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社會心理學的問題來源
在社會心理學研究中,依賴標準化和既定主題不是生成研究構想的唯一方式。達納·S.鄧恩(Dana S. Dunn)曾在《社會心理學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for Social Psychology)中提出了選題的方法:進行自我反思,探索并證實人類的事后偏差,聚焦于校園中的熱點問題,關注人類的社區生活,關注現行的大眾媒體(大眾傳播媒介),關注大眾生活,尋求相應研究領域中專家的建議,瀏覽全球資訊網(萬維網),嘗試觀察身邊的人,選題的其他來源(查看相關領域書籍中的索引、目錄、關鍵詞等,閱覽相關領域中新出版書籍的書評,參加社會心理學領域的講座,查閱社會心理學文章或書籍中的參考文獻,與其他研究人員共同進行頭腦風暴)。
綜上所述,社會心理學的問題來源主要有兩種:一是在過去研究的基礎上發現新的問題,二是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體悟。
一、過去的研究
從前人研究中汲取經驗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問題來源之一。任何一個科學理論的發展都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面臨著諸多的質疑、爭論與否定,而這也恰恰是科學發展的動力。一個理論能夠被大眾所承認無非基于兩點:一點是不可證偽,采用實驗無法將該理論推翻;另一點是該理論的預測功能,依據該理論可以預測某種現象。心理學的眾多理論都是深受前人研究影響,如關于學習,不同理論學派的觀點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徑庭。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通過“餓貓謎籠”實驗得出學習就是動物(包括人)通過不斷的嘗試形成“刺激—反應”聯結,從而不斷減少錯誤的過程。他把自己的觀點稱為試誤說。格式塔學派心理學家苛勒(Wolfgang Kohle)與桑代克的觀點完全不同,他對黑猩猩的問題解決行為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從而提出了與當時盛行的桑代克的“嘗試—錯誤”學習理論相對立的“完形—頓悟”說。苛勒指出:“真正的解決行為,通常采取暢快、一下子解決的過程,具有與前面發生的行為截然分開來而突然出現的特征。”(1)這就是所謂的頓悟,而頓悟學習的實質是在主體內部構建一種心理完形。現在我們知道,試誤與頓悟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補充,是學習過程的不同階段。
再例如“挫折—攻擊”假設的理論發展也可印證這點。最初是J.多拉德、N.E.米勒等提出了“挫折—攻擊”理論,由于批評者質疑該理論比較武斷,后來米勒對此進行修正,認為挫折可以轉為攻擊。再后來,伯克維茨認為個體受到挫折并不直接導致侵犯,于是進一步修正了“挫折—攻擊”理論。詳細內容可以見第八章第二節。
二、個人的觀察體悟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另一來源是個人的觀察感悟,這類問題來源于個人對生活的觀察或實踐中所遭遇的問題,這些問題與個人息息相關。問題來源于生活,其研究結果也將服務于生活。尤其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問題多與某種社會現象息息相關,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多為某種社會問題,并旨在通過此研究針對某一問題提出解決之道。這就要求研究者善于發現生活當中的問題及保持對社會問題的高度敏感性。大部分研究來源于此方式,個人與社會的緊密聯系也是社會心理學更容易被大眾所理解的原因。一個著名的案例是達利(J.M.Darley)與拉特內(B.Latane)的“責任分散”理論的建立,該理論的設想及其實驗驗證便是受到“吉諾維斯悲劇”的啟發。“吉諾維斯悲劇”是1964年美國紐約發生的著名的吉諾維斯案件,一個典型的見死不救事件。有人把它當作一個可以閑談的社會事件,有人則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并進行相關研究。