《禮記正義》:“此經(jīng)所云《康誥》、《大甲》、《帝典》等之文,皆是人君自明其德也,故云‘皆自明也’。”《大學(xué)直指》:“由武公而溯之文王,溯之成湯,溯之帝堯,皆是自明。自明,即致知誠意也。即躬自厚也。即修身為本也。即知所先也。”

譯文

《詩經(jīng)》上說,“偉大的先王啊!后世的人永遠(yuǎn)不會忘記他們的功德。”后世的賢人君子,尊敬他該尊敬的賢人,愛護(hù)他所當(dāng)愛護(hù)的人,老百姓也就樂他們所樂的。偉大的先王能夠精誠其意,垂于后世,所以君子和平民都能夠永遠(yuǎn)不忘他們的功德。《康誥》上周公告誡康叔說:“要能夠顯明自己的明德。”《大甲》上伊尹告誡大甲說:“要敬奉天命,承順天地。”《堯典》上說:“堯帝能夠彰顯崇高的性德。”都是自己把明德顯發(fā)出來的啊!

湯之盤銘[1]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2]。”《康誥》曰:“作新民[3]。”《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4]。”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5]。

注釋

[1]湯之盤銘:湯,指商湯,商朝的創(chuàng)建者。《禮記正義》:“湯沐浴之盤,而刻銘為戒。必于沐浴之者,戒之甚也。”

[2]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正義》:“‘茍日新’者,此《盤銘》辭也。非唯洗沐自新。茍,誠也。誠使道德日益新也。‘日日新’者,言非唯一日之新,當(dāng)使日日益新。‘又日新’者,言非唯日日益新,又須常恒日新,皆是丁寧(叮嚀)之辭也。此謂精誠其意,修德無已也。”《大學(xué)直指》:“欲誠其意,莫若自新。自新者,不安于舊習(xí)也。”

[3]作新民:作,振作興起。《禮記正義》:“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封康叔,《誥》言殷人化紂惡俗,使之變改為新人。此《記》之意,自念其德為新民也。”

[4]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禮記正義》:“此《大雅·文王》之篇。其詩之本意,言周雖舊是諸侯之邦,其受天之命,唯為天子而更新也。此《記》之意,其所施教命,唯能念德而自新也。”

[5]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禮記正義》:“極,盡也。言君子欲日新其德,無處不用其心盡力也。言自新之道,唯在盡其心力,更無余行也。”

譯文

湯王沐浴的浴盆上刻了文字儆戒說:“誠能除去舊染的污垢,不斷地求革新,當(dāng)日新又新,新新不已。”《康誥》上說:“還要鼓舞民眾革新。”《詩經(jīng)》上說:“周地雖是一個古老的邦國,到了文王卻能自新新民,承受天命,建立新生的國家。”所以有德位的人當(dāng)盡心盡力來做革新的工作。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1]。”《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2]。”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3]?”《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4]。”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5]。此謂知本[6]。

注釋

[1]邦畿千里,惟民所止:邦畿,王者之都。止,居也。《禮記正義》:“此《商頌·玄鳥》之篇,言殷之邦畿方千里,為人所居止。此《記》斷章,喻其民人而擇所止,言人君賢則來也。”

[2]緡蠻黃鳥,止于丘隅:緡蠻,黃鳥聲,一說小鳥貌。丘隅,山岑草木茂密處。《禮記正義》:“此《詩·小雅·緡蠻》之篇,刺幽王之詩。言緡蠻然微小之黃鳥,止在于岑蔚丘隅之處,得其所止,以言微小之臣依讬大臣,亦得其所也。”

[3]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禮記正義》:“孔子見其詩文而論之,云是觀于鳥之所止,則人亦知其所止。鳥之知在岑蔚安閑之處,則知人亦擇禮義樂土之處而居止也。‘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者,豈可以人不擇止處,不如鳥乎?言不可不如鳥也。故《論語》云:‘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是也。”

[4]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穆穆,美貌。於,嘆美詞。緝,繼續(xù)。熙,光明。《禮記正義》:“此《大雅·文王》之篇,美文王之詩。緝熙,謂光明也。止,辭也。《詩》之本意云,文王見此光明之人,則恭敬之。此《記》之意,‘於緝熙’,言嗚呼文王之德,緝熙光明,又能敬其所止,以自居處也。”

[5]聽訟至民志:《禮記正義》:“情,猶實(shí)也。無實(shí)者多虛誕之辭。圣人之聽訟,與人同耳。必使民無實(shí)者不敢盡其辭,大畏其心志,使誠其意不敢訟。”

[6]此謂知本:《禮記正義》:“本,謂‘誠其意’也。”

譯文

《詩經(jīng)》上說:“城邦一千里方圓的地方,都是百姓所聚集依止的地方!(只要人君賢德,就會有人民來依附他。)”《詩經(jīng)》上又說:“緡蠻這樣微小的黃鳥,也懂得要尋找一個安全的地方棲息。”孔子說:“連小鳥都知道要找一個安全的地方棲息,難道我們?nèi)诉B小鳥還不如嗎?”《詩經(jīng)》上說:“端莊恭敬的文王啊!他不斷地發(fā)揮他的光明德性,而謹(jǐn)慎地使自己處于至善的境地。”做國君時,一心做到仁愛;做臣子時,一心做到莊敬;做子女時,一心做到孝順;做父母時,一心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一心做到信實(shí)。孔子說:“審判爭訟,我和別人也沒有什么兩樣,如果說跟別人有區(qū)別的話,一定要使民間根本就無爭訟才好!”使隱瞞實(shí)情的人不敢花言巧語,使人民的心志,為君子的明德所感召而大大畏服。這才叫知道根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河市| 和田县| 清镇市| 城固县| 颍上县| 内乡县| 新丰县| 宁明县| 民县| 抚远县| 雅江县| 二连浩特市| 定兴县| 上饶市| 延长县| 大石桥市| 云南省| 兴业县| 桦甸市| 嘉义县| 双鸭山市| 志丹县| 顺昌县| 旬阳县| 安国市| 靖江市| 雷波县| 剑阁县| 陵川县| 浑源县| 临桂县| 集贤县| 胶州市| 扎鲁特旗| 湘阴县| 兰考县| 文水县| 河北区| 蓬莱市| 灯塔市| 景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