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主義:從波德萊爾到貝克特之后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前言
獻給米米和多倫
文人是世界的敵人。
——夏爾·波德萊爾
為了描畫出當代事物那最重要的特質,畫家使用了最現代的表現手段——震驚。
——紀堯姆·阿波利奈爾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現代主義,包括其興起、繁榮和衰落。讀者們不難發現,本書乃是一本歷史書;雖然在必要的時候,我會忽略年代,但是主導方向還是從過去到現在按年代順序一章一章地講述,并且每章之內也都是按照這樣的順序。說本書是歷史書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我并沒有拘泥于對小說、雕塑和建筑等進行刻板的分析,而是將現代主義大師們的作品放到他們生活的時代中去。
然而本書并非現代主義的通史,因為將現存的浩如煙海的資料囊括于一本書中幾乎是不可思議的,否則就只能被縮減成一堆粗略的梗概。為何在現代主義小說家中我沒有討論威廉·??思{和索爾·貝婁?為何在現代主義詩人中我沒有討論威廉·巴特勒·葉芝和華萊士·史蒂文斯?為何在現代主義畫家中我沒有討論弗朗西斯·培根和威廉·德·庫寧?我又為何對作為畫家的馬蒂斯只字不提,而只把他歸為雕刻家?我可以跳過作曲家阿隆·科普蘭和弗朗西斯·普朗克或者建筑師理查德·諾伊特拉和埃利爾·沙里寧嗎?在那么多劃時代的電影導演中,難道我只討論其中四位就指望把他們全都涵蓋了嗎?我為何沒有討論戲劇和攝影這兩個領域呢?如果是寫一本通史,我就應該討論所有這些內容。但是,正如我在緒論篇“現代主義氛圍”中所說的,我關注的是現代主義者們所共同擁有的東西,以及培養或壓制他們的社會條件。
因此,我將畫家和劇作家、建筑師和小說家、作曲家和雕刻家看作現代主義時期不可或缺的元素之范本。但是,我又對這些內容進行篩選,從而得出對現代主義的可行性定義,包括其范疇、界限和最具特征性的表達方式。首先我必須聲明,在篩選的過程中,我沒有被自己的政治觀點所左右,即使有也是無意識的。畢竟,我對諸如法西斯主義者克努特·漢姆生、頑固不化的高圣公會教徒T. S. 艾略特以及歇斯底里的反女性主義者奧古斯特·斯特林堡等重要的現代主義者都進行了細致的研究。雖然我反對他們的意識形態,但我認為他們都是舉足輕重的見證者。然而,正如我之前所說,這項研究的目的不是要將現代主義的所有流派和代表人物編寫成一本龐大的目錄冊,而是要考察它們在文化中的存在,從而盡可能地探求它們是否共同組成一個一致的文化實體。我借用開國元勛們的口號:合眾為一(E pluribus unum)。
但是弗洛伊德應該放在哪里呢?難道他終究還是不屬于最引人注目的現代主義者中的一員?如果評估一下弗洛伊德的品位,我們當然不會給他安上這樣的頭銜。在繪畫、音樂和文學方面,他是個十足的中產階級保守派。他欣賞易卜生,卻對斯特林堡三緘其口;在健在的小說家中,他喜愛技巧嫻熟、敏感有余但先鋒派精神不足的約翰·高爾斯華綏,卻仿佛對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作品聞所未聞,盡管伍爾夫夫婦是他的英國出版商;從他墻上掛的畫中看不到一絲對奧地利現代主義畫家克里姆特或者席勒的呼應,而他的家具擺設也顯示出他絲毫不為維也納現代主義者的實驗性設計所動。他與他的階級普遍認可的社會文化立場之間的原則性對立則反映在別處。
確實,當我們談到整個20世紀對于弗洛伊德觀點(特別是對性的觀點)的勉強而且常常是矛盾的接受時,他被視為離經叛道者的不屈形象很快變得鮮明起來。如果說弗洛伊德對于人類這種動物的現在和過去的大部分觀點在今天看來平淡無奇的話,那是因為整整一個世紀中,高尚的社會已經向他逐漸靠攏,而且已經采納了精神分析詞典中的短語——同胞爭寵(sibling rivalry)、防守策略(defensive maneuver)、消極攻擊(passive-aggressive)——雖然并沒有明確予以承認。因此,把從1902年開始,每周聚集在弗洛伊德維也納寓所里的第一批志同道合的同行們形容為先鋒派心理治療師的說法并不牽強,特別是在周三討論會漸漸演變成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之后。在一個信心十足的創新者的堅定領導之下,它總是與傳統的醫學和精神病學不斷地斗爭。我們可以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未來主義領袖人物F. T. 馬里內蒂和20世紀20年代的超現實主義代表人物安德烈·布勒東,也占據著相似的位置。他們是各自流派中的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對于現代西方文化的影響并未徹底顯現出來。盡管這種影響并非直截了當,但肯定可以說是巨大的,特別是對于中產階級知識分子而言,他們的藝術品位也不可避免地與現代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緊密地交織在一起。父母與孩子們對諸如嬰兒從何而來之類的敏感話題暢所欲言;家庭的含義變得松散,未婚男女同居一室的現象不再像以前那樣驚世駭俗;一度被視為性變態的男女同性戀們也越來越多地得到了社會的認可;雖然對于人類攻擊欲可以造成的破壞程度的認識與日俱增,但是近來的苦難歷史告訴我們,這種認識還不足以影響國家政策;還有其他一些類似的文化習慣的變化。不過不可否認,在一些領域里,弗洛伊德式的思維方式仍和一個世紀前一樣難以被接受。
但是必須聲明的是,對我來說并非如此。我知道在心理分析思維中還存在一些備受爭議的臨床和理論上的問題,比如夢的產生、女性性成熟、談話治療法的治愈功能等,它們都是與傳統醫學療法相左的。不過這些問題無論最終怎么解決,都無損弗洛伊德(及其追隨者)關于精神、精神正常與失常的觀點的意義。他對于人性的看法,簡單地概括,就是將精神置于其自然世界,也就是說在這種條件下,精神受到的影響來自于生理或者心理的因果法則,迂回的、未被充分認識的動態無意識活動,性欲和攻擊欲之間無法避免的永恒斗爭。他在病人腦中催生自由聯想的精神分析技法就好比印象派畫家帶上畫架出門,或是現代主義作曲家拋棄傳統調號一樣正常。弗洛伊德這個自稱精神科學家的人,和大多數人一起,把相互對立的感情,即矛盾心理,放在了他心目中的世界的中心。這種悲劇性的圖景使得充滿矛盾的人生成為歷史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包括現代主義的歷史。
這就是我在下面的章節中看待人類存在的方式。每當必要時,我都非常直接地采用這種弗洛伊德式的視角。即使有時候它沒有明顯地反映出來,也還是處于論述的核心地位——我將從歷史學家的角度來揭示19和20世紀社會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現代主義在其形成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我并沒有試圖對現代主義進行精神分析。在這一關鍵點上,我是弗洛伊德的忠實追隨者。在談到藝術天才根源的問題時,他的主張是,精神分析對此根本無能為力。1928年,在一篇關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中,他公開承認:“在小說家和詩人面前,精神分析必須繳械投降?!钡@一承認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在后文的論述中,我并無意勝過弗洛伊德。但是,不管讀者認為弗洛伊德對于理解本書內容有什么樣的幫助,我們都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任憑現代主義者多么才華橫溢,多么堅定地仇視他們時代的美學體制,他們也都是人,有著精神分析思想會歸于他們的所有成就與矛盾。
彼得·蓋伊
康涅狄格州哈姆登鎮及紐約市
200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