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牧野名勝
- 聶好春
- 1329字
- 2021-09-30 12:10:01
第五節 文廟(新鄉市)
新鄉市文廟位于紅旗區人民政府院內。
文廟又稱“孔廟”,即“孔子廟”,也稱“學宮”,是紀念中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筑,傳統的中國城市都有文廟,在歷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稱作夫子廟、至圣廟、先師廟、先圣廟、文宣王廟,尤以文廟之名更為普遍。其中南京夫子廟、曲阜孔廟、北京孔廟和吉林文廟并稱為中國四大文廟。中國、朝鮮、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家分布著2000多座孔廟,其中中國國內有1600多座,而國內保存較好的孔廟只有300余座,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21座。
乾隆《新鄉縣志》記載:新鄉市文廟在北宋神宗趙頊熙寧六年(1073)“廟隨縣廢”[15],說明宋之前有文廟,但是具體什么時候建的,“唐以前無考”,很有可能是唐太宗時期所建。
宋哲宗元祐四年至五年(1089—1090),邑令李久在原址重修,有講堂、齋室、庖廚等40余間。
金大定八年(1168)又建大成殿,不久毀于戰亂。
元至順二年(1331)重建大成殿,復毀于兵。
明洪武三年(1370)復建。明英宗天順元年(1457)知縣楊清重修大成殿、兩廡、文昌祠,立戟門、欞星門、新明倫堂,時習、日新二齋,有庫室、會饌堂、射圃亭。明弘治五年(1492),知縣李全,邑義官臧榮修欞星門,易木以石。弘治七年(1494),知縣王統增修大成殿。嘉靖十三年(1534),知縣鄒頤賢建尊經閣。隆慶四年(1570)知縣張范建啟圣祠。萬歷十三年(1585)邑人梁問孟葺學舍五,號榜以仁義禮智信,為屋25楹。萬歷二十年(1592),邑人梁問孟、邑令盧大謨修名宦鄉賢祠,擴舊制各為三間。名宦有宋元明清衛輝府知府、知縣、教諭15人,鄉賢有五代周戶部尚書呂咸休等39人。萬歷二十一年(1593),知縣盧大謨修大成殿。崇禎四年(1631),知縣劉文才修尊經閣。
清乾隆《新鄉縣志》給我們描述了一個清代中期文廟的景象:
學宮在縣廨之東南,其制大成殿居中,五楹;東西兩廡各七楹;前為戟門三楹,東西為耳門。門前為泮池,池中有石橋;又前為欞星門三楹,舊楹礎皆以木為之,后易以石。東西為圣域賢關,二坊中為屏墻,東為儒學坊,入為馳道,為學門;門之后為敬一亭,為啟圣祠,門之西折而北為明倫堂五楹,正當圣殿之后堂。前為神庫三楹,后為教諭宅,為文公祠。學宮之東為尊經閣三楹,閣前東為名宦祠三楹,再前為魁星樓,西為鄉賢祠三楹,再前為忠義孝悌祠三楹,前有坊,節孝祠亦如之,在東南角學宮稍遠。[16]
文廟自宋元祐年間重建后,金代、明代和清初曾屢次擴建、重修,計建有大成殿、東西廊廡、欞星門、戟門、崇圣宮、明倫堂、泮池等。今僅存大成殿、明倫堂舊址。新鄉文廟大成殿建筑結構嚴謹,木構件粗大,是市內僅存的廡殿頂建筑,至今還保留元代建筑的實物和構件,這在河南地區是極為罕見的。明倫堂系學宮建筑之一,建于宋末、歷經宋、金、元、明、清多次修葺與重修。
新鄉文廟有“大觀圣作碑”,亦稱“大觀碑”,內容是北宋末年宋徽宗頒布的詔書,即“御制八行八刑條例”,宋徽宗趙佶撰文并書寫,尚書左仆射門下侍郎(宰相)蔡京題額,并由當時的書法名家、書學博士李時雍摹寫上石,立于全國各地。因由皇帝撰文并書寫,因此稱“圣作之碑”。額的上部及碑兩側刻有“二龍戲珠”和花草組成的圖案,碑體高大,刻工精細。還有《重修新鄉縣儒學記碑》及《重修文廟記碑》等殘碑若干。新鄉文廟1986年被列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