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 武王廟(獲嘉縣)
武王廟位于獲嘉縣城東3公里。因武王伐紂牧野大戰(zhàn)前八百諸侯于此設(shè)壇誓師而得名。1986年11月公布為河南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獲嘉“東峙同盟,西環(huán)清水”;“四野平坦,左夷右隆”。乾隆《獲嘉縣志》記載:“同盟山在縣東北五里,相傳武王伐紂與諸侯同盟于此。有武王廟,山下舊有太公校閱臺、演武場。”[11]
乾隆《獲嘉縣志》還記載:“出東門五里巋然有阜,高而大者曰同盟山。相傳周武革殷不期而會諸侯八百,為壇誓師。”[12]
《重修周武王廟碑記》載:“邑之東北七里許有土崗。韓詩外傳:周武王伐紂之時大會孟津,戊午渡河,遂于此觀兵焉。故左有校閱臺,右有飲馬泉。”
民國《獲嘉縣志》記載:“武王廟在縣東七里,始建未詳,元末毀于兵。明景泰七年邑人桑仲禮建,年久廟圯。”[13]康熙、道光、民國年間重修。
獲嘉至新鄉(xiāng)道路(G234)路旁有周武王塑像和明嘉靖辛亥(嘉靖三十年,1551年)秋衛(wèi)輝府獲嘉縣立“周武王同盟之山”指路碑,由此向里通往武王廟。
武王廟修建于高高的土崗之上,土崗便是所謂的同盟山。同盟山前有“周武王同盟之山”碑,為明正德九年(1514)立。山門前高高的石砌臺階,登上建筑群所在平臺。武王廟為坐北朝南中軸線對稱形式的古代建筑群。自南至北依次有山門三間,二門一間,拜殿三間,后殿三間;拜殿前兩側(cè)有東西廂房各三間;大殿東側(cè)有配殿兩座各三間;后殿東西兩側(cè)有配殿各兩座,各三間,共有主要建筑30余間。武王大殿為單檐歇山九脊造,綠色琉璃瓦蓋頂;臺基為須彌座式;建筑結(jié)構(gòu)為明代風(fēng)格。武王大殿上有“敬勝傳心”四字。
除武王大殿外,廟里有周武王飲馬池、唐槐、神源(原為牧誓園)、封神堂(原為歸心堂)以及不同歷史時期大量碑刻等。
武王廟山門檐柱對聯(lián)引人注目:
積善累仁卜年七百,安民除暴同德三千。
廟山門內(nèi)有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重修同盟山碑記》、道光八年(1828)《重修周武王廟碑記》、道光十四年(1834)《重修周武王飲馬泉碑記》等碑刻。
廟中有參天唐槐。唐槐旁邊墻壁上有獲嘉縣文化局所鑲石刻《唐槐傳》記載:唐槐為唐乾元元年(758)代國公郭子儀栽植,取懷慕武王興周之意。大歷十三年(778),郭子儀兒子郭曖攜代宗四女升平公主車駕臨同盟山,抔土施水,立柵護槐,因此唐槐亦稱“子儀槐”“金枝槐”。但唐槐前標志碑解釋唐槐俗稱“三心二意樹”,古唐槐三杈,從根部不同方向生長,傳為武則天隨唐高宗去泰山封禪路過獲嘉手植。
多山居士《題武王廟內(nèi)唐槐》:
吊民伐罪事已空,落日荒臺動秋風(fēng)。
八百諸侯今何在,獨留喬木恨無窮。
武王廟西有睎景門,睎,望也;眺望、遠望;有懷想古昔之意。“睎景門”三字為蘇軾所題。兩側(cè)有對聯(lián)一副:“覽古明古以古鑒今知三才之道,賞景識景此景喻人曉八味人生。”[14]睎景門內(nèi)兩側(cè)碑刻林立,極具史料價值。
睎景門西有神源(原為牧誓園),大門兩側(cè)有對聯(lián):“牧野大戰(zhàn)武王率軍舉誓地,寧邑聚師,諸侯聯(lián)兵結(jié)盟臺。”左側(cè)有碑刻錄顧炎武句:“武王伐紂,盟于獲嘉”;右側(cè)為趙孟頫錄周公《無逸》篇,極具欣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