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教會別人愛自己很重要

阿善的父母都是公務員,受當時的獨生子女政策影響,阿善是獨生子。阿善的大家庭是一個“4—2—1”結構:四個老人,兩個大人,還有一個他。自然,他一直是家里人的焦點。

小時候,阿善想要什么,幾乎都能得到,他甚至都不需要主動說出來。每次去逛街時,只要看到別的小孩手里拿著新奇的東西,家里人就會主動買一個給他。爺爺、奶奶都是國企退休職工,唯一的感情寄托就是阿善,再加上他們退休金比較多,阿善想要什么玩具,他們都樂意買給他。阿善5歲的時候,家里專門清出一個雜物間來給他放玩具。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都很愛阿善,但問題是,他們對于該如何愛阿善這件事,經常有分歧。關于阿善的所有事情,他們都會爭吵不休,如阿善該早斷奶還是晚斷奶,該多喝米糊飽腹,還是多吃胡蘿卜補充維生素,該先喝水再運動以避免出汗脫水,還是該先運動再喝水以避免腸胃不適……直到阿善“哇”地一聲哭出來或明確表達自己的意愿,他們才會達到一致意見,順便互相抱怨幾句。

阿善的家人都有一種“直升機式父母”(“直升機式父母”是目前國際上流行的一個新詞。人們通常把某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的父母叫作“直升機父母”——就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時刻刻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的傾向。當阿善遇到問題時,他們就會像直升機一樣空降到他身邊,幫他解決問題。甚至在問題還沒出現時,他們就會出現。結果就是,阿善幾乎沒有機會自己解決問題。他偶爾也會對大人們的過度干涉感到憤怒,但大人們依然故我。久而久之,他也只好放棄依靠自己了。之后再遇到什么狀況時,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找別人幫忙,而不是自己想辦法。不過,大人們也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有一次阿善需要做手工作業,他們幫不上忙,就開始互相埋怨。后來,當阿善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就會習慣性地抱怨身邊的人。

阿善的體質一向比較弱,小時候但凡有個頭疼腦熱,家人都會無比著急。有一次,他持續高燒了兩三天,一家人急得團團轉,又是到醫院掛專家號,又是求神拜佛。阿善的媽媽都急哭了。

如果用一個場景來詮釋阿善在家中地位的話,最適合的就是皇帝上朝的場景了。阿善這個“小皇帝”高高在上,父母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些“文武百官”則站在朝堂上,時刻準備在“小皇帝”面前好好表現。

人們常常有把早年經歷正常化的傾向,也就是說,我們會把自己早年至今的經歷當成理所當然并將其定義為“正?!?。就像我們現在把男女平等、八小時工作制視為理所當然一樣,很少有人會意識到,這是20世紀的平權運動和無產階級運動的結果。阿善這類從小被過度關注和過度重視的獨生子女,很容易把這種關注和重視視為理所當然。在成長過程中,雖然他也會意識到自己不應該以自我為中心,但他很難擺脫這種思維習慣。

阿善的女朋友認為他太過自我,很少顧及她的感受。阿善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只要他為她做出了微小的改變,他都會覺得自己付出了很多。于是,他會無法自控地期望對方加倍補償自己,否則,他會覺得委屈。結果就是,在感情中,要么一方承受所有的委屈,要么以分手收場。

阿善這種保持至成年的自我中心的狀態,就是病理性的自戀。這類人為什么會保持這種自戀狀態呢?

前面我們提到,我們早年會處于一種自以為是宇宙中心的原始自戀狀態,但我們大部分人不會一直處于這種狀態。這種不客觀的認知會隨著我們的成長而改變。當我們的需求不斷擴大,大到超出父母的資源儲備時,我們就會在現實中受挫。也就是說,當我們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時,我們會投注力比多給養育者,如果養育者接收了力比多后無法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就會體驗到挫敗感。

一旦受挫,嬰兒的需求就會增多,除了原先的現實需求,還多了對親密的需求。如果早年的養育者能通過共情的方式安撫好他的情緒,在挫敗感減退后,他就能感受到世界是部分可控的(需求可能失控但養育者部分可控),就有勇氣在恢復能量后繼續探索這個“失控”的世界。

媽媽對嬰兒的共情安撫,能滿足嬰兒的親密需求。嬰兒在三個月到兩歲期間會逐漸理解客體的存在及其恒存性,也即,他能夠理解媽媽是個獨立的人而不是自己召喚出來的工具,以及人和物品不在自己眼前時,并沒有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只是移到了自己的視野之外。因此,嬰兒能夠從媽媽這個穩定客體身上習得并強化向客體投注力比多的能力,相信客體愿意滿足自己的需求并承受需求可能無法被完全滿足的不確定性。

在嬰兒經歷過多次“受挫—共情—受挫—共情”的循環,自戀適度受挫的次數增多后,其自戀思維會越來越符合客觀現實。他會成長為一個健康自戀的人,同時不再懼怕挫折,相信自己能夠對抗挫折。如果一個人早年沒有經歷上述過程,他就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病理性自戀表現。

上面對力比多投注過程的描述較為抽象,下面我詳細解釋一下為什么成功投注力比多也是一種能力。

力比多是我們內在的一股能量,當我們在關系中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力比多會首先由我們的自我功能承載,自我功能之后會尋找合適的客體并將力比多投注出去,等待客體滿足我們的需求。比如,你跟戀人是異地戀,你的親密需求常常得不到滿足。你需要通過打電話、視頻、微信聊天等方式把這股力比多能量投注到他身上,再接收他對你的積極回應,這樣一來,你的需求就會被滿足。

在這個過程中,自我功能要有承受“需求暫時得不到滿足的挫敗感”的能力,要有“尋求客體并用合理的方式向其投注力比多”的能力,還要有“承受投注力比多后需求得不到滿足的失望”的能力。只有具備了這些能力,你才擁有將力比多投注到重要客體身上的能力,也才擁有教別人如何正確愛你的能力。

病理性自戀的人,是缺乏投注力比多的能力的人,是不懂得用正確的方式教別人愛自己的人。這類人通常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早年經歷模式,一種是早年需求被過度滿足,一種是早年需求被過度漠視。

像阿善這種從小被溺愛的孩子,往往在需求得不到滿足,準備把力比多投注給養育者時,養育者就已經提供了遠超他當下所需的資源。一般的嬰兒需要摸索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如用手指向自己想要的東西,讓早年養育者幫自己拿過來,這是摸索正確投注力比多的過程。

但阿善這種被過度關注的孩子,缺少摸索、學習的過程。一大家子人整天都在研究他需要什么,他自然沒機會學習如何引導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他會把外在的養育者都體驗成自己念頭一動就會滿足自己需求的工具。他長大后,自然也會要求別人無條件地滿足自己的需求。但凡他稍稍花了心思琢磨如何正確投注力比多,他就會要求伴侶感恩戴德,加倍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且沒有拒絕的權利。這就是被過度溺愛導致的病理性自戀。

另一種病理性自戀的經歷模式要可憐得多。這類人早年往往遭遇過超出當時承受能力的挫折,比如,他們在嬰兒時有過整整一天沒被大人關注的情況,在他們的現實需求或親密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他們費盡全力也找不到可以投注力比多的客體,或外在客體不愿滿足其需求,他們就會陷入絕望。這樣一來,他們只能依靠當時并不完備的自我功能來緩解情緒。

比如,他們會采用分裂的防御機制[1],把當前的糟糕狀態理解為是“壞媽媽”讓“好自己”這么難受的,即自己的內在有一部分是好的、舒服的,另一部分是壞的、不舒服的,壞的這部分是“別人”導致的,而自己依然是很棒的。這樣一來,他們就能舒服一點。當媽媽后來出現時,他們會認為那是“壞媽媽”,從而對媽媽充滿敵意。

又比如,他們會采用幻想的防御機制,想象出一幅媽媽正在安撫自己、哺育自己的畫面(幻想),讓自己體驗到溫柔和乳汁,從而緩和情緒。當媽媽后來出現時,他會認為這不是真正的媽媽而感到疑惑、恐懼和冷漠。

上述兩類防御機制,都只涉及嬰兒這個主體,而沒有一個客體可供投注力比多以及滿足主體的需求,所以客觀上,嬰兒的力比多投注會指向自身,或者通俗點說,力比多卡在了自己這里。

但從嬰兒的角度來看,他依然是把力比多投注到了客體身上,只是這個客體是不回應自己的“壞客體”或有求必應的完美客體,因此,主觀上他依然認為客體對自己是有求必應的,也因此,他一生都會努力尋找一個對自己有求必應的伴侶作為理想客體。這種狀態,就是病理性自戀。

無論是養育者的過度照顧使嬰兒極少受挫,還是嬰兒過度受挫使其缺乏投注力比多的成功經驗,都會導致嬰兒長大后對親密關系中的客體有不客觀、不現實的幻想,成年后保持部分原始自戀的狀態,不懂得如何教別人來愛自己,變成病理性自戀者。

由于病理性自戀者的思維無法通過在現實中適度受挫得到修正,他們在現實中會對他人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期望外界無條件地滿足自己的需求,或者期望關系按照他們制定的不平等的價值交換規則去發展。比如,在戀愛里習慣“作”的人,通常是由于其戀愛需求太強烈而經常體驗到挫敗感。他們需要伴侶來緩解自己的情緒,于是瘋狂向伴侶投注大量力比多,做出持續打電話、發信息,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關心等行為。這些行為忽視了對方的感受,名為愛,實為騷擾。明明是需要對方來緩解自己的情緒,但他們沒有想好如何提供對方需要的價值作為交換,而是執拗地要求對方無條件愛自己,結果自然是對方不堪其擾,嫌他們“太作、太鬧、脾氣大”,最后敬而遠之。

同時,由于缺乏與挫折相處和克服挫折的經驗,病理性自戀者對挫敗感、焦慮和恐懼的耐受程度更低,且處理這些負面情緒的方式也會沿用其早年的防御機制(如分裂和幻想),而非像成年人一樣去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

戀人吵架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對病理性自戀者來說,吵架后他們無法冷靜地處理雙方的需求沖突,而是認為“你不愛我了”(分裂),隨后要求對方先證明自己的愛,或者會“腦補”對方離開自己或出軌的畫面(幻想),讓自己更想快點脫離這段關系。

此外,對個體來說,將力比多投注至客體以及得到客體的好反饋是早年建立個人邊界感的重要途徑,在力比多的反復投注調試過程中,人們會逐漸分清你我的區別。病理性自戀者由于沒有經歷過向早年養育者重復投注力比多的過程,會有邊界感缺失的思維盲區。具體表現為,他們誤認為客觀事物和他人是自己的一部分。比如,他們會過度夸大自己的影響力和能力,認為伴侶的所有成就主要是自己的功勞而不是伴侶本人的努力;有操控感和利用他人的愿望,一旦伴侶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就會暴跳如雷,指責謾罵伴侶以至于伴侶恍惚間也覺得自己犯下了重大錯誤;有推諉責任的習慣,一旦自己的事情不順利了,就會責怪伴侶、家人和社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武县| 绥滨县| 龙江县| 曲阳县| 靖江市| 汝南县| 长寿区| 武定县| 林周县| 同心县| 林甸县| 湾仔区| 新建县| 海丰县| 南漳县| 阜康市| 邯郸市| 连南| 锦州市| 隆化县| 琼结县| 潞西市| 会理县| 临漳县| 丹凤县| 靖边县| 那坡县| 东至县| 高淳县| 错那县| 葵青区| 黄山市| 砚山县| 响水县| 天门市| 藁城市| 揭阳市| 本溪| 金堂县| 临江市| 白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